一、對于我的孩子,什么是最重要的事?
1.健康的體魄;
2.無比堅定的愛自己,并擁有堅韌的心志;
3.強悍的生存能力(心志、體能和智能);
4.成長型思維,不斷學習進步,無懼挑戰,堅持終身學習。
5.善良正直的品性,一定的移情能力
二、有哪些好的習慣是你希望孩子養成,并日日不斷堅持做到的?
1.培養好的學習習慣,掌握高效學習方法,能夠自主完成學習到實踐的精進循環;
2.海量閱讀,啟迪智慧;
3.培養時間觀念,教育孩子做好時間管理(重點是人,而不是時間,要事第一原則),學會時間復用之法;
4.引導孩子,學會情緒管理。
三、作為母親,能做的事有哪些?
1.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尊重他的選擇;
2.給予充分的愛、信任、包容、空間感和自由度;
3.推薦好書給孩子,做精神的領路者,不做生活的掌控者;
4.準備充分的資金支持他的好學上進或是愛好。作為撫養人,希望孩子能至少培養一項特長愛好,達到可以與專業人士競技甚至打比賽的水平。
世間事,除生死無大事。別被其它父母的焦慮帶跑偏了去,過早的填鴨式學習具體的知識是完全沒必要,甚至是弊大于利的。
我們要對孩子的學習能力擁有充分的信心,不破壞人類原始的自驅力、專注力,讓他們自由的去感受專注到心流出現時的巔峰體驗,他們自己會去復刻那種精神上的愉悅感。而不是讓孩子被學業和績點的焦慮摧垮身體與心靈。
在學校限定的時間內學習,會讓孩子上課時不得不全神貫注聚精會神,避免了提前學習可能造成的“簡單的因為學過了沒興趣就不集中注意力聽,等老師講到復雜困難的部分時,又因為前面沒跟上而聽不懂。”最后成績反而一般,學習效率低下,進而陷入惡性循環的問題。
而不提前學的時間來做別的更有意義的事,讓孩子快樂也好,強健體魄也好,發展一項特長也好。學習課業著實是人生中一件很小的事,反而學習和生活習慣的培養、心理和情緒健康,這些才是父母更應該著力的方向,是父母可以發揮積極影響的地方,幫孩子鋪好地基,助力他在未來高速成長,趕超他人的同時,不至于因為基礎生存條件(身心健康)出現問題,而無法參與正常的學業/工作競技。雖然到我們孩子那一代人口降低,沒準兒課業也不存在那么大的競爭了,那樣的話,搞好基礎建設將更顯重要。
當然一切也都是我的一家之言,若有偏頗,歡迎各位讀者朋友批評指正。
還是那句名言“雞娃不如雞自己”,讓自己做得更好,成為孩子的榜樣,忽而了悟這正是我父親一直在做的事。
做好自己,并教以孩子正確的社會規范和道義,首先讓他成為一個善良正直、身心健全的個人,如此,有我的孩子是個健康且好好生活的平凡之人保底,便已知足。至于個人領域和公眾領域的成功與否,全靠他自己的天賦與努力,我能指路,卻無法替他走屬于他的人生路,這種非我可控范圍內的課題,于我而言,接受他的一切選擇,結果隨緣即可。
綜上,父母能為孩子做的,一是嚴于律己積極上進,給孩子樹立正向的榜樣;二是幫助孩子打好身心健康以及好習慣的地基,至于他的功名利祿就放手讓他自己去努力爭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