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人的七夕,愛情的味道,纏纏綿綿著卻總繞開了我。
灼熱的陽光,叮當的酒瓶,風風火火著卻只纏繞著我。
老天爺,你能不能大發慈悲的看看這個世界,頹廢不再是穿云細珠,它擴張著擴張著,擴張在每個人的心底,仍舊生長著蔓延著。
仔細想想,深陷泥潭的人,又怎么拉得出慢慢浸沒的。
日復一日的學著看著,總會有一大群人迷失了方向,我也沒有方向,所以我放棄了成才的夢想。
我從未努力過,只是做著成才的白日夢,說什么一步一腳,命運安排得徹徹底底!
我沒有夢想也沒有吃苦的勁兒,我只想平平淡淡的書寫我的人生,我只想與紙筆平平淡淡,我只想我的一生平平淡淡。要什么一波三折?要什么大道天下!我這輩子完了也只能做下輩子的白日夢!
那我還要什么?我只有一條賤命!
我只能讓美好的幻境一層一層的包裹著我,包裹著我的世界,死死的不愿松手……死死的沉迷著。
【七夕節】
【七夕節始于漢朝,是流行于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節日,起源于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后被賦予牛郎織女的傳說,極具浪漫色彩。
來源
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后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融入乞巧節,民間姑娘信以為真,于是每到農歷七月初七,在牛郎織女“鵲橋會”時,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讓自己也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也能有個稱心如意的美滿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節。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在又被認為是“中國情人節”。
習俗
穿針乞巧、蘭夜斗巧、種生求子、為牛慶生、曬書曬衣、拜織女、拜魁星、染指甲、婦女洗發、結扎巧姑等。
意義
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許愿、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征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