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都是不同的,哪怕許婕是她們家第一個一本大學生,但等她來到了大學,她才知道其他人的人生有多精彩。
室友能用著最新款的手機,但自己卻只有一部不知道多少手的手機,而這,還是因為上大學才特意買的。
相比于室友光鮮亮麗的服裝,許婕看著自己非黑即灰的衣服,也不知道該怨誰,往往只能長嘆一口氣。
吃飯方面就更不用說了,普惠性的食堂在許婕眼里都有些貴,她也就偶爾敢吃一點葷菜,最常見的還是一碗青菜配白米飯,可在她室友的眼里,
“學校的食堂?誰去那里吃啊?那是給人吃的?”
貧富差距第一次生動的展現在許婕面前。
她不禁回想起高中時老師所說的“知識改變命運”,她努力學習,可真的改變命運了嗎?
通過高考,她來到了大學,但目力所及,皆是自己高攀不起的生活,但倘若自己沒有好好學習,現在應該會像大姐一樣在外面工作吧,或許那才是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曾經自己最引以為傲的學習成績,如今似乎也沒人關注,畢竟在大學里,努力學習仿佛很少有人提起,更多的是眼花繚亂的社團,密密麻麻的情愛。
許婕感覺自己似乎和這間宿舍,和這所學校,和這個世界脫軌了。
沒有時間留給許婕去想自己該怎么做,因為有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擺在她面前:
即使她非常節儉,但生活費還是見了底。
她很清楚自己父母的經濟情況,也知道大姐賺錢不容易,此時的她絕對是做不出開口要錢的事情。
“我也是個成年人了,應該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
許婕就這樣給自己打氣。
“廉價的勞動力”,這是一個中學時代經常見于答案里的詞語,如今卻成了許婕的一個身份。
頭腦清楚,四肢健全,總歸是餓不死的。
受限于眼界和自信,許婕沒敢去做課外培訓,畢竟自小的生活經歷讓她不善言辭,于是她在學校外的快餐館里找到了一份勤雜工的兼職。
勤雜工,這三個字其實透露了很多信息。
第一,“勤”這個字表示需要你勤勞,眼里有活,手上有事,不能偷懶摸魚,消極怠工。
第二,“雜”這個字表示需要你事事皆能干,行行都能做,不管是迎賓上菜,還是打掃衛生,只要得空,就都該去做,絕不能說一句“這不該我做”。
第三,“工”這個字表示需要你認清自己的定位,要聽老板指揮,遵從老板意愿,老板讓你往東,你可決不能向西。
當然了,許婕可沒有從這三個字里讀出這些,她只知道做這個的話,一小時有十塊錢,相當于在這里干一個小時,自己一天的飯錢就有了,這就足夠成為讓她來這里打工的動力了。
許婕來應聘勤雜工,其實讓老板也很驚訝,畢竟來干這個的,基本都是些五十多歲的失業中年人,可從沒見過一個正值青春年華的大學生來這里打工。
畢竟,要是自己家的閨女為了十塊錢一小時的工資來做勤雜工,自己都得心疼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