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想到做老師時常念的頌詞中的一句話,越來越感覺到有共鳴:對心靈負責。
我們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心靈負責,無論在對待別人時習慣性地戴了怎樣的面具,但是回到自己的內(nèi)心,自己就需要真誠地面對自己。
最近也常常提起海靈格的《看見》,其中對于看見自己的部分,它寫道:
當你只關(guān)注到自己的行為時,
你沒有看見自己;
當你關(guān)注到自己行為背后的意圖時,
你開始看見自己了;
當你關(guān)心自己意圖背后的需要和感受時,
你才真的看見自己了。
透過內(nèi)心看見了自己的心靈真相,
這是你的生命和心相遇了,
愛自己便發(fā)生并開始在自己身上流動,
你整個人和諧而平靜。
這就是真愛的發(fā)生。
看見是最深的愛。
昨天發(fā)生一件事情,我就用這首詩的這一段來看見了一下自己。
緣由是上次去學校刷油漆,不小心在褲腿上沾染了很多白油漆,于是我就用網(wǎng)絡上教的方法用酒精和洗衣皂搓洗,結(jié)果褲腿處被我洗出了一個洞。于是,我拍下照片,直接發(fā)給褲子的賣家,詢問為何這么容易破。
我也用“對自己心靈負責”的態(tài)度來看這一段我的行為。我感受到當我拍照的時候,我有種“抓住證據(jù)”的感覺,我還感受到以前說到的那種專業(yè)打假的人,當找到證據(jù)時的高興的勁兒。
而后我想了想,寫下了如下的分析:
行為——發(fā)照片給客服,然后和客服詢問。
行為背后的意圖——想要謀求賠償,當時的想法就是能補償點就好點。
意圖背后的需要和感受——才穿了兩次的新褲子就破了個洞,好懊惱;只是刷了個油漆(是很少去做的事情)就把新衣服搞臟了,真是倒霉,白花錢買衣服了!
繼續(xù)……花錢買的衣服,就應該對得起這個價錢,否則就很不值。
問自己:不值會怎樣……不值會很不舒服,覺得自己浪費錢了。
繼續(xù)問自己:浪費就浪費,浪費會怎樣……浪費會覺得自己有罪,因為錢來之不易。又加了一句:有罪就是有羞恥感,覺得自己不好,覺得自己又做錯事情了,覺得自己很糟糕……
隨后,我自己的大我,高層自我的部分對我的低層自我的部分說話了——
丫頭,小女孩兒,沒關(guān)系,沒事兒,我愿做你永遠的保護者,沒有關(guān)系的哈,浪費了就浪費了,你不是也學到了嗎?學到了比較薄的棉麻不能用勁搓的道理,沒事的,哈?!
最后,我總結(jié)說:所以,我頤指氣使地區(qū)興師問罪,只是因為覺得“我很糟糕”,我很不舒服,想要安慰下自己,因為童年時形成了“浪費就是我不好,就是我很糟糕”的印象,所以想用一點金錢來補償,來安慰自己。更準確地說,童年如果做錯事情了就是我不好;再精確點,就是如果做了不符合父母(權(quán)威)的事情就是我不好。
當我看到了我的行為背后的意圖和感受時,我發(fā)現(xiàn),其實我的行為和背后的原因真的是可以相差很遠,完全都想不到。而這個行為觸及到的他人,可以說完全,根本就不可能知道真實的原因。對方只會看到,我很生氣地興師問罪,但是完全無法理解,其實我的行為只是為了滿足背后真正的意圖,用一點點金錢來安慰一下我感受到懊惱的心靈而已。所以原因就是這么簡單,但是一旦被發(fā)酵,可能就會離背后的需求越來越遠,甚至扯出一大堆的事情,事與愿違。
另外,童年時因為恐懼,因為害怕,以為不聽父母的甚至都活不下去,所以就會盡量地符合父母的要求,當沒有達到他們的期望時,他們給我們的冷言冷語,給我們的責備埋怨,都會讓我們覺得是自己不好,會自責,會貶低自我的價值感。
但是,現(xiàn)在長大了,成熟了,可以很清楚地分辨出,父母也是不成熟的,他們的要求也并不一定合理,沒有達到他們的要求,沒有符合他們的要求,與我們好不好一丁點兒關(guān)系都沒有。所以,可以懊惱,但不必陷入;可以想要補償,但不必執(zhí)著……
重點是在這個過程中,看見自己!
今天是母親節(jié),就把這個作為最重要的禮物送給我自己,看見自己!
從此,我具有了“看見自己”的這個最珍貴的禮物。
因為,看見是最深的愛。
因此,最深的愛自己終于得以在我身上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