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不是都有一種共性,就是總覺得自己待的地方不好。好像有很多問題,這也看不順眼,那也看不順眼,仿佛只有離開這個討厭的地方才能得到解脫。
反正艾拉小時候就是這種想法,覺得老家不好,哪里都不好。
有的鄰居之間,為了宅基地的界限爭吵個不休,直接拿上家伙打架,打進醫院的也不是沒有。或者某天你看到一個婦女站在地里,雙手叉腰,極其憤怒地破口大罵,哪個不長眼的WGWBD,敢偷老娘的菜。還有更難聽的話,在此就不再多贅敘了,你可以自行腦補。
然后艾拉還想起來,小時候有一次就出去玩嘛,跟小伙伴玩的很開心,然后不想回家吃飯。艾拉媽叫艾拉叫得聲嘶力竭,艾拉都不搭理她。后來她居然給艾拉跪下在那里罵艾拉。艾拉覺得自己媽怎么這么不可理喻,就覺得她很煩人。若干年后,艾拉自己做了父母才開始特別理解她。自己被家務纏身,農活纏身,還要照顧孩子,然后孩子還不聽話的時候,你就會覺得特別地煩躁,崩潰真的是分分鐘的事情。可惜當時的艾拉理解不了,只會盲目地想逃離這個地方。
生活條件不好也是一方面的因素。小時候村里面是沒有通自來水的,所有的生活用水都來源于家門口的那條小河溝。家里的大人總是一大早去河溝里挑水,灌滿家里的那口大缸。你要是挑水挑得晚了,河溝里就有人洗菜洗衣服,感覺水就沒有那么干凈了。電也是艾拉10多歲的時候才通的。電壓也不穩定,還老停電。有時候夏天就會覺得特別難熬。蚊蟲叮咬加上偶爾停電,吹不成風扇的話,就會覺得日子特別地漫長。
然后家門口的那些馬路也不像現在鋪的都是好好的水泥路。那時候都是土路,一到下雨,到處都是泥巴,出個門,衣服鞋子也都會弄得臟兮兮的。那個時候艾拉就特別向往跟城里人一樣穿得干干凈凈的。
小時候老家的人大部分都是務農為生的。辛辛苦苦地種地,農作物也賣不了多少錢,勉強維持生計罷了。從村里面出來進入城市的人其實是很少的。艾拉媽這邊有個表弟是那時候上了大學去了大城市。然后大家每每講起他,都會覺得他是村里人的驕傲。然后大人們也會教導小孩,以他為榜樣,好好上學,以后去城市生活。
雖然若干年后再回憶起家鄉,都是關于家鄉的種種溫情時刻,但在當時,艾拉的心境確實就覺得家里哪里都不好。
好像就是從那個時候起,從十幾歲起,艾拉就萌生了離開家鄉的想法。
然后她就很努力地念書,希望有朝一日,能離開這個讓她厭倦的地方,去過一種全新的生活。
其實大學畢業那會兒,艾拉是想留在本省省會城市的。這里呢,離家比較近,也很能適應在那里的生活。可惜的是,當時找工作的時候,投了很久的簡歷,也沒有合適的工作。
那時候剛好一個高中同學,她在SZ已經落腳找到了工作,并且那個時候SZ是改革開放的窗口,百業待興,聽說工作也很好找。然后SZ還挨著HK,感覺有一種聯通世界的神秘感,讓艾拉心生向往。
于是在大學畢業的第二年,艾拉就只身義無反顧地登上了南下的列車,拖著一個行李箱,來到了她的向往之城-S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