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日,皇后拿著一本奏折,面容嚴肅?!暗钕乱蚝问聼┬??”順順為皇后研好墨。圣人突發風疾,下令由皇后輔政?;屎笙胫橅樧x《隋書》鄰國列傳也有一陣了,不如考考她。
“有本上奏,祿東贊出兵吐谷渾。蘇定方以為當駐兵吐谷渾,以防吐蕃勢大。但王文度等多數朝臣以為去歲剛平了阿史那賀魯叛亂,遼東戰事未平,再戰吐蕃,勞民傷財。你說說看,打與不打。”
“這個祿東贊可是替松贊干布迎親的那個祿東贊?”“不錯,是他。”
順順豪情頓起,“吐蕃有負圣恩!文成公主尚在,他們便已忘記我大唐教化之恩,翁婿之誼,向同為大唐女婿的吐谷渾兵戈相向。若不出兵,天威何在,我大唐顏面何存?犯我大唐者,雖遠必誅!”
這孩子平時看著也不是個急性子呀?些話不像順順說的,倒像是安安說的。
皇后不疾不徐背起文章來,“竊見頃年以來,力役兼總,東有遼海之軍,西有昆邱之役。士馬疲於甲胄,舟車倦於轉輸。且召募役戍,去留懷死生之痛;因風阻浪,往來有漂溺之危。一夫力耕,卒無數十之獲;一船致損,則傾數百之糧。是猶運有盡之農工,填無窮之巨浪,圖未獲之他眾,喪已成之我軍。你可知此話出處?”“臣不知?!?/p>
“是太宗朝賢妃徐慧所寫《息兵罷役疏》,意指戰爭所耗巨大,而民力有限,不宜輕啟戰端。僅為虛名,便發兵參戰,合適嗎?再說了,人家現在也不是犯的大唐,而是吐谷渾啊?!被屎笕滩蛔“琢隧橅樢谎邸?/p>
“那,不打了?”皇后指指案上的地圖,“再想想。”
順順看著這份三國邊界圖,最西南是吐蕃,青海方位是吐谷渾,正夾在唐、蕃兩國之間,腦中豁然開朗,“還是要打。唇亡齒寒,吐谷渾是大唐屏障,吐蕃要是攻下吐谷渾,其勢更烈,他們不會收手,只會得寸進尺,攻掠大唐。而且祖父將弘化公主嫁于慕容諾曷缽,本就為和睦兩國,如今吐谷渾有難,若大唐置之不理,弘化公主情何以堪?!?/p>
皇后點點頭,“而且現在打,正是節省兵力的好時機。此時既不用在本土起戰火,還有吐谷渾的兵力做補充。一旦吐蕃攻下吐谷渾,再想防范就難了。你學的不錯?!?/p>
“那臣能求個恩典嗎?既然吐蕃背信忘恩在前,何不迎公主回朝?文成公主在松贊干布去世之后,為兩國和平,毅然留蕃。公主大義,可吐蕃卻置公主苦心于不顧,發兵吐谷渾,背棄大唐,是可忍孰不可忍。況且,公主熟知吐蕃政局局勢,遠勝朝臣。若能迎公主回朝,必是戰勝吐蕃的一大利器?!?/p>
“第一,要想迎回公主,也得打贏才有商談的可能。第二,討論可以,不得干政。”順順頓時如霜打的茄子一般,剛剛的豪情壯志沒了一半。即便圣人許皇后輔政,事關軍國大事,皇后也只能私下建議。
直至下午,順順才想到了一套好說辭,“皇后殿下母儀天下,文成公主是命婦。事關公主,您上表進言,是分內之事,怎能算干政呢?”
皇后眼睛一亮,隨即疑惑,以前這么老實的孩子,怎么學會“投機取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