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赴向往之路祈愿
清晨5點起床,早餐、煮茶、準備午餐。收拾好,在5點55分出發了。朝著安徽的九華山。冬天的清晨,天還是黑著的。道路上寬闊著沒有多的車,有點兒象80年代前開車在路上的感覺:沒人和你爭呀搶的,整條大馬路都是你的呢。
約是7點30分,天才亮起了魚肚白。我們倆就這樣有一搭沒一搭的聊著話兒,慢慢向著幾個星期前就惦記著的九華山行駛。旅游也是需要心境和力氣的。好像是去年你初次提出開車赴安徽朝圣。你的我的,家里的工作上的事情就這樣耽擱到了2024年的元月。許是我們的心誠,雖是遲了,但是冬日臘月初三的這一天,天氣甚是好。艷陽高照,有了秋高氣爽的意味。將你我從世俗的瑣碎里拉拽出來,奔赴、祈愿,追尋神圣潔凈的精神世界。
上午10:30車在牛頭山服務區,加過油之后,我們倆去逛了一下服務區的超市,買了瓶香椿醬+紅茶+紅牛,(自上次去河南參加跑步雨雪天為我們參觀關帝廟時增添了更多的歲月斑駁的意味。然后,在河南境內服務區超市的愉快購物體驗,讓我們養成了一個習慣在跨省行駛的高速服務區加油時,去超市逛一下獻一份微薄的消費力。為了復蘇的暖,我盡我之力。)出了超市,我們倆向車子走去,有個帥哥問了你爸要不要茶葉。我繼續走,從車尾后繞到了車旁邊打開了右側車門。視線余光里看見一男士搓著雙手往右側旁邊的車走去。點燃火,車子出了服務區,駛入了高速路上,約是一分鐘的時間里,你奇怪地說了句:“車胎報警了。”而我就聯想到了跟你搭訕的那個黑呢子上衣的中年男子,和我坐上車子里時眼睛瞥見的那個余光,自作聰明的驚慌:“不會是那兩個人作了什么手腳吧?”你很是鎮定地說:“怎么可能,現在什么年代了?服務區里都安裝有攝像頭,沒有人敢干這種事情的。”車子繼續行駛,你說離下一個服務區還要20多公里,擔心開不到。高速上這樣行駛不安全。我順口說:“那咱們遇到下一個出口,咱們下去檢查一下。”忽然,表面上看著鎮定的你,似終于下了決心一樣,說:“這段路是平路,我把車停路邊看一下。”說完,拉了手閘,就打開車門下了車。我還在那里思考著這樣高速上停車不好吧?聽見你把四個車胎都踢了幾腳。然后,上車后,你的臉色變了,快走,我擔心車胎要不了多久就癟了。前面兩個輪胎有吱吱的漏氣聲呢。你很快調整著自己情緒,發動車出發了。又不敢開很快。我用手機導了航,下一個出口的汽修店5分鐘時間。我自言自語地嘀咕道“我是說怎么會那么巧?一個人跟你搭訕,另一個從我們的車旁離開……怎么會這樣子,弄我們的車。我們去泡茶的時候,也有兩個人在接開水,還看了我們倆……”事情就是這樣,一聯想起來,就沒了個尾,越想越遠。
不一會兒,車子順利地開到了汽修店門口,你下車檢查。我找店老板。檢測四個車胎的壓力2.4/2.2;右側的兩個胎壓值過了0.2.我們家的車,胎壓差距過0.2就會自動報警。左側均是2.5/2.4;老板就幫忙我們把四個胎都補了點氣,指示值均為2.5.然后我們放心地開車繼續前行。
至所以要記錄這件事情是因為覺得1.高速上停車是不對的。以后不能這樣子。將自己置于危險的環境中;2.檢查車輛時,應該將車熄火。停車即熄火,熄火方為檢查靜態;3.遇到緊急之事時,要冷靜,要從容,不可慌張,也不能害怕,勇敢應對;4.不要將人想的太壞了。人都不容易,人之初,性本善。我應保持世界美好,世人皆好的初心。值得點贊的是,遇到事情我們倆已不似年輕時一樣,相互責怪,著急埋怨。能夠一起攜手面對。這個主體意識是經歲月打磨出來的緊密鏈接。
有了這個小插曲兒,再駛回到高速路上,我們都輕松愉快地調侃著彼此。我模仿著你檢查后,上車形容的“吱吱”聲音的漏氣的神情模樣;你打趣著我相像力豐富,說搭訕的是拖延我們靠近車的時間以及喝茶時,茶水間倒水兩人被我這導演+“編劇”整成了一個故事片了。一邊笑著,一邊自我檢討著。很快就到達了九華山。
車停在了F停車區。搭了大巴。我們就進入景區了。你好像個小學生,把自己做的功課(打印的一張紙,紙上還有你做的筆記和線路圖)從衣服口袋里掏出來,仔細地看著,轉頭跟我念叨確認著咱們的線路如何走更好?我不經意地笑著回應著你的緊張。轉頭望向窗外的景色。見你折疊好攻略,放回口袋。我指著車外的竹林,叫你看著:和我們那邊的山不一樣呢。這安徽的山,山腳下基本上都是一大整片的竹林呢。上次黃山那里也是、天柱山那里也是。你似我剛才那樣的表情,淡然的不經意地點頭回應:“是的呢。這九華山我第二次來呢。上次住在九華鎮上。山上面還有一個鎮,跟我們去的宏村一樣的布局。”說完,又掏出來攻略,十分認真地看著研究著。我不由笑了。從你的手里接過攻略詢問道:“就這一頁紙,看一遍不就記住了嗎?怎么你還不停地拿著研究呀?”我仔細地看了一遍。感覺著路線就跟著你畫在紙張最下面的那個閉環就挺好的。
大巴在山間盤旋著慢慢攀升。約十幾分鐘的時間,就來到了終點站。下車后。我們直接進入景區。第一站:祇園寺。大雄寶殿、成佛殿、臥佛殿、藏經樓等等。出祇園寺時,遇到了正在往山上往山下搬石料的四位挑夫。我們進去時,他們四人正挑著一塊成型的長的近二米高近一米,寬五六厘米的青石欄在下樓梯。四個人休息時,把各自肩上的木棍放在各自手里拄著的一米多高直徑5厘米左右的木棍上,我這才發現拄著的木棍頭上,被他們細心地做成了托盤狀的向上弧形。便于更牢穩地替他們支撐住挑著青石欄的前后兩個杠桿。我們下山時,好巧,又遇上了他們四人返回來。你比以前大方多了。主動向這位身穿迷彩服,戴著帽子的挑夫問起路來。你詢問的是如何去月身寶殿?你和挑夫的交談中,有兩位女大學生模樣的人,走過來問如何去百歲宮?有些事情就是這樣奇妙的。機緣巧合地,你之前行走路線的各種設想和安排在這一刻,就這樣被這樣一位不相識的能干挑夫愉快地決定了!他一只手扶著肩上纏繞著麻繩的木棍,一只手正了正他的帽檐后,順著你的另一個發問,總結道:“是的,你也可以出門往右走,爬山到百歲宮,然后沿著百歲宮往前走,從左邊下來就是月光寶殿了。正好是一個整圈。”言語間,挑夫的手,很是清楚地順著前方繞過祇園寺,從祇園寺的右側開始,圍繞著祇園寺,在其身后的高處繞了一圈,回到祇園寺的左側畫了一個圓。
曾記得年青時的我們倆出行,你總是慫恿著我去問路,說話。而內向的你是怯于與陌生人說話的。如今年過半百的我們倆,在幾十年的活著里,好像又調了個個。換了個方向,成了你在外面主動于人溝通了,而我也樂得了一個悠閑享受你的成果了。看著你胸有成竹地行進,甚是歡喜,安心。也許,在這方面,你成長了進步了。我退步了。
按挑夫說的,我們來到了山腳下,拾階而上,慢慢爬山。沿途休息用的椅子,是用石料修砌的,一旁的垃圾桶也是用水泥砌的兩個大淺口池子。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好干凈。仿佛自己來到的不僅是精神圣潔的地方,連周圍的空氣和物體也格外的無塵,我不禁小心翼翼起來,不僅要融入這份潔凈,也要保護這份潔凈。這種感覺很特別,由內到外的“凈”。
走到一半,看到了指示牌,原來我們走在了“百歲路”上了呢。我們倆的歲數加起來,正正好是100呢。你發現了兩棵被圍起來的古樹,寫有提醒“不得敲擊樹干,獲取青柳葉,如有發現,重罰”,樹旁沒有標識牌,故不能知道這是一棵多少年的古樹,我這植物盲自然也是不知道這是什么樹了。只是那龐大的樹根讓我們倆不由地用手越過竹柵欄的空隙,溫柔地撫摸它們:“好好生長吧。在這山上,自由且頑強。”
又遇到剛才那兩個問路的小女孩,她們倆啃著剛從那拎著竹蔑籃子賣水果、小菜的老人那里買到的小蘋果(紅色夾著點兒黃色的乒乓球大小),和老人聊著天。他們仨:兩小姑娘坐一條石椅子上,另一條石椅子上,老人一邊從包里拿出一盒紅色的小圣女果,一邊跟姑娘們說,我以前在這里給人算命呢。不信?你們要不要我看看?你們買我水果,這個看,不要錢的。————怎么說呢。他們仨恬靜的交談,很是合拍。我從他們仨之間的一米多寬的道路間走過,也讓我跟著他們寧靜。這里真好。即使商販的叫賣也沒有讓我聞到商業的味道。就像山間泉水默默流動,輕輕柔柔,清澈透明。
我們在下一個石椅上拿出帶的饅頭和醬,就著開水簡單地吃了中餐。我喜歡這樣。雖然你說,這樣是為了節約時間。而對于我而言,這樣更是一種很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儀式。我要以自己的腳步,以這樣最樸實簡單的食物來跟隨前人們的步伐朝圣。這是一種心靈上的紀念。如同,婆婆走了后,吃婆婆愛吃的菜。我在食物里紀念追憶傳承。
第二站,百歲宮。很快到達了百歲宮。百歲宮有點像是布達拉宮。依附在山體上,順著山體的本身建筑。有的支撐柱,三根一樣長,另一根卻因為山體的石頭杵在那里而矮了半米。去過布達拉宮,覺得百歲宮整個外墻的白色涂料很有點布達拉宮的厚重。在這里遇到了XZ的喇嘛。他們幾個人,個子很高。很喜歡曬太陽,一個在墻角下盤腿而坐,默默誦經。另外三人坐在過往的路口笑著交談著,時而用他們自己的語言,時而用我們的語言。一位游客主動跟他們聊著天,說去過XZ。閑談著問一些問題。兩種文化的碰撞,在我們這些極普通的人之間擦出的火花是友誼是平等是友好。從他們身邊走過的那一剎那,我的內心悄悄地蕩起了甜甜的笑。世界如此。多好。
在我們朝拜出來時,那個聊天的游客沒在了。他們仨露著XZ一般的笑容,曬著太陽休息著。不知那位穿著降紅色喇嘛服的喇嘛是不是看到了我心底那一抹笑。對著我和你說了四個字:“扎西德勒”。而我卻沒用的不敢向他們望去,作眼神交流。唯有怯弱地,雙手合攏,低頭,未停下自己的腳步,背對著他們,跟著回應了一句:“扎西德勒”。請原諒我這上了年齡后的社恐。我著實是擔心著自己的望去,會引起您們的不適。愿您們在此如家里一般自由如風,自在如云。
第三站,天然睡佛。離開百歲宮,順著山路前行,來到了纜車處,從這里極目遠眺。遠處的山體有一處像極了睡佛的頭像。連綿起伏的山峰尖,組合在一起,在藍天白云的天幕下,勾勒出佛的剪影。如此之像真的是很神奇。大自然是奇妙的。人的相像力也是無限的。感恩有緣人。
在這里,經過一家店鋪時,擺攤在外的店主工作電鉆聲音吸引了我。我停下了腳步。見女店主正戴著眼鏡,手持小電鉆,在一個極小的約一厘米的類似菩提籽的物體上鉆孔。我問店主,這是什么。店主拿出一個枯成褐色的葉子,指著圓形葉子中間深褐色的小圓點說,我就是一顆顆從這里面剝出來的,還要洗。一片葉子只有一顆。叫金錢籽。一下子,剛才你發現的那兩棵被圍起來的古樹就閃現出來了。和這里的這一盤銀杏落葉顏色的金錢籽串在了一起。哦。原來,人們撿這些葉子是為了葉子中央的這一顆籽。最初的我們還以為撿回家種呢。一聽是百歲宮兩顆古樹的產物,我立馬挑選了40顆,讓女店主幫忙串起來。這期間,下山取貨的男主人回來了,善談的你和他聊起來了,知道了,一棵古樹一年可以有50萬片這樣的葉子。然后,聽到游客尖叫著。原來,店鋪家旁邊休息搭建的平臺往下望去,有好多野猴子出來溜達了。很幸運。買到了之前一知半解的青葉柳籽。看到了我們想看的野猴子。“小毛猴”,我們的愛。
第四站,東崖禪寺。回香閣。
第五站,月身寶殿。殿中有塔,塔中有缸。建筑很是有特色。離開時,你有些著急著趕去下一站,沒有選擇地問了兩位穿著工作人員衣服的工人。工作人員回答了你。我卻被他們倆的忙碌吸引了。他們從事著我不曾了解的工作。只見,他們倆中一個人用繩子往石井里丟下,然后,等待一小會兒,一個人再將繩子從石井里拉上來,繩子的末端是硬幣夾雜著紙幣。他們倆把這些硬幣紙幣扒拉在一個塑料提籃里。旁邊一位手持轉經筒盤腿坐著的師傅,見了我們的好奇,解釋道:“這是他們每日要做的活兒。”如此重復著。也是的,如果沒有這項工作,池子里的水早就漫上來了。
第六站,上禪寺。滴水觀音。你不愧是做過攻略的,拉著我的手,往里走,還跟我說,朝后面,這里有惟一的滴水觀音。曲折圍起的“回”字形鐵欄桿,代表著人多時,在這里排隊等候的過程。在我認識你的近三十年的記憶力,不曾記得你來過九華山。此刻倒時感受到了。
第七站,化城寺。緊趕慢趕,一路小跑,跟著一對比我們稍大一點兒的夫妻倆。來到了最后一站。到門口,木門已經關閉了。我們從側門進去朝拜。
在大門口,見到一位,衣衫襤褸的佛中人,拄著拐杖,不知為何,那個立在一旁的拐杖,投落在我的眼睛里時,影像被拉得好長,那樣醒目,讓我的心莫名的疼。他鋪開輕薄的棉毯,伏身大拜。一次,一次,又一次。
我們順著人群出來時,寺里面的師傅端了一碗素餃子給他送過來。遞給他時,他不喜不悲,不懼不怯,站起身來,行禮,搖手客氣著。當師傅堅持給他時。他很慎重的,兩手接過碗放置在自己的包袱旁邊后,直立站好,低頭,合掌,開始朝著送食物師傅的背影方向誦吟著。這是出家人的答謝方式吧。
寺廟門口有一個青石板池塘,你向一個如之前遇到做拉繩工作的人員問搭巴士出景點的路。工作人員一邊緩慢地拉拽著繩子,一邊告訴你:朝著寺院后面的小路出去就是的。不遠,5分鐘。相反,在走到寺院后時,你再次問到店鋪里不似當地人的商家時,他的解答又不一樣。而我心里已是了然,順著那個拉繩子工作人員手指的方向小跑著。途中我又遇到了幾個穿迷彩服剛下班的挑夫,忙確認了一下路線。當得知自己的方向未錯時,我便撥通了你的電話。等你快些跟上來后,我們倆順利的在17:16到達了巴士車站(下山巴士17:30停運)。
此行,好幸運。遇到這么多好人,能夠在這么短的時間里完成了心靈上的洗滌。
此行,好充實,跟隨前人們的腳步,領略到這么多文化,見識了不一樣的建筑,認識了青葉柳——九華山三寶(青葉柳、東方蠑螈、“叮當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