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蛟龍行動》理性的影評看了,負面的有點多。于是乎,我提筆寫下這篇外行人的純感性觀后感,以釋“可圈可點”。
蛇年的大年初一和往年不一樣。一來,它是本命年;二來,它是缺員后的第一年。對于一個大家庭來說,日子不管怎么樣了終究是要朝前奔的。大年里的第一天,我和媽媽、侄兒來到了影院,人多到了,還沒有吃晚飯的我們只能買著晚上八點四十場次余票中的最好座次第二排的中間。
選擇這部軍事片與自己的父親不無關系。父親的身上最深的烙印就是“軍人”。軍人情懷,軍人意志。那是不屈,那是頑強,更是勇敢和堅毅。這部影片如父親平日里的絮叨一樣厚饋回禮了我們的選擇。父親是一名空軍,這些年看過有關空軍的片子不少(包括讓我看了不下三遍的關于紀錄民國時期第一批飛行員飛虎隊《沖天》)。而這部《蛟龍行動》講述的卻是海軍的故事。一個我以前鮮有涉獵的題材,在整個觀影過程中,如一部科教片,讓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海軍戰士們的工作環境及生活日常。
大海,是度假勝地,是藍天白云一樣寬闊浩海的存在載體。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心境亦是愉悅的。然,我對于大海,只喜遠觀。在內心里卻是怵的慌。雖喜游泳,也喜歡大自然那潔凈柔軟的水,卻害怕未知且無底的海。盡管蔚藍又美麗的大海能夠給我寬廣的胸襟,予我開闊的視野和心境。我仍是怕。那種漂浮在大海水域之上的恐怖是那樣的真切和深刻。
曾記得在中學暑期夏令營活動,我們參觀完孔子廟之后,從青島乘坐海輪經上海返回武漢。整個行程中,和同學們乘坐海輪那種雀躍歡喜形成反差的是我那種深深的不安全感。我喜水,卻害怕這種不知深度的能夠吞噬一切的大海。翻江倒海的生理反應遠不及內心恐懼的千萬分之一,直至過了九江,進入武漢,腳踏實地后,方有落袋為安的重生之感。
整個觀影過程中,我的新奇獵奇一一獲得滿足。這樣一個我不敢體驗的生活真實地一幕幕在眼前呈現。仿佛我這個怕海又愛海的“葉公好龍”者,跟著鏡頭真正地進入了這艘“龍鯨號”核潛艇。影片中潛艇在大海深處如藍鯨般游弋穿行,那種自如有種閑庭信步的傲然和底氣;影片中海軍戰士們堅守住自己崗位時的那種敬業敬重和熱愛;影片中遇到危險時潛艇這個龐然大物中承載著的各個裝備及崗位上的每一個人那種整裝待發,井然有序;那是部分與整體的完美結合和呈現。你若安好,我盡享其樂,你若有難,我生死相伴。恪盡職守,不離不棄。
有血有肉的每一個個體是那樣的飽滿鮮活。
派發小綠植“福利”的軍人熱情歡快地蹦跳著將自己種植的小綠植分享給同一個艦艇上的戰友們。希望著給各個崗位上的戰友們送上的小綠植能陪伴著他們在空間狹小悶潮的冰冷潛艇生活添上一抹綠色生機;
刻苦訓練聽力技藝的“黃金耳”。在撥動吉它中,小曹執拗地挑戰著AI,反復訓練自己努力聽出吉它真實音準和扭動電流匹配出的模擬音之間那細微的差異,力證“人,不可被AI替代”。事實上,他就是不可替代的。在敵方潛艇放出系有一截能發出與自身同音頻細長鋼管的魚雷作煙霧干擾時,面對兩個目標,小曹同學正是憑著自己訓練出的過硬本領,在魚雷走完細長鋼管部分后的海水界面反映,聽出目標2就是真正的潛艇。攻擊目標2,精準的爆炸聲,證實了他“黃金耳”不是浪得虛名。
震撼的各類科技武裝元素是那樣的從科幻書本上躍然蹦出,隔著電影屏幕立體真實地拷問著戰爭終將要走向的另一種模式。“短兵相接”已不再。蛟龍隊員們,打開羽翼一般的飛行器,一個個抱緊雙臂,在海洋上飛行后,落在了遭到攻擊的海上油井4號平臺。灰色和紅色兩只機械犬身攜重型火力且有精準定位系統,以不對等的AI科技與有血有肉的真人之間展開的搏斗是那樣的殘酷。
矛盾自責繼而懷疑自己的徐宏。因為在選擇自己部署的戰略實戰中失去了隊長,徐宏內心充滿著愧疚和悔恨。這份真實的情感來源于對犧牲隊長的不舍,從而蔓延到了對自己戰術選擇的譴責上。“如果……,便……”。世間沒有如果,有戰爭,就會有傷亡。無論哪一種戰略部署都難保證無一傷亡。那只能是我們苦苦努力堅守和保衛的一種美好愿景追求。徐宏必須“放下”個人情愫,更理性地面對不得不迎接的每一場戰役,不受情感干擾地做到如AI般的在各種算法模擬后的對比中擇出最優方案。
身居高位,平日里嚴謹慎重的政委。遇到蛟龍行動小組A隊尋求深海作業搭檔時,他主動請戰配合龍隊員作業。果斷堅決地交出他胸前的密鑰,換上了深潛服,鉆出了核潛艇,上了最前沿的一線現場,與蛟龍隊員一起作業炸掉了堵住冷卻倉的巨石堆。可見,平時的謹慎和小意,是為了保障更多人的生命。今日秒定的果敢一樣是為了保障更多人的生命。不同的是,平時謹慎小意,是不愿意讓戰友們的生命去冒險,而今日的毫不猶豫,是自己的生命可以第一時間不加思索地堅定付出。
愛吃糖的戰友佟莉遭到鋼鐵機械犬攻擊,炸掉右手指的她已倒在了地上。身上雖多處受傷,她仍然堅強地用左手開槍攻擊著敵人,當望見地上離自己右手不遠處的手雷,她努力地試圖用自己已斷了一根手指的右手拉開手雷引線,但是疼痛讓她的努力總是離引線有那么一點距離。她低頭用嘴銜起地上那顆玻璃紙包著的糖果,在嘴里咬著,畫面切出了回憶愛吃糖的已犧牲的戰友臨終前的那一幕:“吃了糖,就不疼了……”,原來,有時候,愛吃糖是因為想忘了疼。畫面最后拉遠,在中了燃燒彈的一片火海中,是轟的一聲手雷爆炸。
年輕得意的小隊長頗為自信,行動中取得了成績,對自我的滿意,溢于言表。而經歷過隊長犧牲的徐宏卻在他身上仿佛看到了曾經的自己。他提醒著小隊長:“你當這是打游戲嗎?”我是一個獨立的人,我可以很張狂,很自我,當我穿上了這身軍裝,帶上了隊伍,我更多的應該是一份責任和擔當。思考需要更深層些,更全面些。我的言行應該更穩健更踏實地成為身邊戰友們堅實的依靠和敵方不可逾越的壁壘。在駛往“龍鯨號”潛艇的路上,隊友們見他低調謙虛的一面時笑著嚷道:“這不像平日的你呀?”徐宏在那一刻,望著他,放心的笑了。“嚴陣以待”的認真是對每一次行動的高度重視和嚴肅。成長往往也是在一瞬間。起初會有點不適,但寫實的力量越來越強大時,你一定是剝離了最初的自己,沉著,冷靜,穩重。長得更高了,更壯實了,更經受得住風雨了。
副組長老丁犧牲了。陸地上結實的他,水下作業時就變成了小心翼翼的瓷娃娃,在用力搬開羅盤閥門時,腦袋受作用力的推動碰到了鐵欄桿,這一碰撞在高壓強的水域內,不異于一枚炸彈射中了腦袋。海底作業環境與地面是多么的不同,危險四伏……
“龍鯨號”潛艇在下海行駛后,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面對遇到的各種狀況,潛艇上的戰士們沉著應對,堅守崗位,逐一消除,確保著每一個設備正常的工作狀態。龐大的“龍鯨號”由很多個零部件組成,每一個部件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潛艇上的每一位戰士竭力保證著每一個部件的正常工作,全力保障著潛艇在大海深底中的戰斗力和隱蔽性。在《蛟龍行動》的影片中,每一個指令下達后,立馬是一個鏈條般的作業面。忙碌的場景里,每一位戰士間配合默契,每一個環節與每一個環節之間均嚴絲合縫,高效完成。從影片里“龍鯨號”快速又平穩的轉換節奏里,仿佛看到了海軍們在一艘艘艦艇上那日常經歷的無數次的訓練場景。
生活中的我們也需要如此般精神氣,人與人之間,站好各自崗位的同時,互幫互助,團結一心,讓日子大步朝前奔。日子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一帆風順。我們必須鼓足勇氣,迎難而上,破繭成蝶。
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蛟龍行動》這部電影便是如此。向每一位軍人致敬。穿上軍服,您們就把自己練就成了無所不能的鋼鐵俠。軍人后代的我,雖沒能夠穿上軍服,但我愿自己能夠傳承到這種堅毅、勇敢、無我的精神。
未來的日子里,為之努力。堅毅,勇敢,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