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年前后,外資在大陸設廠風起云涌,珠三角就云集了大量這樣的工廠。我曾在東莞的一家臺灣工廠里見證了一手的資料。
這家臺灣人投資開辦的工廠是給美國做貼牌,生產世界三大運動鞋品牌的其中一個品牌,可以簡稱它為:鞋廠。組織架構分三層:管理人員都是臺灣人,月薪在四萬人民幣往上;辦公室人員有若干,招募的大陸大學生,月薪在八百往上;大量大量的是車間工人,都是來自內陸省份的打工仔打工妹,他們沒有休息日,三班倒,月薪在四五百左右。每周會有一位美國人帶著一名翻譯過來檢驗產品品質,翻譯的月薪在萬元以上。
我在這里見到了森嚴的等級。車間里的工人被管理得最嚴,吃食堂,住集體宿舍,整個宿舍區有一間休息室,大家擠在一起看古天樂李若彤版的《神雕俠侶》。工人們全部的時間都交給了生產線。
等級的天花板是那位美國人。每次他來做質檢時,全部臺灣人都恭敬著陪同。
大家不要小看打工妹掙到的五百塊錢和辦公室掙到的八百塊錢。工廠包吃包住包廠服,大陸人掙到錢都會寄回家鄉,變成家鄉起的房子,變成弟弟妹妹的學費,變成更好的物質生活……整個中國就是這樣在產業鏈上富裕起來的。所以有一年,‘打工妹’作為一個整體被央視評為十大經濟人物。
有一天晚上,車間傳來消息說有一個女孩被機器扎斷了手。車間負責人熟練得用毛巾包裹著她的手把她送到廠門口,辦公室叫救護車,再由人陪同著去到醫院救治。為什么流程這么熟練?因為經常發生。被機器扎到是常有的事,就治療+賠償這樣處理。
每個生態都會培育出相應的物種。臺灣人來到大陸,有的人就是努力工作賺錢,有的人在這里找到了姻緣,也有的人,利用身份優勢,睡打工妹。
四萬的收入VS五百的收入,是碾壓級的優勢。收入的背后還有見識的鴻溝,一方風趣幽默,滿世界都去過;一方老實巴交,只離開過家鄉。他們,只要帶她們出去玩,她們沒有不淪陷的。餐廳、美酒、蛋糕、禮物……對她們是第一次見,對他們是司空見慣。他們還會講甜言蜜語,會贊你,欣賞的眼神讓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原來這么迷人。
有一次同事跟我說,今天劉經理生日,下班一起去卡拉OK。下班后,臺灣管理人員和辦公室職員來到了一間唱歌包間。唱了一會兒歌,蛋糕送上來了,大家開始嬉笑打鬧,互相把奶油糊在別人身上。劉經理摸了一把奶油就要往我臉上涂,我太抗拒奶油的油膩了,四肢猛力蜷縮起來護住臉,結果我的膝蓋就撞了他的下巴,他疼得閃電般躲開我。我并不是故意這樣做的,但這個事情樹立了我的人設:這個女孩剛硬,碰不得。那以后,臺灣管理層個個跟我保持著禮貌距離。
臺灣干部們的名字,在我這里都是:某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