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太多靠包裝騙人的玩意兒,而何老堅持樸實的標準,讓她倍感欽佩。
她一頁頁地讀,越讀越有方向感。
之前她覺得手忙腳亂,不知道如何建立統一標準,如今何老給了她最關鍵的理論依據。
接下來,她只要把這些理論轉化為簡單明了的表格和說明,再在集市上征求農戶和買家的意見,反復修正,就能慢慢形成一套初步的品質鑒定標準。
興奮過后,她又生出一絲壓力。
何老既然肯幫她,就表示對她有所期待。
如果她辜負了這份期待,那就太對不起何老的破例了。
她安慰自己:“別急,慢慢來,先定出一個小目標。”
隔天一早,她就跑到白茶居找掌柜,把何老給的建議簡單描述(隱去了何老名字,只說一位前輩給的思路),請掌柜看看有沒有什么補充。
掌柜摸著胡子笑:“看來你真是下定決心了。這套標準定出來,農戶和客商都要適應,但是值得嘗試。”
她也去找了一些老手藝人,請他們給點建議,畢竟這些老人在鎮上也有說服力。
結果大家聽了她的規劃,都覺得有點意思。
有人鼓勵她:“試試吧,誰說傳統不能用點現代思路?你要是能給農戶和買家提供一個尺度,大家的糾紛也許能少點。”
數日后,集市再開。
這一次,謝每每帶著初步分類標準的手寫稿,在農戶攤前挨個解釋。
她先拿黃精舉例,告訴農戶,若要賣出更好的價格,需要達到多少干度、顏色要求;
靈芝應該保持什么形態,不能隨便摻雜碎片;
有人參時,須注明是山參還是園參,年份和質地差距很大。
農戶們一開始有點懵:“真的要這么嚴格?”
她耐心道:“嚴格是為你們好。如果你們貨好,就能賣出更好價格;如果貨差,我也不逼你標高價。這樣久而久之,買家就不會一味砍價,而是根據品質出價。”
客商也來圍觀,有的有點不耐煩:“這么麻煩啊?”
她解釋:“麻煩一時,總比長期扯皮好吧?你以后買貨有了標準,不用靠猜,也不用擔心上當。只要雙方認可這個規則,生意就更有保障。”
一些有遠見的商人點頭:“有道理。現在市場上假貨多,我們也怕被騙,有標準的話,起碼能減少風險。”
一來二去,她的提議引起了不小的話題討論。
有人質疑,有人贊同,也有人觀望。
晚上她在客棧整理反饋意見,發現問題不少:
1.農戶擔心標準過高,他們達不到怎么辦?
2.客商怕增加成本和時間,能否簡化?
3.不同季節品質差異大,標準要隨時調整嗎?
這些問題讓她頭疼,但也是好事,有問題才有改進的空間。
她先按照自身理解寫下解決思路,然后決定過幾天再去找何老詢問。
幾天后,她再次來到何家門口,這次沒有多等,陳陳就出來接待她。
她把整理過的問題寫成清單,恭敬地遞給陳陳:“請轉交給何老,我想聽聽他的意見。”
陳陳瞄了一眼:“還挺認真。行,我拿進去。”
等了半個時辰,陳陳出來了,手里又多了幾行字跡。
“何老爺子說,你這想法可行,但要靈活。他給了你幾個方向,比如根據季節變化調高或調低某些藥材的標準要求,讓雙方都能接受。還有一些儲存方法上的建議,他說過陣子再告訴你。”
謝每每接過這些筆記,如獲至寶:“太好了!我會按這個方向繼續改進。”
陳陳抿嘴:“老爺子還能耐心回答你這么多問題,也算是看好你了。你好自為之。”
她感激地點頭:“我知道,他為我指出方向,我一定不辜負。”
日子在忙碌和改進中飛逝。
謝每每的壓力很大,但她心態比過去從容多了。
她明白,自己已經獲得何老的初步信任,只要不偷懶、不胡來,把標準一步步完善,讓農戶和客商逐漸接受,她就能創造一個良性的循環。
這期間,她還試圖聯系幾戶表現良好的農戶,詢問他們是否愿意簽長期合作協議,承諾嚴格按照標準生產,以后如果她在別處開店,會優先收購他們的貨,并給出合理價格。
幾位農戶考慮后,有兩戶比較穩重的農戶愿意試一試。
他們說:“既然有個明確標準,我們按標準改進,只要你確實給我們合理的價錢,我們也沒啥損失。”
首批農戶簽下簡單的契約,但雙方以人格和信譽擔保。
這在小鎮上也算一件新鮮事。
鎮上的人紛紛議論:“這謝姑娘看來是認真干正事的,不是來騙錢的。”
當她把這份小小的成功消息傳遞給何家時,陳陳依然淡淡:“老爺子知道了,沒表態。”
婦人卻悄悄告訴她:“老爺子其實挺滿意的,只是不肯當面夸你。他老人家昨天還念叨‘這個小丫頭還真下功夫’。”
謝每每聽得臉上笑開了花:“老爺子認可我,我就不虛此行。”
婦人抿嘴一笑:“他還讓我轉告你,以后如果有疑難問題可以間接問他。他忙得很,不想每件小事你都來求問,但大方向上他不會袖手旁觀。”
她心里暖暖的,終于體會到一種被長者點撥后的安全感和信任感,這比直接給錢還珍貴。
幾天后,何老終于對她提出的標準給出進一步細節:如何在不損壞藥材有效成分的情況下進行初步清洗和晾曬,如何用最簡單的方式區分藥材等級,還提供了幾點防止農戶過度開采的建議。
謝每每利用這些寶貴經驗,完善了她的“標準指南”,并在集市上貼出一份初版告示,供買賣雙方參考。
雖然不是政府頒布的權威標準,但已有幾家客商和農戶愿意嘗試按照這個標準交易。
結果大家發現有了標準后,買家不再一味壓價,因為品質清楚擺在那里;農戶也愿意在采收和處理環節更認真些,以求達到更高等級,獲得更好價格。
當然,還有不少觀望者。
但她不急,因為生意講究長期,她慢慢來。
一天下午,她在茶館與幾位農戶談完細節后,碰巧遇見何老的孫子在外頭玩耍。
小男孩看到她,高興地揮手:“謝姐姐,你的標準真有趣,我爺爺看過,說有點意思。”
她欣喜地問:“你爺爺這么說?有點意思?”
小男孩用稚嫩的嗓音模仿何老的口氣:“哼,不錯嘛,比那些夸夸其談的人強多了,至少這姑娘真的在做事。”
謝每每聽了心里甜滋滋。
這是何老間接給的最高評價了。
想當初何老連門都不讓她進,現在他竟然認可她的努力。
小男孩湊近,小聲說:“你別告訴爺爺是我說的哦。”
“放心,我絕不透露。”她抿唇一笑,伸手摸了摸小男孩的頭,“謝謝你。”
小男孩歪頭:“謝啥?我也很喜歡你,你救過我,我永遠記得。”
夜深,客棧房間里,謝每每獨自坐在桌前,把最新的改進方案記下。她在日記里寫道:
“今天我終于明白,贏得何老的認可有多難,也明白了為什么他如此謹慎。”
“他守護的不僅僅是一門技藝或幾份經驗,更是傳統與誠信的底線。若是輕易就把知識給了一個不明底細的人,那可能會害了更多人。這段時間,我以行動證明自己是用心的、靠譜的,不只是空喊口號。這讓我感到踏實。”
“過去的我以為,只要有介紹信、禮物,就能輕松獲得前輩點撥。現在才知道,真正的認可要靠汗水、耐心和誠意。何老肯給我建議,就是給我打開了走向正道的大門,今后我還要繼續努力。我將不辜負這份信任。”
寫到這里,她輕輕合上筆記本,長舒一口氣。
透過窗戶望去,小鎮的夜空很亮,一輪明月懸掛在古老的屋檐上。
夜色清涼,但她的內心溫暖無比。
第二天清晨,她帶著最新版的分類指南和農戶合作意向書,走向集市。
迎著朝陽,她感覺自己腳步輕盈。
人群中早有幾位農戶笑著打招呼:“謝姑娘,來啦?我這次帶來的貨,按你上次說的標準處理過了,你看看是不是好點?”
她湊過去聞聞藥材,點頭:“嗯,干度好了不少,這樣買家自然愿出更高價。”
農戶樂呵:“那就好,那就好。”
“走過幾家攤位,她看到有幾個新來的客商,看著她貼在木柱上的分類標準指指點點。她上前解釋,得到的回應也越來越友好。有的人問:“你怎么想到給我們搞這個標準?”
她笑道:“我請教過一位老前輩,他說品質才是根本。我深以為然,就想出這么個招數,總比大家瞎猜好。”
客商點頭:“有理,我們也省心。”
她心中感嘆,不愧是何老的智慧,一針見血的思路,幫她解決了大問題。
臨近中午,她在集市忙完,買了些水果,準備再次拜訪何家。
不是去擾何老,而是去把改進后的方案呈交給陳陳,請他轉交何老過目。
來到巷子口,剛想敲門,門房見是她,竟主動打開門:“來了?進去偏廳等。”
這一次,連敲門都免了。
她輕輕笑了笑,邁步走進院子。
院里的梅樹正抽新芽,花香淡淡。
院中幾個護院犬懶洋洋地趴在地上,對她不再狂吠。
偏廳里,婦人坐在桌前,小男孩啃著糕點,陳陳抱著胳膊站在一側。
看到她進來,陳陳接過她的資料,翻了翻,點頭:“我轉給何老爺子看看。”
婦人倒了杯茶給她:“你現在膽子大了啊,以前想進來可不容易。”
她不好意思地笑:“是啊,多虧何老和你們的信任。”
小男孩湊過來:“謝姐姐,爺爺說你現在算是半個自家人了,因為你肯聽他的建議,不耍花招。”
她被這話感動得差點紅了眼眶:“半個自家人?那我以后要更努力,不能給半個娘家丟人。”
婦人也笑了:“看看你這小嘴。”
過一會兒,陳陳回來,面色稍緩:“老爺子看過你的方案了,說你改得不錯。他囑咐我再給你兩條建議。”
陳陳俯身在紙上補充了幾行字,遞給她:“照著做吧。”
謝每每雙手接過,連聲道謝:“謝謝!謝謝!”
陳陳傲嬌地別過臉:“謝我干嘛,又不是我出的主意。”
她笑笑:“要謝謝你們所有人,你們給我機會,我才有今天。”
從何家出來,謝每每感覺腳下生風。
她知道前路還很長,最終在更大市場上競爭不容易,但至少她已經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而何老的建議,就是一盞指路的明燈。
回到客棧,她終于有機會認真審視自己的心路歷程。
從最初的急躁和不甘,被拒絕時的沮喪,到后來用耐心和行動改變何老對她的看法,再到現在的平等交流,她的心境已大不相同。
她不再自怨自艾,也不再幻想一步登天。
她明白傳統的價值在于內在的品質和時間的沉淀,何老就是這沉淀的化身。
她能得到他的認可,是因為她愿意順應這種傳統的節奏,而不是一味急功近利。
思及此,她輕撫桌上的資料,心中默念:“何老,謝謝您。我會記住您的教誨,用心守護這份誠信和品質。”
室外的風輕輕拂過,帶來一絲清香。
遠處巷子里,似乎傳來小男孩的笑聲和護院犬低沉的吠聲。
一切變得溫潤而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