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正文之前的話。我發現這連載對作者還是挺考驗的。本人可能很難堅持太久。哈哈。現在只能保證周內盡量連續,周末估計是會休息。而且看進度,這一周可能要完結啦。謝謝大家的支持。
2012年春,張三去上海出差。在從上海返回BJ的高鐵上偶遇了一個大男孩。這個男孩子座位在張三前面。坐車的時候,大家都很無聊。張三沒啥事一般就是睡覺。張三發現前面的人頻頻起身,一直有動靜。張三很郁悶,就想這個人是多動癥咋地,然后就觀察了下。就發現這個男孩一會起身帶著一個老太太上廁所,一會又給另外的老頭打熱水,一會另外一個老太太上廁所之類,一會也不消停。張三實在是很好奇,就問男孩,你是夕陽團導游嗎?男孩有點不好意思,說不是。這幾個老人是自己的爸媽和爺爺奶奶。他們沒去過BJ,也沒出過遠門,就想趁他們還能動,帶他們出來旅游。張三對他進行了贊美,這樣有耐心有孝心的年輕人值得表揚。后來男孩拿出電腦,開始追劇。張三一看是古天樂主演的《圓月彎刀》。張三是非常非常喜歡古天樂的。上學的時候收集很多他的卡片,海報。張三就在后排悄悄的偷看。等這個男孩回頭發現張三在偷看,就讓張三坐一起看。正好他身邊沒有人。兩個人一邊追劇一邊聊天。追劇的時間過的很快,到了BJ,快下車的時候,張三問了下,需不需要幫忙。大男孩說不用了,張三就拿行李下車了。等上了地鐵,張三忽然想起來應該要一個聯系方式的,有點懊悔。過了一會,張三在地鐵上突然發現了他,他也看見了張三,兩個人相視一笑,然后就互相留了聯系方式。
過了幾天,這個男孩說自己回杭州了,工作了。然后每天和張三聯系,每天打電話和聊QQ。張三叫他杭州歐巴,他叫張三BJ丫頭。他說自己是建筑監理,張三也不太了解建筑行業,也不清楚監理是做什么的。不過他收入還行。在杭州買了房子。他希望張三能去杭州和他一起。張三并沒有馬上拒絕。張三覺得兩個人認識的時間還太短,平時就每天聊聊天,感覺像網友,對彼此的了解還太少。正好也快五一了,張三就邀請同學小麗一起去了杭州。計劃一邊旅游,一邊和杭州歐巴多一些了解。杭州歐巴帶著一大捧鮮花,去車站接了張三和小麗,張三表示有點尷尬。在杭州待了兩天,去了西湖還有其他的景點,記不太清楚了。不過杭州的空氣質量還是不錯的。在這兩天的時間里,張三認真細致的考察了下杭州歐巴,就覺得他有點過分熱情了,有點嚇到張三了。張三問起了他的感情經歷。他說被上一個女朋友騙了幾十萬。張三很驚訝。怎么被騙的呢?套路很簡單。也是相親認識的,后來戀愛了,女孩不上班,每天就找他要生活費。后來就說家里有人生病,要回去給家人治病。后來不知道怎么騙局被揭穿了,好像是杭州歐巴去了女孩老家,發現她老家不在那里。。。但是他還是想給女孩機會,這個女孩估計也不忍心再騙他了,或者是他當時已經被騙的成窮光蛋了,也沒有繼續騙得價值了,就和他說了實情。張三終于知道為什么覺得杭州歐巴怪怪的,原來他就是傳說中的戀愛腦。但是張三不是,也并不欣賞這種類型。離開杭州的時候,張三和杭州歐巴也說了以后不要再聯系了,以后也不打算在杭州定居。不過張三也勸告杭州歐巴,不要再瞎去相親了,他太傻,見過的女性太少,很容易被人騙。建議他找老家的人介紹個正經對象。過了一年,他聯系張三,說家里有親戚給介紹了一個女孩,打算結婚了。張三表示祝福他們。但是杭州歐巴可能對張三有點不死心,他知道張三還沒結婚,就問張三還是否能考慮下自己。張三當時正和正宮娘娘朱七七一起吃火鍋。朱七七就問張三誰給你打電話,有什么事情。張三就簡單說了下這個事情。朱七七不開心,說張三四處留情,趕上楚留香了。因為之前有一個相親對象也是一直聯系張三,給張三留言,說想念她,想繼續和她在一起之類。后來張三和他說了,自己已經有結婚的對象了,然后把他各種聯系方式都拉黑,所有消息均不在回復,終于消停了。
張三總結,自己還是不喜歡戀愛腦,也不喜歡奉獻型戀愛。對于一個不太熟的人,對自己突然過分的熱情,會讓人覺得害怕。張三能理解一見鐘情,但還是不太能接受一見鐘情。她更傾向的是細水長流型。雖然和杭州歐巴的相遇是偶然的,但是不能在一起是必然的。而且張三發現很多人都會有那種得不到的才是更好的心理,這樣張三想起來麥穗的故事。
傳說古希臘哲學大師蘇格拉底的3個弟子曾求教老師,怎樣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侶。于是蘇格拉底帶領弟子們來到一片麥田,讓他們每人在麥田中選摘一支最大的麥穗——不能走回頭路,且只能摘一支。第一個弟子剛剛走了幾步便迫不及待地摘了一支自認為是最大的麥穗,結果發現后面的大麥穗多的是;第二位一直左顧右盼,東瞧西望,直到終點才發現,前面最大的麥穗已經錯過了;第三位把麥田分為三份,走第一個1/3時,只看不摘,分出大、中、小三類麥穗,在第二個1/3里驗證是否正確,在第三個1/3里選擇了麥穗中最大最美麗的一支。穗理論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更好”。這里的三個弟子,第一個代表了這個社會上的閃婚一族,遇到一個覺得合適的人就不假思索的迅速結婚,然而結婚后會發現對方其實不是自己理想的伴侶,于是閃婚的人有很多伴之以“閃離”,結果很悲劇。第二個弟子屬于挑剔的心態,不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總是挑來撿去,結果這也不行那也不行,把最行的和相對比較行的都錯過了。而最后一個弟子是一個比較明白的心態,他知道自己的伴侶應該是什么樣的,或許他找到的不是最漂亮的,不是最出色的,但是她必定是最適合的,這就達到了雙贏的結果。很多人總說,自己的緣分沒有到,其實不然,只是自己沒有把握好機會而已。這也是博弈論的一種。
在這里張三奉勸大家要珍惜眼前人,要惜福,不要一山望著一山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