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彥寫給自己未來的一封信
親愛的未來的我,不知道你現在長成什么樣子,有什么心里感想。但是我想對你說,千萬不要辜負那個你13歲那年深愛的女人。
因為那是你全部心血養成的愛,在你每次做完作業的時候,在你每次快樂恣意的時候,在你每次成功的時候,都不要忘記這件事情。有些時候,人類是沒法靠著這些愛情變成一些十分可怖虛偽的人,但是可以靠著這些愛情變成一個更好的人。有時候人也許沒必要一直逼著自己變成一個極其優秀的人,可以努力把自己的時間花在投入和生產上面。
不知道為什么,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沒辦法專注于生產和學習。有些人側重于學習,有些人側重于生產。但是不知為何,沒有人能完全兼顧兩件事情。快樂的事情總是短暫神秘的,而偉大的事情是長久綿延的。有些人的卑劣性就在于她總是阻擋別人的愛情和婚姻,不進取自己的愛情和婚姻。也因為這種人的存在,總有些人對愛情怠慢遲鈍。
竹彥,你不能做這樣的人,你要努力做一個好男人,一個為家庭努力的人,一個為自己人生負責的主人公。
竹彥不應該屈服于別人的淫威之下,因為愛情不是博弈,而在于能主動服輸的精神。倘若一直處于僵持狀態,沒有一個人肯低頭,那一定是沒辦法走的長久的。
20歲的你,一定會懂得愛情的珍貴,對余暉像對待自己的寶貝一樣。但這件事可能不會持續多久…
30歲的你,可能已經見到了皺紋,可能已經把20歲的愛情遺忘在了角落里。竹彥啊竹彥,不要在此時因為生活的壓力壓彎了背脊,努力把自己錘煉成一個完整的人。
40歲的你,可能已經走向了成功,事業也十分成熟了。但是你真的發現了嗎?有些東西不是你需要就能一直跟隨著你的。有時候,你需要,也不一定能一直追隨著你。這種時候,你可能和余暉有了一個小孩了,小孩可能努力地叫你爸爸,有心動的女孩了。你不要阻止小孩做他任何喜歡做的事情。不要阻止他們談戀愛,但是一定要教育他們不要欺負女孩子,要用正確的態度對待女孩子。
50歲的你,已經一只腳踏入棺材了,什么都不必要想,一切都交給小孩就行了。讓小孩學會獨立,和余暉安心地養老。我真心祝福你在這個時候能夠獲得兒女的支持和疼愛。因為小時候的孩子遭受了太多大人的白眼,所以成長起來以后便也沒法瞧得起大人。所以一定要記住放手,成長的過程一定要經歷這么一段。我知道你很痛苦,但你要知道,這時候的孩子,真的是離開家的時候。
60歲的你,已經長了白頭發吧,如果這個時候你還對余暉不離不棄,我真心地為你感到高興。
70歲的你,正安靜地等待死亡的到來正在一點點積累對死亡的感觸。希望這時候的你能夠懂得感恩世間的一切。
感謝你來過這一生,感謝你愛著阿暉。”
“余暉寫給未來的一封信
今天問了竹彥,結果他竟然說寫這個東西很簡單的,氣死我了。要是我可以討教清楚他說的話里的意思,我便明白了,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了。
竹彥,要是你當真知道怎么應付這些讓人感到痛苦的事情,那我就感激死你了。我是個十分自卑敏感的人,我的內心底,住著一個與人為善的小公主。我想要認真地處理好自己的內心的事情,讓自己變得獨立又強大。
我喜歡你,竹彥,這件事情我竟悄悄地寫在我對未來的自己的信里。倘若你知道我寫了什么,你會不會答應與我在一起。竹彥,我親愛的竹彥,你能不能看下我,告訴我,你心里那扇門住著什么人。
喝茶的茶葉可以凈胃,開懷的人可以更加開懷一點。沒有人的世界是不被批判的,有人會覺得愛情是一盤散沙,而自己是散沙中的一粒沙塵嗎?靜以修身,這個道理一直徘徊在我腦海中。我希望自己遇到的都是令人尊敬的人們,而不是整天將自己每天的不開心和怒火發泄在別人身上的人。
花開花落知多少,總有些時候應該承認,自己是自己人生的主角,有些人是不得不尊重的人,有些人是不得不批判的人,但是不能總把新桃換舊符。喜新厭舊通常是人類的本能,有可能自己是一種淘汰的獸,也可能要學會忍受自己身上的不足。天天把氣撒在別人身上的小孩,會對那個人產生很大的依賴,與人為善十分重要。只是要這樣的孩子氣,真的可以獲得最愛的人的尊重嗎?
以后我打算學會做一百道菜,天天努力把自己經營好,而不是當一個用言語將自己名聲毀的干凈的人。學會做個口吐蓮花的人,該批評時也不要用盡陰陽怪氣的口吻,學會用正經的方式讓別人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我知道竹彥一點不會原諒我把他當做自己最愛的人。
因為他無法原諒我對他發脾氣,所以我決定友善地對待他,真正的友善真的可以感化一個男人誠摯的內心。快樂的時候莫要忘記那些真正愛的人,也不要在難過的時候傾吐自己的不滿。
只要努力將自己培養成一個那樣值得別人尊重的人,一定可以養成很好的習慣和毅力,總有一天會成為一個成功的人。
我一直記得這些,所以我相信竹彥一定會和我走向愛情的終點,有時候我想,也許只要我事業有成,竹彥一定會被我追到的,你相信嗎!?我,余暉,最愛的人就是竹彥。對竹彥我一直很認真。這次我一定要努力把竹彥拿下。先定個小計劃吧,下次考試,我一定要拿年級第一,讓竹彥看到我閃閃發光。竹彥,再也不要瞧不起我了,哼。
希望每天你都能開心地生活,和最愛的人愉快地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