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講到了,鬼子母神,那就介紹一下吧。
鬼子母神(Hārītī),梵文音譯為河梨帝母。護法二十諸天之一。又稱為歡喜母或愛子母。
傳說古代王舍城有佛出世,舉行慶賀會。五百人在赴會途中遇一懷孕女子。女子隨行,不料中途流產,而五百人皆舍她而去。女子發下毒誓,來生要投生王舍城,食盡城中小兒。后來她果然應誓,投生王舍城后生下五百兒女,日日捕捉城中小兒食之。釋迦聞之此事,遂趁其外出之際,藏匿她其中一名兒女。鬼子母回來后遍尋不獲,最后只好求助釋迦。釋迦勸她將心比心,果然勸化鬼子母,令其頓悟前非,成為護法諸天之一。又名“暴惡母”、“歡喜母”。
在中國民間將她當作送子娘娘供奉。在佛寺中,造像為漢族中年婦女,身邊圍繞著一群小孩,手撫或懷抱著一個小孩。據說鬼子母神相當靈驗,不但護持佛法,也成為婦女、兒童的保護神,,一如閩南人與臺灣人信仰的七娘媽女神。甚至有說法:其有疾病無兒息者。饗食薦之咸皆遂愿。傳入我們國家后,鬼子母神一如道教中注生娘娘般的功效。
《佛說鬼子母經》中,鬼子母神又名河梨帝母,梵名Hariti,音譯作訶利底、迦利帝、訶利帝母。為青色、青衣之意。意譯為愛子母、天母、功德天等。以其為眾鬼子之母,故稱鬼子母。
經中描述的故事是這樣的:
在游歷大兜國期間,這個國家里有一個特殊的母親,她生育了許多孩子,但性情極其惡劣。她常常喜歡偷盜別人的孩子,然后殺害并吃掉他們。丟失了孩子的家庭不知道是誰干的,只能在街上哭泣,人們聚在一起討論此事,這樣的情況已經持續多日了。
有一天,阿難和其他僧侶外出化緣時,頻繁地看到這些哭泣的人。回來后,他們聚在一起,為那些失去孩子的家庭感到哀傷。佛祖知道了僧侶們的討論,便來到他們中間。
佛祖問僧侶們:“你們剛才在議論什么?”
阿難回答說:“我們外出化緣時,看到街上有許多哭泣的人。我詢問他們為何哭泣,他們回答說失去了孩子,而且不知道孩子的遺體在哪里。像這樣哭泣的家庭不止一家,許多家庭都失去了孩子。”
佛祖隨即向阿難和眾僧侶解釋道:“在這個國家里偷盜孩子的人,并非凡人,而是前世的鬼子母,今生轉世為人,卻仍然保持著偷盜孩子的惡習。這個母親有一千個孩子,其中五百個在天上做鬼王,五百個在人間。她的每個孩子都是鬼王,每個鬼王都率領著數萬鬼眾。在天上的五百鬼王騷擾天界,在人間的五百鬼王則侵擾帝王和百姓。即便是天界,也對這些鬼王無可奈何。”
阿難問佛祖:“既然鬼子母在這個國家,我們能否讓她不再偷盜孩子呢?”
佛祖說:“很好,可以讓她停止這種行為。”
阿難又問:“我們應該怎么做才能讓她不再偷盜孩子呢?”
佛祖告訴阿難:“你們可以去她住的地方,等她外出時,偷偷地把她的孩子全部帶到寺廟里藏起來。”僧侶們按照佛祖的指示,成功地將鬼子母的一千個孩子帶到了寺廟里。
鬼子母回來后發現孩子不見了,便不再敢殺別人的孩子,開始四處尋找自己的孩子。她找了十天,從家里找到街上,再到城外,都沒有找到。最后,她變得瘋狂,披頭散發地在市場上哭泣,甚至自殘身體,呼喊著自己孩子的名字,已經無法正常飲食了。
佛祖派僧侶去探望她,并詢問她為何在市場上哭泣。鬼子母說因為失去了孩子。僧侶告訴她,如果想找回孩子,就去問佛祖,因為佛祖知道一切過去和未來的事情。
聽到這話,鬼子母立刻跟著僧侶去見佛祖,并向佛祖行禮。佛祖問她為何哭泣,她回答說是因為失去了孩子。佛祖接著問她把孩子放在哪里然后失去了他們,以及她回來后又去了哪里,鬼子母都沉默不語。這時,她意識到自己偷盜孩子的行為是惡行。
佛祖問她是否愛自己的孩子,她承認自己非常愛他們,并說孩子總是想待在自己身邊。佛祖便指出,既然她愛自己的孩子,就不應該偷盜并殺害別人的孩子。別人失去孩子時的痛苦,和她現在一樣。佛祖還告訴她,如果她死后繼續作惡,將會下地獄受苦。
鬼子母聽后非常害怕,向佛祖祈求原諒,并表示愿意悔過自新。佛祖問她如果能找回孩子,是否會真心悔改,她表示愿意聽從佛祖的教誨,并承諾不再離開佛祖的教導。
佛祖于是給了她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并告訴她如果能遵守這些戒律,就會歸還她的孩子。佛祖還向她透露了她的孩子們在天上和人間作為鬼王的身份,以及他們如何騷擾和侵害天界和人間。
鬼子母聽后深感悔悟,并獲得了初果(須陀洹果),能夠洞察過去未來之事。她跪在佛祖面前表示感激,并說想要留在佛祖的寺廟旁邊,召集她的孩子們與佛祖結下誓約,報答天下人的恩情。
佛祖表示贊同,并告訴她以后可以向人們宣稱她的名字(浮陀摩尼缽)和她的姊妹(炙匿)是守護孩子和財產的神靈。同時,佛祖還提到了一位名叫毗沙門的天王和四方的鬼神,他們都會保護人們的生命和財產。
最后,佛祖告誡鬼子母和其他鬼神,如果有人向他們祈求幫助或保護,應該慈心對待,不能索取回報或傷害人類。人們只需要在浮陀摩尼缽前作禮祈福即可。
附《佛說鬼子母經》原文:
游大兜國,時國中有一母人,多子性極惡,常喜行盜人子殺噉之。亡子家亦不知何誰取者,行街里啼哭,人已還共議,如是非一日。阿難及眾沙門出行,輒見啼哭人,已還共議,傷哀亡子家。佛即知眾沙門議,佛到眾沙門所。佛問眾沙門:「向者何等議眾沙門?」
阿難白佛言:「向者出行分衛,見街里有啼哭人眾多。即問啼哭人:『汝何為啼哭?』報言:『生亡我子,不知尸死處所。』如是啼哭者非一,家皆亡子。」
佛便為阿難眾沙門說:「是國中盜人子者,非凡人故。現鬼子母,今生作人,喜行盜人子。是母有千子,五百子在天上,五百子在世間,千子皆為鬼王,一王者從數萬鬼,如是五百鬼王,在天上嬈諸天;五百鬼王,在世間嬈帝王人民如是。五百鬼王,天亦無奈何。」
阿難白佛言:「鬼子母來在是國中,今寧可勅令不盜人子耶?」
佛言:「大善!可令不復盜人子。」
阿難問佛言:「當用何等方便,使不復盜人子耶?」
佛便語阿難:「到是母所居,眾沙門共伺是母出已,後悉斂取子,來著精舍中逃之。」眾沙門即往,伺是母出行,隨後斂取子,得千數子,逃著精舍中。是母便復行盜人子,來人舍中,不見其子,便舍他人子,不敢復殺,便行索其子。遍舍中不知其子處,便出行至街里,遍城中不得,復出城外索不得,便入城行道啼哭。如是十日,母便狂,被發入市啼哭,自擗撲仰天,大呼為狂梁語,亦不能復飲食。
佛遺沙門往視之,見母問:「何為市中被發啼哭?」
母即報沙門言:「亡我子眾多故哭耳。」
沙門言:「汝欲得汝子不?」
母報言:「我欲得之。」
沙門言:「汝審欲得者,是問有佛,可往問佛,佛者知當來已去之事,汝往則可得汝子。」母聞是語,則歡喜意解,便隨沙門去到佛所,歡喜前為佛作禮。
佛即問母:「何為市中啼哭?」
母報佛言:「亡我子故。」
佛問母:「汝舍汝子至何所而亡汝子?」母即默然不言。
佛復問母:「汝舍子至何所而反?」默然無語。母知盜人子為惡,母即起為佛作禮,頭面著地,「我愚癡故。」
佛復問:「汝有子愛之不?」
母言:「我有子坐起常欲著我傍。」
佛復問:「汝有子知愛之,何故日行盜他人子?他人有子,亦如汝愛之,亡子家亦行道啼哭如汝,汝反盜人子殺噉之,死後當入太山地獄中。」母聞是語,便恐怖。
佛復問:「汝寧欲得汝子不?」
母即起,復持頭面著地:「愿哀我。」
佛便語母言:「汝子若在,汝寧能自悔不?若能自悔,當還汝子。」
母言:「我能自悔。」
佛言:「汝能自悔,當作何等自悔?」
母言:「我聽佛教誡,當隨佛語自悔。佛還我子,我不敢遠離佛所語。」
佛言:「審如汝語不?」
母言:「我審如佛語。」
佛便授以五戒:第一、不殺生,第二、不盜,三、不淫,四、不兩舌,五、不飲酒。報能悉還其子。佛便為說汝有千子,皆為說千子名字,五百子在天上,皆是鬼中王,將鬼官屬,嫉害嬈天民;五百子在世間,嬈諸人民。汝子作鬼王,將數萬鬼,如是五百子,將鬼官屬,一不可稱數,極嫉害惡。或自稱作樹木神者、或作地神者、或作水神者、或詐為人兄弟妻子,自怨枉家室內外者、或作海神者、或作船車神者、或作舍宅神者、或自稱夜在冥中神者、或使人夢寤者、或使人恐怖為人怪者、或自稱星死者、自稱病死者,如是耗亂人,適不在一處。極嫉害惡,如是矯稱,令人祠祖烹殺,人不知多為烹殺,飲食是鬼,是鬼亦不肯食,端嫉害欲使人犯殺,欲使人人地獄中,要不食之。見人祠祀喜,如是鬼亦不能護活人命,但益罪。愚癡人不知,坐鬼貧窮。
鬼子母聞佛說是語,即一心自悔,即得須陀洹道,知方來去事。長跪白佛言:「我愚癡不知,世世有惡乃爾,今我得持戒,思惟中正之道,我心皆徹視,還見我千子。今我乃知,佛所至至語成,愿佛哀我,我欲止佛精舍傍,我欲呼千子王,我欲使與佛結要,我欲報復天上天下人恩。」
佛言:「善戰!如汝有是意大善。」
佛言:「汝從是已去,當稱是語,便止佛精舍邊。其國中人民,無子者來求子,當與之子,自在所愿,我當勅子姓,與使隨護人,不得復妄嬈之。」欲從鬼子母求愿者,名浮陀摩尼缽,姊名炙匿,天上天下鬼屬。是摩尼缽主四海內。船車治生有財產,皆屬摩尼缽。摩尼缽與佛結要受戒,主護人財物。炙匿主人若有產生當救之。有天王名毗沙門,主四天地,護人命。出入常從毗沙門,求愿有大鬼王,名阿須倫,主諸龍王,諸毒氣人,從求愿令毒不干人。求愿當慈心無所用謝,亦無所噉食人,從求愿者在人何求與耳,要無所求索,亦不責人,人至浮陀摩尼缽前為作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