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南淚盈于睫的喊了聲:“二哥”。
姜煜故作深沉的“嗯”了聲,丟了個手帕給姜南,語氣嫌棄的道:“哭的難看死了,還不快把眼淚擦干,莫要哭了。”
姜南接過手帕,擦著眼淚。
謝氏已伸手打在了姜煜的胳膊上,責怪道:“你這孩子,怎么說話的,什么死啊,生啊的,有你這么咒你妹妹的嗎,我看你又皮癢了吧,小心我告訴你父親,讓你父親家法伺候。”
姜煜動作夸張的后跳一步,捂著被打的胳膊對姜南道:“看到了吧,在娘這里,妹妹才是親生的,我只怕是從哪里抱來的吧!”
姜南和謝氏以及滿屋的丫鬟嬤嬤都被姜煜逗笑,看著他作怪。
謝氏擦干眼淚,看姜南還穿著男孩子的衣衫,忙喚知秋和吟夏:“快服侍姑娘去沐浴更衣。”又吩咐姜南的奶娘劉氏去廚房安排姜南喜歡的膳食,府里的丫鬟嬤嬤都轉動了起來。
待姜南沐浴更衣后,坐在母親謝氏的內室吃著燕窩粥時,天色已到了掌燈時分。
母親謝氏滿臉慈愛的望著姜南道:“先喝點粥,馬上就要用晚膳了。”又吩咐小丫鬟:“去看看老爺和兩位少爺過來了沒。”
小丫鬟應聲而去。
姜南一碗粥還未見底,小丫鬟又跑了回來,聲音輕快的稟道:“夫人,老爺和兩位少爺過來用晚膳了。”
話音未落,姜南的父親姜皓康掀簾而入,身后跟著大哥姜恒和二哥姜煜。
姜皓康雖已過了而立之年,但身材修長,氣質儒雅,因著長期奔走在平川縣的田間街頭,皮膚被太陽曬成了小麥色,顯的一雙眼睛炯炯有神。
謝氏和姜南忙起身來迎!
“老爺下衙了”,謝氏把姜皓康迎到主位坐下。
姜南屈膝喊了聲:“爹爹”。
姜恒和姜煜喊著謝氏:“母親”。
不等大家落座,姜皓康已對姜南招手道:“阿南,來讓為父看看,可有受到驚嚇。”
姜南依言走到姜皓康的面前道:“爹爹,女兒沒事,多虧了青峰寨的蕭寨主救了女兒和林姐姐,父親若是見到蕭寨主,替女兒道聲謝才是。”
姜皓康見姜南的確如她所說沒有受到什么驚嚇,放下心來。目露慈愛的對姜南點了點頭道:“為父記得了,定會備份謝禮給蕭寨主的。”
姜南笑嘻嘻的給父親道謝。
姜皓康正色道:“君子不立危墻之下,若是察覺到有潛在的危險,應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若是發現自己處于危險境地,要及時離開,不要讓自己陷入險境,應當先保全己身,再助人也。
言語之間,滿滿都是對子女的拳拳愛護之情。
姜氏兄妹三人同時起身道:“兒子,女兒,謹記父親的教誨。”
隨后,姜氏兄妹便簇擁著姜皓康和謝氏移步到膳廳,餐桌上擺滿了五香醬鴨、鹽水雞、燒全鵝、桂花魚、番茄馬蹄、油燜香菇、話梅蕓豆、清炒小白菜,還有一大盤醬肉花卷和兩籠水晶蝦餃。
食不言,寢不語。
用完晚膳,謝氏便打發姜恒,姜煜和姜南各自回去歇息。
姜南居住的茗婉居位于姜府的西側,與母親謝氏居住的正院只隔著一道月亮門,姜南回到茗婉居躺在自己暄軟如棉的填漆床上,想著在青峰寨遇到的先生,卻怎么也睡不著。
先生雖身在青峰寨,但言行舉止,行事做派無不透著一股大家之范,對自己也很和善,姜南也不知為何,對先生感到莫名的親切。
大哥姜恒怕也看出來了點什么吧,不然也不會不許自己去看先生,姜南在心里想著過幾日看能不能找父親求個情,讓自己再去趟青峰寨,看看先生的病到底如何,林草堂的林大夫能不能醫的好。
還有祖父哪里,先生既然認識祖父,祖父定然知曉先生的身份,自己要不要給祖父寫封信打聽一下,又想著這樣背后打聽,好想也不是什么君子行為。
姜南想著心事,迷迷糊糊的后半夜才睡著。
翌日清晨,姜南在知秋和吟夏的服侍下用過早膳,奶娘劉氏便給姜恒傳話道:”姑娘,大少爺說自今日起,讓姑娘還去明德堂跟著杜夫子讀書。
姜南“哀嚎”一聲,帶著知秋前往明德堂。
明德堂是姜皓康專門辟出來給姜煜和姜南讀書的地方,是一幢三間的屋子,庭院內遍植翠竹,整個庭院郁郁蔥蔥,充滿了盎然生機。
姜南和二哥姜煜四歲便在明德堂從《千字文》啟蒙,二哥姜煜明年要下場考童生試,杜夫子是專門請來為姜煜授課的。
謝氏想著姜南已經十二歲,想請個女師傅讓姜南學習些琴棋書畫,針黹女紅等修身養性的知識,誰知合適的師傅還沒請到,姜南就出事了。
姜南嘆了口氣,認命的走進了明德堂,姜南和姜煜的書案并列放在敞廳的中間,二哥姜煜已經到了,正在溫習昨日的功課,姜南坐到了自己的書案上準備練字。
姜煜湊了過來道:“妹妹,你在藥王廟后山真的遇到了殺人越貨的江洋大盜嗎,那些江洋大盜真如書中描繪的那般,眼睛長得像銅鈴,一副兇神惡煞的模樣嗎?“
”那青峰寨的蕭寨主是如何從那些江洋大盜手中救下的妹妹,那蕭寨主豈不是個武功高強的俠義之士。?“一副好奇寶寶的摸樣。
姜南失笑,正要給二哥講一講自己的遭遇,門口處便傳來一聲咳嗽,姜煜忙端正坐好,杜夫子走進來為倆人授課。
待杜夫子講完今日功課,讓倆人歇息的間隙,母親謝氏的大丫鬟如意來給姜南傳話:“有客來拜訪姜南,讓姜南去見客。”姜南便在姜煜羨慕的眼神中出了明德堂。
姜南隨如意來到會客的花廳,只見謝氏正在與人寒暄,姜南定眼一看,竟然是許娘子和林汐語。
姜南上前與倆人見禮:“見過許娘子,林姑娘。”
林汐語忙還禮道:“姜姑娘”。
姜南和林汐語畢竟一起經歷過險境,今日再相見,頗有些并肩作戰的情誼,倆人相視一笑,瞬間拉進了倆人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