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晴最近的狀態很不好。
自己和哲浩的婚姻之船又再次觸礁,和阿穎的友情出現的裂痕又讓紫晴陷在了一片消極中!現在,她對生活唯一的幻想就是那個“骨髓干細胞移植”的手術。
紫晴要比之前趨于成熟,這次她沒把自己的消極、沒把自己的不好在父母和家人那表現出來。
她一面悄悄地讓“還原”搜集著哲浩婚外情的呈堂證供,一面按照著自己既定的速度完成著自己的那部網絡小說。
哲浩自那天醉酒后好像真的就成了一個空心人,留給自己和女兒的真的就只是一具徒有著一副皮囊的行尸走肉。那天后,公婆也恢復了以前的那種唉聲嘆氣、愁眉不展、愁云慘霧的悲情中。
這些都讓敏銳的紫晴感知到了正月初八應該就是那個顧蕓帶著他們的私生子另嫁他人的日子
“請你們再去調查一下正月初八是否是顧蕓和呂東升結婚的日子。”紫晴又給“還原”發去了微信,想求證著自己心里的那份感知
“吳女士,你猜的沒錯!原本正月初八的確是顧蕓和呂東升結婚的日子,可在那天,他們沒舉行過婚禮。我們也沒能查到他們已經注冊結婚了的任何證據。”幾天后,“還原”發來的這個結果讓紫晴明白,這次自己和哲浩的婚姻徹底是沒了希望!因為那個顧蕓的悔婚。
紫晴拒絕和哲浩一起出去散步、拒絕自己和他再繼續在女兒面前扮演著恩愛夫妻的畫面。
既然自己又一次決定要離開哲浩,要離開這個婚姻!她就不想再讓自己有任何心軟的機會,不想再讓自己有任何心軟的借口。她不想讓自己就這么反反復復、糾糾纏纏地憔悴、枯萎在這個婚姻里。
“紫晴,我回來了!因為想你們。明天我就會和陳健來接你。”小儀的這條微信語音興奮著紫晴。終于有了一個好消息!小儀終于又回到了他們之中。
幾個月沒見,小儀黑了不少,原本那光潔、細膩的皮膚也粗糙了些。看來陳健猜的沒錯,小儀的確是去了云南的那個摩梭族,去了那個寧靜、淳樸的小寨族。
“小儀,你回來了?孩子呀,你終于回來了!孩子,你也忒任性了點吧!就這么不辭而別、不告而別了,你知道所有愛你的人會有多擔心,會有多焦心嗎?”小儀的出現讓紫晴父母也心疼得好一陣數落。
“媽,今晚我就住在小儀家了,你們就不用等我了。”臨出門前,紫晴這么對母親說著。
“啊!不回來了?那你和哲浩說過嗎?”母女連心,母親還是能察覺到女兒最近的狀態。
“阿姨,我們明天一早就把她送回來。你放心,她和哲浩好著呢!早就偷偷的給他打過電話了。”見狀小儀立刻就善解人意又不失俏皮地安慰著紫晴的母親。
“喂!小子,怎么沒見你開口呢?是樂瘋了還是樂傻了?”車上,紫晴和表弟開著玩笑。
“切!我就篤定她能回來,對她的一切我都運籌帷幄。”陳健開心得忘乎所以。
小健,小儀,愿你們能永遠珍惜彼此!愿你們之間沒有欺騙,沒有背叛。
紫晴在心里祝福著自己的這對至親好友。
呂東升的這份堅定如初也讓顧蕓感動并痛苦著。
“東升,我們不要再堅持了,不要再堅持了!你跟爸媽一起回去吧,你放心!我會在這里好好地帶著小輝。要是以后他們想通了,你還可以再來找我們。我們會在這里等你的,我們一定會在這里等你的。”顧蕓的這份善良、這份善解人意會讓所有同樣善良的男人都對她死心塌地。
“顧蕓,為什么我們就這么難呢?為什么生活就能這么難呢?!”呂東升抱著顧蕓,淚水長流。
呂東升的眼淚也讓顧蕓心疼!她知道,在不知不覺中,自己已愛上了呂東升。
可能自己這輩子真的就是一個孤身命!也許他們說的對,自己上輩子真的可能就是個狐貍精,禍害了太多的人,這輩子才會受此懲罰。
顧蕓一面極力地勸說著呂東升,一面開始實踐起、開始適應起沒有呂東升的生活,開始實踐起、適應起自己帶小輝的日子。
顧蕓的這份獨立雖然也讓呂家父母心疼!可他們決定這次要為了兒子自私一次、為了他們自己自私一次。
父母和顧蕓間的二選一無時不刻地不在折磨著呂東升,無時不刻地不在痛苦著呂東升!自己用盡了全力,把至親至愛從中國帶到了美國,卻還是躲不開命運的愚弄!還是要讓自己做著這道最殘酷的人生選擇題。
在半個月后的一天夜里,在老人們和小輝都睡下后,呂東升敲響了顧蕓的房門。
進了房間,他就緊緊地,緊緊地抱住了顧蕓!沉悶地痛哭著。
顧蕓輕撫著呂東升的背,柔聲地對他說道:“東升,別這樣!我說過了,我們會在這里等你的,我和小輝都會在這里等你的”
呂東升就這么一直沉悶壓抑地哭著。
不知過了多久,他慢慢地放開了顧蕓,慢慢地從口袋里掏出了一頁紙放在顧蕓的手上。
這是一份幼兒園的申請表。原來,這半個月里呂東升在給小輝聯系幼兒園,原來,他為小輝想的比自己還要周全。
“謝謝你!東升,謝謝你。”這次,是顧蕓緊緊地去抱住了呂東升。
情不自禁地!顧蕓又去吻了呂東升。這是自顧蕓把呂家父母稱為爸媽后,第一次去親吻呂東升。
他們的唇吻在一起后便不愿分開。
顧蕓甘心地、情愿地就算這是最后一次和呂東升合二為一著,身心交融著……
“顧蕓,我知道你現在還不夠愛我!我知道你現在還不夠甘心情愿。知道我有多愛你嗎?顧蕓,你知道嗎?我甘心當那個趙總裁的替身。”顧蕓聽到呂東升在夢里囈語著。
“東升,你也知道嗎?你已經讓我愛上你了!東升,你不是任何人的替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