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投遞之原因——感謝小時候媽媽的放養,現在的孩子受到了太多多余的關注。
又到了星期一的下午,我帶著學生去上閱讀課。窗外寒冬的小雨淅淅瀝瀝,室內暖意融融。我久久地、出神地看著靜靜讀書的孩子們,幸福感自然而然地涌上心頭,那些小小的美麗的讀書故事也仿佛微笑著跳躍而來……
(一)
養成閱讀的習慣等于為自己筑起一個避難所,幾乎可以避免生命中所有的災難。
——毛姆
不知道為什么,我從小就愛閱讀。教科書讀得一般般,課外書讀得可不少。那時候,讀課外書在家是被批判的行為,因為我老媽說了,那是“閑書”。
老媽自己不識字,但她說的“閑書”的“閑”字倒深得其精髓。課外書的魅力就在這個”閑”字上。在我看來,做數學題那么累,背英語單詞那么苦。日復一日,毫無波瀾。要是沒有孫悟空的騰挪變化,林黛玉的多愁善感,蘇軾的樂觀曠達,冉阿讓的隱忍慈悲……生活該多么無趣呀!
記得一日,我又借復習功課之名讀故事書,當然沒忘記反鎖房門。老媽本說出去有事,又臨時折返。情急之中,我打開放稻谷的柜門,將手中的小說埋到谷堆之中。老媽看到桌子上攤開的書和本子,滿意而去。我翻開飽滿的谷粒,它們金黃中帶著稻香,從指縫間漏下。我深吸一口氣,摸出書本,拍一拍,又滿足地讀了起來。那時候,我還沒有讀過林海音的《竊讀記》,也沒想到其實糧食和書籍之間是有某種聯系的呢!
閱讀就在這種斗智斗勇中持續,從無間斷。快速地讀,廣泛地讀。雖說沒有成就一個尖子生,但確實滋養了一個夢做得又高又遠、內心快樂又豐富的少女。雖然成年后生活得艱辛而卑微,甚至經歷過很深的痛苦,可是我始終能用陽光來化解愁悶,并擁有著金子般的良心和高貴的靈魂。
(二)
生活猶如天籟,須凝神靜聽。
——王小波
第一次看到上面這句話,是從讀中學的女兒的推薦得來。她說她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作家,力薦我看他的書。以前總是當媽當教師的我推薦書給她看,怎么現在反過來了?可是我不應該欣喜于她的成長嗎?
女兒小時就常跟我讀書:寒冷的冬日,簡陋的房間,母女相依,披一床棉被坐在床頭,我給她讀《兒童文學》“湯面王,湯面王,我做的湯面長又長……”,她就給我編大雪人小雪人的故事。
五年級時,女兒說:“媽,給我買一本《巴黎圣母院》吧!”同時還開出了一系列書單:《浮士德》《悲慘世界》……她當然幸運地得到了自由閱讀的權力,闖入世界文學的殿堂,有了較高的閱讀起點。
幾年來,越來越多的好書互薦使我們超越了母女,兩代人的思想碰撞,成了知音。
(三)
自閉桃源稱太古,欲栽大木柱長天。
——楊昌濟
楊昌濟先生BJ故居的這副對聯,在從事教育工作之始就深深根植于我的腦海。
現在,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倡導閱讀、引導學生閱讀已經成為我一項重要的工作內容。比方說你上課文《閏土》,與同學們聊聊魯迅的《故鄉》《狂人日記》,學生們自然會生出向往之心。閱讀風氣一旦形成,每一堂語文課都會彌漫著書香之氣,師生的心意也會因閱讀而相通。
有一年,我接手一個新班。從同事口中了解到班上有一個有名的刺兒頭。脾氣暴,愛動手、讓人頭疼。后來我發現這孩子愛讀課外書,心里頓時有了把握,覺得問題不大。自此,談心時少了說教、批評,取之以故事角色的探討、評價,讀書指導和推薦,還時常有爭論。變化在我的預料之中如期到來。一個愛閱讀的人,必定內心柔軟;一個愛閱讀的人,必不會自甘墮落。這是一個老師對學生的信心,也是對閱讀、對文學作品的信心。
這些人,這些書,這些閱讀故事平淡而綿長,希望它們一直陪伴著我,陪伴著我所深愛的孩子和學生,讓我們的生命平凡中見美好,黯淡中透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