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里的蘇欣已經梳妝完畢,本就漂亮的蘇欣,穿著大紅的喜服更加光彩動人,只是臉上似乎少了些新人該有的喜悅。
蘇夫人拉著蘇欣的手,交待道:“欣兒,我們蘇家不比從前,嫁去了孫家便要恪守婦道,侍奉丈夫,孝敬公婆。萬不可像在家里做姑娘一樣任性。”
“欣兒知道了。”蘇欣心里委屈,淚珠兒從眼眶里落了下來。
蘇夫人連忙用手絹蘸干了蘇欣的淚水,“好欣兒可不能再哭了,哭成了大花臉還怎么見新郎官兒。”
“嗯。”蘇欣一邊答應著,一邊努力克制著自己的淚水。喜婆又趕緊來補妝。
蘇夫人接著對蘇欣說:“你身邊的丫鬟已經放回家去了,如今也沒有貼心的人伺候。王嬤嬤當年是我的陪嫁丫鬟,讓她跟著你去孫家照顧你,我也能放心。”
王嬤嬤在一旁保證:“夫人放心,老奴一定會照顧好大小姐的。”
蘇欣卻有些擔心:“王嬤嬤跟我走了,那誰來照顧嬸嬸呢?”
“不妨事的,蘇家以后也用不上下人了,嬸嬸能照顧好自己。”蘇夫人有些感傷,蘇家最盛時是何等的光景,她小時候曾見過蘇老爺的小姑出嫁,抬嫁妝的隊伍從城東排到城西,流水席擺了三天,喜糖逢人便撒,而如今竟落到這樣的境地,“反倒是你,在孫家那樣的地方,身邊沒有個可信的自家人幫襯可不行。”
“新郎官要來了,小姐該蓋蓋頭了。”喜婆在一旁催促。
喜婆和王嬤嬤一起為蘇欣蓋起了紅蓋頭,又扶著蘇欣坐好。
外面,孫子安走到蘇欣的閨房門口。門窗上都貼著大紅雙喜,沒有其他多余的裝飾。他有些緊張。
雖然暗戀了蘇欣那么久,可他從來沒有和蘇欣說過話,哪怕在街上遇見,他也只敢遠遠地看著。這是他第一次離蘇欣那么近,只要跨進這道門,他就可以把蘇欣帶回家,日夜相伴。
他抬手敲了敲門,鼓起勇氣大聲說:“欣……欣兒,我來接你了。”
他剛一說話,安苒就跑過去把門堵起來。按本地習俗,女子出嫁,本該有族中姐妹來攔門。如今蘇家的狀況,雖然有些有情義愿意來的,可也總有不想再與蘇家沾上關系的。而且這次蘇欣出嫁,蘇家也已經無力置辦酒席,就干脆誰也沒請,堵門的任務就落到了安苒的身上。
這是安苒第一次攔門,她從沒看過別人成親,也不知道怎么攔門。剛剛喜婆告訴她只要問問題難住孫子安,回答不出來就討紅封,時間差不多了再放他進來就可以了。
安苒一時也想不到該問什么,她回頭看看蓋著紅蓋頭的蘇欣。安苒覺得孫子安人挺好的,但是蘇欣似乎對這個婚事不太滿意,大概是因為蘇欣沒見過孫子安,不知道他是什么樣的人,也不知道他對她是怎樣的一往情深?
安苒清了清嗓子,“想娶我們家大小姐可沒那么簡單,要先回答我的問題。”
孫子安聽到是安苒的聲音,就放心下來。小姑娘大概不會出什么太難的題,而且都是熟人,可以先賄賂一下。
孫子安使了個眼色,身邊的下人就從門縫塞進了一個紅封。
看著里面抽走了紅封,孫子安附在門縫上,對里面說:“安苒妹妹,你這么善良,麻煩出簡單一點的題。”
安苒心想,紅封已經收了,自然不能為難他,而且感覺他傻乎乎的,出太難了他肯定答不上來。安苒靈機一動,趴在門上悄悄對孫子安說:“你放心,絕對簡單。”
然后,安苒朗聲提問:“請說出你第一次見蘇欣小姐是在哪里,當時我們家小姐在做什么?”安苒暗想:我真是太機智了,竟然能想到如此恰當的問題,上次在布行,孫子安有提到,第一次見蘇小姐就一見鐘情,如果他現在當著蘇小姐的面說出來,蘇小姐一定會感動的。
蘇欣心里卻在想:這是什么奇怪的問題,孫子安什么時候見過我?
孫子安沒有想那么多,他只是一聽到安苒問這個,一下子就漲紅了臉。
“我……我……”孫子安緊張得說不出話來,如果現在說這個,蘇欣在里面肯定能聽到,那不就相當于當眾表白?還說絕對簡單?這哪里簡單了!
孫子安帶來的人看孫子安被問得漲紅了臉說不出話的樣子都在偷笑。其中一位嬤嬤對孫子安勸道:少爺馬上就能把少夫人娶回家了,少爺心心念念的情景,對少夫人說說又何妨。
孫子安眼一閉,心一橫,對,馬上就娶到蘇欣了,自己的心意應該讓她知道。
孫子安開始回憶:“三年前的秋天,我隨先生到永安書院訪學,我在乙班的學堂里,課間休息時看向窗外,書院中心的銀杏樹黃了,滿地都是金色的落葉。有一位姑娘,捧起一捧落葉撒向空中,風將葉子吹得漫天飛舞像是一群金色的蝴蝶,這位姑娘在蝶群中轉圈起舞。我從未見過如此美麗的場景,也從未見過如此美麗的姑娘。同窗告訴我,這位姑娘是甲班的蘇欣,是蘇家的嫡長女,是蘇縣丞的親妹妹。我自知無法相配,不敢打擾,今天能站在這里,就跟做夢一樣。”
聽孫子安說完,蘇欣愣住了。自己在書院里干過這么傻的事情嗎?她沒什么印象了。而且被隔壁班男生看上這種事情居然真的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但是書院里有那么多的家世很好自身也優秀的公子,為什么偏偏是個來訪學的商賈呢?但不管怎么說,突然被表白了,蘇欣還是有些開心的。
孫子安回答完畢,侍從適時又向門縫里塞進一個紅封。安苒接過紅封,門外的侍從問道:“我們家少爺已經答上了問題,現在能開門了嗎?”
蘇夫人對蘇欣說:“上次聽你二哥說孫子安對你一見傾心,他也沒有說仔細,原來是這樣的緣分。”
喜婆見狀在一旁示意安苒:“可以開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