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避免煩悶是愿意去工作的,因為與個人無所事事的煩悶相比去做不愿做的工作產生的煩悶是微不足道的。工作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讓假期變得美妙。一個工作了的人,在其假期中會找到比無所事事之人更多的情趣。工作還可以為我們提供獲得成功和實現野心的機會。想增加收入的愿望和想成功的愿望是一樣的,高收入的工作能帶給人們更多的舒適感。這個社會通常通過收入高低來衡量一個人的成功與否。如果工作給我們帶來名譽,廣泛的也好,自己圈子里的也好,那么工作乏味一點也是可以忍受的。長久性的幸福最根本的要素是目標的持續性,大多數人主要是通過工作來實現這個目標的。多數工作能帶給人們哪怕是施展普通抱負和消磨時間的滿足感。因此做著單調乏味工作的人也比無所事事的人快樂。
有意思的工作主要具備兩個要素:第一,可以運用技能,第二具有建設性。擁有特殊技能的人很喜歡運用自己的技能,直到它變成了尋常之事或者他再也不能提高了為止。可能有時候我們的工作環境不太好,外科醫生可以從其精準的手術中得到滿足感。但很多并不起眼的工作也能得到這樣的滿足感,只是沒有那么強烈。只要所需技能工作是精益求精和可變的,那么技術工作者的工作是令人愉快的。如果不具備這些條件,那么技術工作者就會覺得工作沒有意思。幸好工作是要求新情況新技術,那么技術型工作者就能不斷提高自己,至少在人到中年是這樣的。有一些技能型工作,例于從政,好像只有六七十歲才能做好,這類職業就要求從業者閱歷豐富。成功的政治家在其七十幾歲時比同齡人快樂,可能只有大企業的領導者才能與他們媲美。
工作的另一個要素是具有建設性。有些工作在工作完成時會留下一些紀念碑似的東西。從一項偉大的事業中獲得成功并得到滿足是生樂的建設性生活給予最大的快樂之一,不過只有才華出眾的人才能享受這種登峰造極的滋味。少數政治家用畢生精力在混亂中建立秩序就是這種工作,創立一個組織是極為重要的工作列寧就是我們知道的那一類人。藝術家和科學家是最突出的例子。莎士比亞曾評價他的詩時說:“只要人能呼吸,眼睛能看東西,詩就不會死去。”毫無疑問,這種想法讓他在不幸中感到安慰,他曾在十四行詩中說對朋友的思念讓他生活重歸于好。可是我還是懷疑對朋友思念寫的詩是否比朋友本身更能讓他達到這個目的。大藝術家和大科學家做的工作本身就很快樂。他們一邊做一邊受人尊敬,這種尊敬給了他們一種最重要的權力,左右別人思想和感覺的權力。他們還能有可靠的理由自我感覺良好。人們肯定認為,這么多幸福的事情伴著他們肯定特別幸福。
如何看待自己生活的問題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第一種人認為生活是一個整體是很自然的事,這么做也是獲得幸福的關鍵。還有一部分人認為生活是零散的,一連串不相關的事件,它們沒有方向,缺乏一致性。我覺得前一種人會比后一種人更幸福,更能營造出舒適的、有自尊的環境。后者會隨環境之風飄來蕩去,像永遠沒個落腳點。將生活看作是一個整體是真正道德和智慧的內容,也是教育應該提倡的事情之一。始終如一的目標并不是生活幸福的充分條件,但可以成為生活幸福的必要條件,而始終如一的目標則主要包含在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