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的余華的“文學已死”,里面說到“文學”是我們心中的白月光,在喧囂的商業化社會中,它變得脆弱易碎文學的“神圣化”與“無用論”已經成為當下社會的一體兩面,甚至可以說,在輕視文學者眼中,它因神圣而無用。在文學迷戀者眼中,它則因“無用”背后的“不功利”而神圣。無論“神圣化“還是“無用論”,都是對文學本身的誤解。文學是現實的寫照,既不神圣,也不會無用。它完全可以成為每一個人的愛好甚至技能,也可以成為人們體會世界的一條途徑。我喜歡那句科幻作家的墓志銘:“我永遠沒有長大,但是我永遠不會停止生長”。所以我初步斷定他為啥會經常性叫苦叫累,是因為他總把自己定位市里一個老師,而不是像學長那樣定位到中國一流學術平臺做出一番事業,所以他安于現狀,故步自封。給外人表現他愛學習,拼命累死在了文獻所里,營造了一個有點虛假的人設。想從中得到虛榮心的滿足,想得到親朋好友的肯定以及羨慕的眼神。須不知這就是幼稚的自己感動自己罷了,旁人覺得倒還挺搞笑。
再看看我朋友圈對我來說“凡爾賽”的人們,首先是我大學遇見的老師們,讀書真的會改變階級的差距,目前我朋友圈能讀到博士的人,幾乎掙得比我朋友圈沒有讀博的人多。然后博士也分優劣,名校博士又比非名校掙得多。碩士又整體而言比本科掙得多,這差不多是一個普遍現象。但是我朋友圈的大佬們卻極少像他那樣叫苦叫累,整天抱怨工作學習辛苦。還有更有趣的是大佬真的很少傷春悲秋,很少發朋友圈。
我那些潛心學術的老師,還有我那些讀博的朋友,讀博的朋友給我說他每天除了睡覺7個半小時,剩下的的間都在華科實驗室,但是他從未發朋友圈吐糟叫苦叫累,因為他說過他想去一級城市生活買房,這些都是他必須承受的,他可能會給朋友私下抱怨,但決不會公發朋友圈抱怨。還有學長也是,中科大基礎數學要求高,他連大年初一都在看書,每天在實驗室忙得不可開交,以前只知道考研壓力大,后面從這個學長生活中知道研究生要想學習好,要想在學術上有所作為的話,就必定像考研那樣嚴格要求自己。每天晨曦去實驗室,帶月回宿舍。最近從他身邊得知C9碩士35歲也可能面臨失業,也不能衣食無憂。這個社會優勝劣汰,前幾日得知他老師還批評他怕苦畏難情緒,強調沒有現成的路,必須有專研精神。至少目前的結果在我看來學長比他優秀。那他肯定也有很多做得不足的,但是他全盤否定。前段時間看了幾句話,相對輕松錢多的騰訊,對標深圳十萬一平的上天房價,它像忙忙碌碌沒有歸屬感的新生不夜城——青年絞肉機;技術行業內無敵的阿里,對標杭州三四萬尚可接受的房價,和蓄待發的城市;錢多忙死的拼多多(本科50萬碩士60萬)對標老牌夢之地上海,七八萬的房價起飛在即。這樣的人世間,就算是以本科第一保進科大的趙學長,三個學期業已一篇頂會加身——處處不過青春絞肉機:小城鎮青年得為自己和女朋友在大城市里拼得片瓦寄身而博命,邁向時代大潮。
最后我覺得就像《百年孤獨》那樣說的“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于生命一隅”。這個國家每一個努力為維持生計而謀生的人,都一樣存在于生命一隅,都是值得尊敬的。辛苦的農民工,小攤販,個體經營,那么多人996,我們要有博大胸懷,不必為學習叫苦叫累,似乎蕓蕓眾生哪一個又容易過呢?成年人的世界里沒有容易二字,覺得每一個為了夢想而拼搏的人都是這么過的,他也大可不必特立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