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父這話說得倒是有意思。
他若指認常林,那便是信口污蔑,他若是拿出證據,那就是偽造誣陷。
合著不管怎么說都是他無辜。
甄祁之聽了這話,有些想笑。
他也的確笑出了聲。
常父面色沒有變化,眼底卻愈發冰冷。
“裴大人?!?/p>
甄祁之沒有再理會常父,而是轉向裴衍,“罪人自知人微言輕,但科舉貪污舞弊一事,事關重大,煩請大人聽我一言。”
“裴大人!”
常父不等裴衍開口,緊接著道,
“此次開庭審案,審的是國子監與貢院的連環殺人案。四年前禹州一案乃是另一個案子,與本案無關!”
甄祁之卻道:
“開庭問案,自然是擺出兇犯、證據證人,查清案情的來龍去脈,死者的死因,兇犯的動機,皆是在問案之列?!?/p>
“裴大人雖將罪人捉拿歸案,但對我的殺人動機卻不甚了解,自然要問!”
“罪人犯案的緣由,與四年前的禹州案關系緊密,自然要審!”
說罷,他冷笑一聲,
“常老大人與常大人多次阻我,可是怕我說出實情?須知清者自清,二位若是問心無愧,又何須多言?”
圍觀群眾連連點頭。
是這個道理。
常父也想不出應對之策,只得看向裴衍。
裴衍冷漠開口。
“甄祁之所言有理?!?/p>
聞言,常父雙肩一垮,卻還是盡力維持著體面。
裴衍看著甄祁之,嗓音漠然。
“先說說,你與徐衡是何關系?”
甄祁之心緒復雜。
良久,他重重呼出一口濁氣。
對著裴衍又一大拜。
“回稟大人,徐衡徐大儒,乃是罪人的恩師。罪人……”他話音一頓,帶著幾分哽咽,“罪人乃是徐大儒的關門弟子?”
眾人對他的身份表示震驚。
只因聽說過徐衡的人,從未聽說過他還有個關門弟子。
徐衡他不是只教導書院里的學生,沒有親傳弟子的嗎?
他這個關門弟子,又是從哪兒來的?
常林像是抓住了他的把柄,興奮的跳起來。
“你撒謊!我與徐衡相識多年,從未聽說過他有什么關門弟子!”
甄祁之卻是理都不理他。
“四年前,恩師與常林、姚方等人被任命為禹州鄉試的主考官和副考官,前往禹州舉行科舉考試。”
“那時,他還是頗負盛名的大儒……”
徐衡主持科考時,按部就班,一切順利,并沒有發生任何意外。
學子們得知本次鄉試的主考官是德高望重的徐衡徐老先生,皆是喜不自勝,都鉚足了勁兒作答。
那次科考的水平,創造了禹州科舉水平的新高度。
然而就在鄉試結束不久,徐衡就被人指認,說他貪污受賄,在鄉試中舞弊!
那個行賄之人,就是禹州當地有名的富商。
府衙一查,果然發現富商之子的答卷平平,但卻在中舉之列。
而指認之人,便是趙譚。
徐衡拒不認罪,他坦言自己沒有見過這份答卷,不知為何會出現在中舉者之列。
盡管如此,徐衡還是被軟禁起來。
誰知,事情的真相還未查清,徐衡竟然“畏罪自殺”,死于自己的房間!
“那根本不是自殺!”
甄祁之的嗓音里隱隱含著怒意,“他是被人殺害的!”
因著嫌疑犯已死,后又有各種難聽的流言蜚語廣為傳開,官府的人直接草草了結此案。
那時的徐衡,被千夫所指。
就連尸體也被府衙草草下葬。
“我不相信老師會是貪污舞弊之人,奈何人微言輕,沒有證據。想著先收殮老師的尸骨,再想辦法?!?/p>
“誰知——”
他是聲音微微顫抖,“他們竟將人草草丟在了亂葬崗!”
圍觀群眾聽著,難掩動容。
一代大儒,生前備受尊崇,沒想到死后竟是這般潦草。
按理說,府衙里死了人,應該先放置在義莊,再找來死者的親人收殮尸骸的。
沒想到……
眾人內心一嘆。
真令人唏噓啊!
“我在收殮老師的尸骸時,無意間發現他的死因有異?!?/p>
說著,他看向裴衍,
“一般人吊死,脖子上只會出現一道勒痕,而且是沿著脖子往上。但是老師的脖子上,卻有兩道勒痕,一道正如吊死會出現的痕跡,另一道,卻是痕跡沿著脖子往后?!?/p>
“知曉一些的驗尸手段的都知道,人為勒死才會是這個方向。”
周圍又是一陣喧嘩。
這么說,徐衡當真不是畏罪自殺了?
常林卻嗤笑道:“這不過是你的一面之詞,如今人都死了這么久了,早已化作白骨,脖子上有多少勒痕,還不是你自己一個人在說?”
甄祁之猛地看向他,眼神冰冷。
常林被他滿懷恨意的眼神嚇了一跳,愣是說不出一句話。
“然后呢?”
裴衍道。
甄祁之平復了下心情,接著道。
“我乍一知曉老師是被人謀殺致死,恨不得即刻將兇手碎尸萬段,但一想到府衙沒有接著追查,而是草草了解,其中定有隱情?!?/p>
他只要強制自己冷靜下來。
他知道,這背后有一個人,有一張無形的網,在操控著這一切。
于是,他只得私下秘密調查。
第一個查的,就是趙譚。
既然徐衡沒有貪污受賄,那指認他貪污的人又是從何而來?
趙譚的信息并不難查。
甄祁之很快就查到了他的身份和屢試不中的過往。
但根據官府公布出來的名單,他分明就在中舉者之列!
甄祁之想著其中或許有異,就順著這條線索開始調查,最后發現他中舉之后,進了上京的國子監,而為他辦理入學手續之人,便是國子監監丞姚方。
他知道姚方同為禹州鄉試的副考官之一。
二者湊到一起,或許并非巧合。
于是他又暗中調查姚方此人。
終于,一年后,他無意間查到了姚方與常林暗中有往來,甚至趙譚入國子監一事,便是常林的受益。
甄祁之對常林并不陌生。
常林雖未聽說過他,但他在徐衡那里多次聽說過此人。
那時徐衡對常林的評價十分微妙。
他說——
常兄才學斐然,作風嚴謹,是位極其出色的儒學者。但頗為心高氣傲、目無下塵,或許算是美中不足吧。
徐衡常常說,常林的才學不輸于他。
但甄祁之聽人提及當代儒學大師,卻只聞徐大儒,不識常大人。
分明是旗鼓相當的學識大家,名聲卻大相徑庭。
那后者心里,沒有一點怨恨嗎?
思及此,甄祁之將后來的調查重心放在常林身上。
果不其然,發現了許多有意思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