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星期四,霧轉晴,12℃~18℃。
今天蘭蘭老師聊起我考了教資證的事情,說道:“前幾年還有點用,前幾年在幼兒園有教資證的話會每個月有多兩百塊的補貼,現在就沒有補貼了,有證和沒證待遇一樣,教資證在幼兒園也沒什么用了。”
聽到這些,我心里的滋味還是有點復雜的。
考下這個教資證也算是花了比較多的精力的,花錢聽網課、報考、從縣城去市里面考試時間上怕趕不到還要在賓館住一晚、面試考到第四次才通過,從報考到拿到證花了兩年多,就覺得考個證讓自己在事業上多一個選擇,沒想到,小學進不去,幼兒園索性是連證都不需要(只就我們縣城某些幼兒園的狀況,其他不清楚)。
貌似確實沒啥用,好像考證的力氣都白花了,不過已經做了的事情,我是不會讓自己覺得不值當的,再怎么樣,都得找出幾條理由來,讓自己覺得這件事做得再好不過,比如最起碼的一點,學到了不少知識,例如教育教學法規、兒童心理學、教學技能等一些專業知識,還增長了見識,知道當老師是個怎么回事了,有了教學的體驗(雖然沒正式站上過講臺,但是考試面試時是要試講的,也相當于講了幾回)。
所以,只郁悶了不到兩分鐘,我就自洽了,畢竟那些學到的東西、增長的見識、獲得的經歷都是屬于我自己的,也是我的人生財富,這種財富也不是誰都擁有的,如果時間再重來一次,我也還是會去考這么一個看似“無用”的證,再說反正是利用業余時間去做成的,除了都是收獲,又能有什么損失呢。
中午的時候,做完我的所有份內工作,孩子們都躺下后,我又被召喚做了一件新鮮事,去廚房包燒麥。
園里有兩百八十幾個孩子,加上所有教職員工,一起也有三百多人,廚房工作人員只有兩位,肯定是忙不過來的,所以包燒麥這種需要人工多的活,就要召喚我們保育員一起加入。
雖然沒有午休,腦袋有點昏沉,但是做從來沒有做過的事,我也還是感興趣的,而且不用在教室里管著那幾個入睡困難的孩子,也有一種暫時解脫的輕松感。
一起包燒麥的還有幾位老師,都是保育員,看來她們的“解脫”跟我的感受也差不多,有人就直接說出來了,“我寧愿來做點事,在教室里累死了,有個孩子一直哭著,安撫也安撫不了。”她是小班的保育員,因為有新生,小班的新生一般都有一段時間的焦慮期,中午也容易哭鬧,需要抱著安撫,真是件不容易的事,能夠離開一會做點別的事,確實更輕松。
對于班里有哭鬧的新生的,我在心里還是默默深表同情的,五年前我是親身經歷過,深有體會,就又慶幸我現在這大班的孩子,雖然有些不睡覺喜歡鬧騰,但是好歹不哭鬧了,還是好帶很多的,我看其他幾位別的老師的表情也差不多,大概也差不多想法。
不過什么情況都是相對的,小班的新生期比較辛苦,但是一旦孩子適應了不哭了之后,午休時間就會變成最輕松的了,因為小班的孩子入睡特別快,基本是一沾床閉上眼睛就秒睡了,很少有不肯睡覺的頑固分子,老師們只要觀察好不出意外,就基本沒啥事了。
開學前在一樓教室里聚餐時,就有兩大盤燒麥,味道還不錯,以為是買的,沒想到竟然是園里廚房自己做的。我一直覺得能做出包子、饅頭、燒麥、餃子、餛飩之類的手工食品的都是很厲害的人,是專業人才,從來沒想過有一天我也要親手制作這些我眼中曾經高難度的食物。
真正自己參與了之后,就覺得其實也挺簡單的,也就幾個步驟的事。
兩大盆餡料是廚房兩位姐姐已經蒸好了的,是用糯米、胡蘿卜丁、火腿腸丁,加上五香粉、醬油、油鹽糖之類的調味料攪拌在一起了,將餡料揉成一個個小圓球后,再包進從市場買回來的燒麥專用圓形面皮里就可以了,步驟簡單,看起來也非常簡單。
但是當然,做起來比看起來要難一些,小圓球要揉得大小剛剛好,面皮在握成空心拳頭的手上虎口處鋪好,把圓球餡料放在面皮上,再一邊壓一邊虎口包裹著壓進去,要讓里面的餡料變得緊實,還要面皮上面邊緣的皺褶均勻好看,好像一朵開著的花一樣。
我寫下來就很容易,但是我是一個手笨的,完整的包了幾個,歪七扭八的就很拉低顏值,立也立不穩,于是,我和另外兩個同樣不太善于的就被分配了專門只揉小圓球,其他人包得好看的就專門只將小圓球用面皮包好,成了流水線作業。
幾個人圍坐在一起,都穿著圍裙戴著口罩,手里活不停的做著,還可以順便聊聊天,如果不是沒瞇那十幾分鐘的午覺有點犯困,也還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女人們在一起聊天總是有很多東西可以聊的,不過我是一個沒什么話的人,不是我不想說,是我經常都是不知道要說什么,除非別人有一個話題問到我頭上,我也就可以有什么說什么,但是如果沒有人問我或者需要我說什么,我就真是很難憋得出話,于是大多數的時候我就專心聽別人講,沉默久了又恐怕覺得不太合群,又想方設法想些句子來附和一下,不過總的來說,這樣子聊聊天做做事的氣氛我是喜歡的,算得上是在這幼兒園里最不累人又沒啥負擔的活了。
就這樣一邊聽著說笑著一邊包著,時間也過得很快,兩大盆燒麥全部包好后,也差不多兩點了,孩子們午休也快結束了,于是又都各回各的教室去忙孩子起床后的準備工作,想要休息一會的時間是沒有了。
下午跟校車,還發生了一件說小不小,說大不大的事。
有一名中班的小朋友,叫全全,是小云老師班上的,我按照平時的規律,在離他家小區還有十分鐘左右的時候開始撥打他家長的電話,但是撥通了就沒有人接,他那個小區校車停靠點一起有三個孩子,我又撥打另外兩個孩子家長的,又有一個孩子的家長也沒有接電話,只有一個叫浩浩的孩子的家長通知到了。
在那幾分鐘里,我又反復撥打兩位小朋友家長的號碼,一直都是沒有人接聽,然后校車就到了那個站,來接人的就只有接通了電話的浩浩的家長。
這是我跟校車來第一次碰到的情況,沒有處理經驗,一時不知道怎么辦。
余師傅就比較著急,他要趕著將后面的小朋友送完,這趟是第三車的,還要趕回去接送后面兩車的,由于他跟來接的這位家長也比較熟悉了,于是他就直接做了決定。
他要我把全全和另外一個女孩也牽下車,一起交給浩浩的家長,并且他跟這位家長拜托,麻煩這位家長帶著這兩位小朋友在旁邊的小商店門口等一下,我們聯系上那兩位家長就讓她們來這小商店里接孩子,浩浩的家長很爽快就答應了,于是她一個大人帶著三個孩子先站在商店門口等著。
余師傅是開了十幾年校車的很有經驗的師傅,他跟這幾位家長接觸的時間也有幾個學期了,是比較熟悉的,我當然就毫不猶豫的信任他的處理方式,把其他兩個孩子一起交給了浩浩的家長。
車開走后,我又繼續撥打兩位家長的電話,女孩的家長終于聯系上了,我告訴她孩子放在那個商店,由另一位家長帶著,讓她趕快去接孩子,她沒說什么就答應了,又撥了兩次后,全全的家長才終于也聯系上了,告訴她同樣的方法去接孩子,她也沒說什么答應了。
幾分鐘后又分別打了電話,確認孩子都已經接到了,我也放下心了,覺得這次跟車雖然有一點波折,但還算又一次完滿的完成了。
六點多最后一趟車跟完,下車,收到胡蝶老師消息,讓我看一下群里,解釋一下,我打開群,才發現,校車群里已經有點“炸”了。
小云老師發了好幾條消息,說全全的家長打電話給她,非常生氣,覺得我們不應該把她的孩子隨便放在陌生的地方,交給了陌生的人,孩子很害怕一直在哭,投訴我們跟車的人非常的不負責任。
“聽到家長說了這件事,我非常的震驚和不可思議,竟然還會發生這種事,太不負責任。”小云老師說。
看得出她也確實非常的生氣和激動。
群里園長也發言說,以后這種事絕對不允許再發生。
我剛開始是有點懵的,后來又有點激動和委屈了,雖然當時是余師傅要我放下兩個孩子交給浩浩家長的,但我也是覺得沒有危險才照做的,首先浩浩家長是余師傅認識的,也本身是我們幼兒園孩子的家長,三位家長都是同一個小區的,平時都是一樣的時間在一個地方同時接送孩子,就沒有當成很陌生的人,而這個商店也是她們小區里面的小商店,平時校車接送時也是固定停在小商店門前,對她們來說也并不是陌生的地方,而且孩子們下車的時候,也問過全全他們同意了的。
我于是將這些在群里解釋了,也將給全全家長撥打電話的好幾次未接電話的記錄截屏發在群里。
余師傅也發言說了句,說覺得我的處理沒有錯。
雖然余師傅這樣說,其實我心里還是不舒服的,因為他一點都沒提這件事實際是他的主意,我只是照做了,反而他在群里這樣說,雖然是站在我這邊,但其實更是坐實了這件事是我做的。
不過我也沒有說出來,不想顯得我在推卸責任,再說我覺得我當不當這個校車照管員也無所謂,余師傅的校車是要繼續開的,也就沒必要讓人家難做了。
后來小云老師和園長又都就這件事發表了意見,總的還是我這里的問題,而且涉及到了家長投訴,更是覺得嚴重。
我只能保證以后不會再做同樣的事,如果再遇到聯系不到家長的情況,就只能將孩子又送回幼兒園,讓家長自己來幼兒園接孩子,因為余師傅也覺得不會再開多一趟車再送一次。
晚上在家里仔仔細細想了一想,也想明白了,覺得這件事也怪不了別人的態度,確實站在各自的立場,態度都是正常的。
家長即使是因為自己沒有及時接電話的原因,也不可能愿意自己的孩子被交到別人的手上,何況孩子因為沒等到家長,又跟其他家長不熟悉,所以害怕得哭了,家長心疼孩子責怪我們也是正常。
小云老師作為全全的主班老師,承受了家長在電話里的指責,在她不完全清楚我們做的是否安全的情況下,對這種把孩子交給別人的行為表示震驚和不可思議,也是正常的反應,生氣也是情有可原。
至于余師傅,通過一段時間的合作,我也有點清楚他的性格了,他是個很容易緊張和焦慮的人,因為坐校車的人數跟他的收入息息相關,于是也特別緊張坐校車的孩子家長的意見,所以把時間看得非常緊,偶爾拖延幾分鐘就著急得很,生怕延誤了后面孩子的時間,怕后面的家長不高興,有時候就顯得風風火火的,他一看到家長沒有來接,就著急了時間,立刻就果斷的把兩個孩子拜托給了其他家長,是因為他確實也是認識這個家長,覺得安全沒有一點問題,而且他也告訴過我,這種把孩子拜托給其他認識的家長暫時照管的事,他其實是經常這樣做的,只是以前的家長都沒有意見,也都同意他這樣做,這次就沒有事先經過家長的同意。
我爽快的同意,也是因為余師傅是開了十幾年校車的熟練的司機,在這個幼兒園也開了幾年車了,我是才來的新人,在這里跟車也才第二個星期,平時也都是按照余師傅給我的提示來跟車的,這次下意識的就按照他的提議照做了,我也是完全信任他的。
但是,這不是理由,我作為校車照管員,我應該要有自己的判斷和堅持。
總而言之,雖然孩子們確實沒有出什么事,都安全的回到自己家了,細想一下,這件事也還是不妥當的,如果萬一出事了,那所有的理由就都不是理由了,而我作為校車照管員,承擔了暫時的監護作用,我就會要負起全部的責任。
所以,還是我錯了。
引以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