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辰看了自家的地,有了個想法。
只是還得試一試。
姐妹兩人地里每個田壟都走了一遍,將剛冒出的雜草拔掉,免得搶占養份和水份。
好在現在這個時節不用扛鋤頭了,不然姐妹倆人還真做不來。
一圈下來,倆人也是手掌通紅,好在這邊天氣比較涼爽,如果是炎熱中午,估計得中了暑氣。
孫家人多,做完后還來幫著又澆了水。
“你們連挑擔都沒有,以后澆水怎么弄,還是得抓緊去買。”
水桶這種比較講究工藝的,孫大爺自己也不會做,箍不緊會漏水。
“昨天忘記這茬了,不然一起置辦了,也好幫你們挑回來。”
主要是平時李家就只留了兩畝地自家糧食夠了就成,農忙時大家干完家里的活也會去幫一把,壓根輪不到兩姐妹。
以至于昨天看她們買東西,壓根沒將地里要用的聯系起來。
“勞煩大爺和兩位哥哥,我下午就去置辦,空桶我還是能挑得回來的。”
李良辰回到家,點了灶燒火,準備蒸米飯。
當然鑒于這個時代生存艱難,李良辰米沒敢放太多,畢竟別人一日兩餐,她是打算一日三餐的。
十八年的飲食規律沒那么容易改過來。
一把粗米一把豆子,還有村長之前給的兩個地瓜,當作午餐。
放完米,扔了幾塊大的木柴燒著,李良辰接著去院子里把手帕給做了。
等午飯后接著繡,應該很快能好,現在不是夏天,中午也能出門。
那就吃完飯做好就馬上進鎮,到鎮上也要走不短的時間呢。
而且如果太晚,回來的時候怕天黑。
午飯就著地瓜和路上剩的一小點腌菜,很快就吃好了。
李良辰把碗洗好就馬上拉著小板凳坐在屋檐下開始接著做。
好在心里有打算,下手也快,估計時間不到兩點鐘就做好了。
“姐送你去孫大娘家好不好,姐要趕著去鎮上。”
“不用的姐,我在家能行,我還能繼續曬書,我一次少曬點就可以。”
李良辰想了下,村里這個時候多是在歇晌午,應該也沒人會來家里。
而且如果有什么事的話,小丫大喊幾聲,孫家那邊也能聽得見。
“那好,你如果有什么事就去找孫大娘家。”
“這邊天氣干燥,你在家多喝水。”
李良辰感覺來到這里,整天都口干舌燥的。
小丫很認真的邊聽邊點頭,把李良辰萌得不行。
李良辰看著小丫把門關上,又去孫家跟孫家人說了聲幫忙照看,就抓緊時間趕路了。
“孫大娘說普通的帕子,三文四紋都有,好的料子或者好的繡工可以到五紋。”
“一斤精米如果賣出是六十文,那去買肯定是更貴一些。按六十文算的話,相當于一斤米是需二十條帕子。”
“按我們一日三頓,頓頓大米飯的話,一斤應該是差不多吃三天。”
“那就是要一天六七條帕子才夠米飯錢,還沒有菜和肉。”
古代菜應該不貴,畢竟人人都種菜。
但是肉呢?看來等下還需去看下肉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