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一直在進化。
所以,生活的方式于不同以往,是正常的。
之前,生孩子還用考慮嗎?不就生唄。就算不像祖輩那樣毫無計劃,最近的一代,生二個三個四個孩子也都覺得自自然然。
生下來就養大他們唄,對父母來說,帶一個跟帶三個都一樣。沒啥特殊技能要求。如果有其中一個孩子出息了成功了,他可以大幅度提高整個家庭的狀況,父母就是抓到彩票了。如果孩子們全都發展平平,那也屬正常現象,不影響生活。如果有孩子不成器,似乎,家家也都有,也不覺得特別扎心。這種生育邏輯,以量取勝。量大的基礎上,會跑出尖子選手。誰跑出來,不用管,由他自己出來。
但是近一百年來,科技與經濟的發展超過了過去幾萬年的發展總和,環境對人的要求也在急速提升。
1900年,不識字的人占主要部分。新中國成立還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掃盲;
工業建設時期,需要工程師,數理化的要求提了上來;
全球化時期,提出技能三件套:外語、電腦、開車,好工作都要會這三樣;
現在智能時代,孩子們十幾歲掌握的知識與技能已經超過我半生的積累。
生出來的人,所需要的培養和開發,成為了重點。
如果還靠量,讓尖子自己跑出來,也有,就是全紅嬋。
不是這種的話,我給大家列一下,一個優質人類需要怎樣的培養與開發才能產生:
這個孩子的誕生要基于愛情,或者基于一個穩定的家庭。這樣,它出生后才有概率活在穩定和溫馨的環境里。孩子出生會帶來太多生活的雞毛蒜皮,有統計顯示,孩子出生的頭幾年是離婚比較高發的時段。夫妻陷于糾葛,孩子又能得到多少愛護?
孩子出生的時候,母親應該是一個成熟的人。能夠滿足孩子24小時的需求。心理學講,孩子在三歲以前的需求是應該完全滿足的,這決定了孩子的依戀類型。如果沒有建立起安全的依戀類型,將來會影響對世界的探索和對親密關系的信任;
孩子在出生的時候,家庭應該有比較好的經濟狀況。但不是說養孩子要花多少錢,而是,經濟上太辛苦會影響心情和家庭氣氛。母親心情糟糕,或者為了錢要吵架,孩子還是得不到溫暖的照顧;
孩子到了五歲,要多帶孩子去接觸世界。包括:音樂、舞蹈、體育、大自然。因為這個時候孩子的各種神經在生長,他去接觸了,這方面的神經就能長起來,沒有去接觸,這方面的神經不長。到人成為大人以后,也就沒機會再開發這個方面了。而且,這種接觸就發生在五歲到十歲之間。家長只有五年的時候,帶著孩子到處去看去聽去體驗……
那不做這些行不行?不做的話,孩子的大腦就開發得不好,到了上學的時候會顯得笨。那時候千萬不要罵孩子,因為那不是他的錯。開發的頭腦是三維的,沒開發的頭腦是二維的,怎么能怪他;
那這些,家長不親自做,交給其他人帶孩子行不行?誰做,誰就跟孩子親,到時候家長想管教孩子了,孩子不聽你的,你可不要生氣哦。這不怪孩子。
一對父母,有多少愛可以給到他們那么多的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