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什么樣的女性能夠冒出來,都取決于時代。
舊時候,沒聽說過哪個女人有什么事業成就的。她們如能出名,一般是因為生了很多兒子以及兒子有了大出息。注意!必須是兒子有出息,丈夫厲害都不行。沒有人因為一個男人厲害就覺得他妻子有功的。只有兒子厲害,這個女人才會被提到一下。
我特別記得華人神探李昌鈺的故事。在其傳記中會講到他的母親是如何得含辛茹苦培養孩子,供孩子們讀書,讓孩子們都成才了。然后書里會配上一張全家福:一位樸素的婦女,身邊站著多個孩子。
至于她本人是誰,不重要,只有她生養的出息兒子是作數的。
74歲高齡的劉曉慶這幾天升咖翻紅了。因為她,一直在談戀愛,任何年齡。她不雌競,她不媚男,一個頂天立地的大女人。
慶后(影后)是工業時代蘊育出來的女性,曾被稱為‘工人階級的偶像’。我也是沐浴著工業時代的余暉成長起來的,我特別懂。
我出身于工人家庭。我家在一個大型國企的廠區里,父母都在工廠里做工。那是男女平等喊得最響的年代:完全做到了同工同酬和晉升同等。任何人被衡量,都是因為其能力和品行,無關性別。所以我后來走過祖國的大江南北,見到各種不同的兩性關系,都深入骨髓地,保持著我與男性平等的姿態。我也一生不雌競,不媚男。
愛情、婚姻、家庭,都是我和這個男人的事,沒有任何形式的‘第三方’;
愛情、婚姻、家庭,都是我自己把控把握的事,男人是對手還是隊友,在于我,不在于他。
港女,作為一個現象級的存在,她們是商業文明所蘊育出來的。
香港女性已達到絕對的自主。她們或獨身或結婚或生育,都是自由選擇的結果,哪一方都無需向他人交待,哪一方也不會議論他人的選擇。
我們從香港明星那里已經看到:生活質量有高低,生活方式無高低。過得好還是不好,不牽涉是單身、是已婚、是已育。
女性可以完全以個人身份達成巨大的成就。比如有女特首。她不需要因為丈夫是誰才能成為特首。
所以我們常常能在港劇里聽到這樣的臺詞:愛情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結婚一樣可以很精彩;做人最重要是自己……
她們的事實,的確如此。
科技與文明快速發展,繼續顛覆傳統。到了接下來的智能時代,女性形態與兩性關系會發生更大變革。
今天,單個個體可以是完整的;明天,單個個體可以同時具備男女兩個性別的功能。比如,單身人士可以自己要一個孩子并撫養培養他。
我預測,未來個體對人工智能的使用會超過對人際關系的維護。這個預測是有根據的,現在的中小學生們認為,不會用手機的人比沒有同學朋友的人慘多了。
知道來路,知道去路,我們將如何做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