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努力學習為了遠離家鄉,再到努力考試想考回家鄉,再到回不去只能留在異鄉,然后再到無可奈何,回到家鄉。
(一)主流與另類
小時候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好像離開家鄉成了一種值得“炫耀”的事情,好像只要離開了家鄉無論去深圳還是廣州打工,回來就可以是“人上人”,然后就有很多成績不是很好的同學趨之若鶩地爭先恐后,想著早點輟學,早點可以去到工廠上班,可以不用看著老師的臉色,可以不用寫作業,可以把自己賺到的錢自己花,可以名正言順地買手機,開摩托。
那個時候甚至讀書反而成了一種被人“嘲諷”的事情,在他們眼里我們就是那種“尖子生”那種只會讀書什么都“不會”的人,后來我才知道,他們所謂的“有用”是賺錢,是跟著父輩一樣早早輟學,進入社會賺錢,幫父母減輕帶小孩的負擔。
所以在我初中那會,村里突然起了一陣風,就是有些同齡人不想讀書了,想去打工,但是家里人又不是很同意,他們就故意用了一種“暑假工”的方式,在廠里扎根,在那個年代,正式員工都是要壓月(也就是第一個月工資壓著不給你走),所以一部分暑假工一開始就是以正式員工的口吻進入到工廠里上班,理所當然就只能拿到第二個月的工資,然后違約(其實也沒有合同)回學校。
然后一部分人就直接干脆不回來了,有些父母覺得反正讀書成績也是爛到谷底,不如就此作罷,老師也少了一個“刺頭”,皆大歡喜。
直到后來十來年后我讀大學的時候,過年的時候回到家鄉,鎮上終于多了幾家奶茶店,奶茶店里見到了許多年未見的初中同學,除了寒暄以外,自然就是問前程,而我依然還在讀書,在他們眼里這似乎是一種不可思議的事情,因為他們早早上班了六七年甚至七八年了,自然而然,我又成了格格不入的“另類”。
我爹早年的時候成績很好,但是因為是家里的老大,在那個吃飯都成問題的年代,他沒得選,為了嗷嗷待哺的幾個兄弟,他只能早早輟學,離開家鄉去廣州深圳打工,他深知讀書的利弊,他可能不知道讀書有什么用,但是他知道不讀書可能會怎么沒用,所以他一直堅持讓我們三個小孩一直一直讀下去,因為他始終堅信,有文憑的人絕對會比沒文憑的人要來得好過,最起碼,比他自己好過。
所以漸漸的,我也有了逃離家鄉的想法,對家鄉有了陌生感,越來越覺得家鄉似乎是一種束縛的羈絆,給不了夢想飛翔的沃土,特別是走過了廣州,走過了深圳,我發現我見到的廣州深圳跟他們跟我描述的完全不一樣,他們描述的廠里是什么樣的,街頭是什么樣的,網吧是什么樣的,大巴是多么的難定,而我看到的,卻是滿地的繁華,我看到了滿地的高樓,都市麗人的CBD,十分方便的地鐵還有滿地的BRT,還有到處的希望,所以,我喜歡上了這種感覺,我有了留在大城市的想法。
自然而然,畢業后我留在了廣州,雖然也并不是一開始就來到的廣州。
(二)傳統與潮流
等我上班之后,時不時就會有人問我:“廣州有什么好的?”“家里有吃有住,還不用自己洗衣服,為什么要去廣州”。
我就很疑惑了,明明當時我留在家鄉的時候,是你們叫我不要留在家鄉,要出去“闖闖”,怎么現在我在了廣州你們反而又要勸我回家呢?
后來,工作幾年后,回到家鄉,跟著幾個在老家發展得還不錯的哥們出去,到他開的店里坐坐,看著他堅持的“夢想”,我似乎有點理解他的不易了,在一個充滿茶文化的潮汕地區,在一個有點固執保守的地區,推廣新型的咖啡文化,不是一般的難,所以理所當然,他們也被本地人認為是“另類”,就好像當時我讀書那個樣子,格格不入,不被理解。
我發現我的家鄉的人,缺乏一種寬容,一種大城市里有的東西,我想類似于BW(嗶哩嗶哩的一個文化活動)或者是Coser在廣州深圳,那都是十分常見的一件事情,大城市給到了足夠的包容,只要你不違法,不違倫理道德,甚至都沒人多看你一眼。
但在我的家鄉就不一樣了,只要你不按照老一輩人的安排去走,你就是另類,不被理解,別說Coser了,你就是穿個西裝在路上走,都有人覺得你是不是有問題。
曾經我也一樣,十分不理解我的這個哥們,玩的東西都不是我能接受的“傳統”,老老實實去做個生意不行?非要當什么紋身師(當然他自己沒有),涂鴉墻,咖啡,古著還有大篷車以及街舞等等。
過年的時候他邀請我到了他店里去認真坐了兩三個小時,我告訴他可以不理會我,讓我在這里坐著就行了。我深深感覺到了他們,堅持的人的不容易,他們的店在老家少有的電影院附近,人流量自然是一波接著一波,而且一般來看電影的人都是來玩的,如果是在廣州深圳,我想想很多人都會去試試他們店的咖啡,但是在這里不一樣,路人投來異樣的眼光,膽大一點的會過來看看店里有沒有位置,然后遠遠地站立,指指點點著店里喝著咖啡聊天玩狼人殺的人。
他們對抗的是整個“傳統”傳播著當代年輕人的思想,且不說這種“文化”的對錯,他們做了我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我們要給的,更多的是寬容,給多點時間,讓他們去不斷改善他們的管理模式,甚至是“文化傳播”方式,讓它融入到新時代的人們生活當中,不斷提升精神文明層次,這才是最終目的。
那天晚上,我看著忙碌的哥們,以及店里來來往往的客人,我在想,如果當時我沒有離開家鄉,我在家鄉好好待著,我在家鄉找工作,現在的我會是怎樣,會比現在更加有“成就”么?而現在的成績,我滿意了么?
我不知道。
因為從來都沒有如果,也沒有想當初。
(三)故鄉與夢想
漸漸地,身邊的人不是談婚論嫁,就是準備談婚論嫁了,而我還在堅持著所謂的“夢想”,我總是覺得沒有“成績”之前,我并沒有資格也沒有時間花費在其他事情身上,但是好像幾年下來,忙來忙去,也沒什么成績,更不說有什么進步了。
曾經的一個同學在他婚禮后跟我說:“你要把結婚作為是一種任務去完成,這樣你就會很快了”。
也有人跟我說:“你要是在老家,可能你早就結婚了。”
但我并沒有理會這些話,至于對錯,我不知道,也不重要,因為在他的角度來說,他做到了,“解決”了終身大事,而我,還在漂泊。
是的,只要有根,到哪都不會是漂泊,而我并沒有,至少現在還沒有。
兩個月前,我在一次外出回來的路上,看到了一個老同學發的一條朋友圈:“下一站。建設家鄉”,配圖是她從畢業開始到現在每年兩次的考試準考證,她終于上岸了。
如果是剛畢業那會,我并不會有什么感覺,但是這次我在車上突然有了些感觸,看著車窗外遍地修路的道路,以及出租冷冷冰冰的房間,廚房亂七八糟不知多久沒碰過了,這跟我想象中大城市的“白領”似乎差的有點大。
我是不是該考慮回家鄉呢?
即便我知道,潮汕地區的風土人情,血緣關系牽絆的羈絆始終是我突破以及站立的桎梏,我的背后太單薄了,我回到家鄉可能連找份工作都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但換種思路,在老家安安分分上班,無憂無慮,何嘗不是一件美事?
沒過多久我就打消了我的想法,老家之所以還有牽絆,那是因為有牽掛的人在,我需要做的是突破原生家庭的桎梏,我的老爹老媽雖然給了我很多好的東西,但也束縛了我很多,老家的教育,老家的思索,老家的環境,老家的醫療,老家的經濟,完全沒辦法跟廣州相提并論,我相信四十多年前我爹在廣州的時候他也許曾經想過留在廣州,改變我們這一代人的命運,可惜他最后失敗了,所以我現在要做的,就是趁著我還有斗志,繼續摸爬滾打下去,哪怕是混。
這么多年老爹給我灌輸的廣州深圳的“光榮事跡”目的不就是希望我能完成他沒能完成的事業么?
如果你問我,家鄉是什么,我的家鄉是有家人的地方,我的家鄉是我小時候玩泥巴跟玩伴偷游泳惡作劇的地方,它能給到我的資源并不多,早在我初中的時候我就意識到了家鄉的局限,但這并不能改變我對它的思念,即便家鄉傳統又落后,固執又偏見,無知又狂妄,甚至有些“陋習”,但它始終是我可以放下所有工作,放下所有思緒,泡上一壺茶跟著老爹在樓下對著星空暢談的地方;它是我可以拋開事業前途陪著老媽在家里做著傳統美食,聽著老媽吐槽市場上的某個商販缺斤少兩的事情,雖然我基本聽不懂,我也不認識那個人是誰。
家鄉的一草一木,我十分陌生,又十分熟悉,游過家鄉的河流,在田里抓過泥鰍,挖過番薯,家鄉的人,老一輩的人,他不認識我,而我記得他。
在廣州的幾年里,我的鬧鐘設置在八點之前,趕著去地鐵,去上班,而在老家,我可以不帶手機上樓一覺睡到隔天11點,即便我已經對我房間的物件十分的陌生。
如果說在廣州我可以埋頭做一個無人知曉的人,那么在老家,我可以閉嘴放空頭腦假裝沒有人認識我,裝一個無欲無求的人,只要我的心夠空蕩,它始終是值得回味的地方,至少無論是誰我是哪里人,我都會毫不猶豫地脫口而出。
“揭陽人。”
廣州能走多遠,走多久,爬多高,不知道,交給時間吧,時間會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