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這次的生辰宴,最大的驚喜便是自家師父的“大姑姐”黎山老母。
黎山老母,武當山道教稱其道號為玉清圣祖紫元君,居于驪山,在凡間信仰中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很多道觀中都供奉有她的圣像。
傳說中驪山老母橫跨多個時代,具有極為強大的法力,并教出各個時代中的英雄女將,如齊宣王的妻子鐘無艷、薛丁山的妻子樊梨花、高君保的妻子劉金定、楊門女將穆桂英、祝英臺等,都為黎山老母的門下弟子。
《漢書·律歷志》將黎山老母稱為“驪山女”,是因其生活在驪山一帶之故:“壽王言化益為天子代禹,驪山女亦為天子,在殷、周間,皆不合經術。”“驪山女亦為天子,遂以為女仙,尊曰老母”。
同時在驪山,還有另一位女神女媧的信仰,《路史》云:“女媧,立治于中皇山之源,繼興于驪”,《長安志》亦有“驪山有女媧治處,今驪山老母殿即其處”的記載。驪山是女媧煉石補天之座騎奉命而化之,腹有泉,出溫湯,供人民沐浴,能醫治多種皮膚頑癥,故曰神湯,又是驪山老母之圣德也。
驪山老母不僅是道教供奉祭祀的一位遠古尊神,漢族民間祭祀老母的活動也由來已久。六月十三日是驪山老母廟會,歷時五天,屆時,各地香客、民眾數萬人上山朝拜、祭祀這位功德無量的遠古尊神,是正其源而志其德也。
相傳樊梨花、鐘無艷都曾師從于此人。
《史記·秦本紀》:“申侯乃言孝王曰:‘昔我先酈山之女,為戎胥軒妻。生中湡,以親故歸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
《漢書·律歷志》載張壽王言:“驪山女亦為天子,在殷、周間。考驪山女為胥軒妻,正當商、周之間,意其為人,必有非巢囊眨詈釧服,故后世傳聞有‘為天子’之事,而唐、宋以后遂以為女仙,尊為‘老母’。”
據這兩種文獻記載,驪山老母是戎胥軒的妻子,并為戎胥軒生育了后代。關于戎胥軒記載,按照歷代史籍的說法,戎胥軒是秦始皇的先祖,秦國歷代君王皆是他和驪山老母之子中潏的后代,換句話說,驪山老母也是秦始皇的先祖。
秦國的歷代王陵,自秦昭襄王開始,便建立在驪山之上,秦始皇的高祖母宣太后、曾祖父秦昭襄王、曾祖母唐太后和葉陽后、祖父秦孝文王、祖母夏姬和華陽夫人、父親秦莊襄王、母親趙姬,以及秦始皇本人皆葬在驪山王陵。秦昭襄王之所以選擇驪山為家族陵園,恐怕也與其先祖戎胥軒和驪山女有莫大關系。
所以說,秦國歷代君主都是戎胥軒與驪山老母的后代。不過據民間傳說,秦始皇在游歷驪山時,曾經迷戀過驪山老母的美色,氣得驪山老母從此不再以年輕貌美的形象出現在人們面前,但是這個傳說出現在秦始皇去世的一千年之后,或許秦始皇生前太殘暴了,以至于后人幻想出用驪山老母來懲戒他,其實這些都是子虛烏有的傳說,因為秦始皇自己就是驪山老母與戎胥軒的后代,后人的穿鑿附會反而是玷污了驪山老母的人格。
據《驪山老母玄妙真經》記載:老母乃斗姥所化,為上八洞古仙女也。斗姥者,乃先天元始陰神,因其形相象征道體,故又稱先天道姥天尊。斗姥上靈光圓大天寶月,號曰九靈太妙中天梵?斗姥元君,因沐浴於九曲華池中,涌出白玉龜臺、神獬寶座,斗姥登寶座之上,放無極光明,化生九苞金蓮,應現九皇道體,為北斗眾星之母,綜領七元星君、功沾三界,德潤群生,故又稱無極大天尊。
《集仙錄》所載:驪山老母天姿綽約,風華絕代,嘗作閣道於驪山。秦時始皇帝游此遇之,驚其艷,欲侮之!因受老母施法以懲,乃罷。自此之后化為老嫗,人遂以老母稱之。
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卷二八引《集仙錄》略謂:
唐代李筌好神仙之道,在嵩山,得黃帝《陰符經》,抄讀數千遍,但不曉其義。在驪山下,遇一老母,為李筌說《陰符經》玄義。講畢,為時已久,母曰:“觀子若有饑色,吾有麥飯,相與為食。”因自袖中出一瓢,令筌于谷中取水。水既滿,瓢忽沉泉中。筌回原處,老母已不見,只見麥飯數升,筌食麥飯后,絕粒。后入山訪道,不知所終。
另一說,殷周之間有驪山女,為戎胥軒妻,親附于周,為諸侯所推服,唐宋后遂以為女仙,尊為“老母”。在通俗小說或戲曲中,驪山老母也稱“黎山老母”或“梨山老母”。
銘艷看著父親和自己手下上報上來的匯總消息,有些不真實感。畢竟在歷代傳說里,黎山老母都是以慈祥的老奶面目出現。關于她的傳說真是神出鬼沒:
戰國時期收齊宣王田辟疆正宮無鹽娘娘鐘無艷為弟子,出自《英烈春秋》,又名《無鹽娘娘傳奇》。
唐朝她在唐僧師徒的取經路上,伙同觀音、文殊、普賢幾位菩薩弄了個莫家莊出來,自己扮寡婦媽媽賈莫氏,三位菩薩則化作三個美貌的女兒真真、愛愛、憐憐,把豬八戒迷得七葷八素,把唐長老調戲得面紅耳赤。出自明百回本小說《西游記》。
而更早的元雜劇《西游記》里,驪山老母就是孫悟空的義姐。
然后還在李白小時候讀書不用心的時候,跑去他面前磨繡花針,等著李白問她“你磨什么呀?”她就說,只要有恒心,鐵杵磨成針。然后李白大受啟發,從此刻苦用功,成了一代詩仙。
太宗貞觀年間,她還收了西涼國寒江關守將的女兒樊梨花做徒弟,教她移山倒海,撒豆成兵之術。然后叫她下山去找個如此這般的老公,還得讓他過三道難關之后才以身相許。
據《薛丁山征西》記載:樊元帥俗名樊梨花,唐太宗貞觀年間人,父樊洪為西突厥寒江關守將,兄長樊龍、樊虎協助鎮守。樊梨花自幼隨驪山老母習藝,歷時八載,道法高強。不僅具有移山倒海,撒豆成兵之法,更配有誅仙劍、打神鞭、混天棋盤、分身云符及乾坤圈等各種寶物。
當藝成下山之際,驪山老母告之約:“將嫁與大唐將軍薛丁山協助征西。”并語前世因緣:“汝二人為玉皇上帝駕前之金童玉女,某日天界蟠桃大會上,因動思凡之心,於嘻鬧之間,金童不慎擊壞瓊瑤,而玉女也將水晶瓶打碎,玉皇上帝盛怒之下,便將予以處罰。斯時,南極仙翁趨前稟告,金童玉女尚有夙緣未了,建議將二人貶下凡間,結為夫婦以了前緣。”
樊梨花兵至寒江關時,其遵從師命開關降唐,并與薛丁山結為連理,協助大唐繼續平西。于薛仁貴身亡后,繼任征西大元帥,終至西涼之亂敉平,因居功厥偉,唐高宗時加封為威寧侯。
宋代評書《群仙破天門》記載,驪山老母又收了穆桂英做徒弟。結果這個徒弟命不大好,成了寡婦,還得帶領一群老寡婦小寡婦去打遼兵。
還有一說白素貞白娘子也是她的弟子。清代《雷峰塔傳奇》《雷峰寶卷》中的白娘子都自稱師從于驪山老母。但當白猿童子要白蛇與黎山老母對質時,白蛇卻不敢了,因此不知她的話是真是假。
傳說南宋紹興年間,杭州有藥店之王主管許宣(或名許仙)在西湖與美麗女子白素貞及其使女青青(也稱小青、青魚、青蛇)邂逅相遇,同舟避雨,遂結為夫妻。
清代居然有刻本小說講祝英臺殉情之后,被梨山老母救了起來,還教了一身法術,當了女劍仙什么的。
銘艷曾看過一份資料,在一九七二年至一九七九年,考古界在陜西臨潼驪山北麓發掘了仰韶文化早期原始村落基址——姜寨遺址,這前后十多次發掘,取得了非常豐富、寶貴的收獲。是我國新器時代考古工作中至為重要的發現,其價值之重大,為國內以至世界同期遺址所少見。至今,BJ中國歷史博物館,還陳列著這個遺址的村落模型,西安半坡博物館最近亦展出這里出土的諸如“十六歲娃墓葬”等珍貴文物。它的非常內涵對研究前仰韶文化與仰韶文化時期的社會性質、社會組織以及先祖的生產、生活、文化、意識形態等,都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資料。尤其是蛙圖騰的重見天日,為解開女媧風俗淵源之謎,解決女媧氏“繼興于驪”遺址是否存在這一疑問,提供了關鍵性的證據和契機。
所謂驪山女媧氏的蛙圖騰是一幅畫在彩陶盆壁上的蛙紋(實為蟾蜍)寫實圖畫。專家們認為,她與鳥紋、魯紋、鹿紋一起,同屬仰韶四大圖騰形象。蛙紋圖騰形象及變形圖案在整個黃河流域仰韶文化遺址中幾乎到處可見,東起河南澠池的仰韶,陜縣的廟底溝,西至甘肅臨洮的馬家窯都有發現。
女媧氏蛙圖騰重見天日之后,作為活的歷史文化——驪山女媧風俗開始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我們注意到古代典籍中記載的有關女媧氏的神話傳說,差不多都可以在這個寶庫中找到她的足跡。饒有趣味的驪山風俗,有的是對女媧氏不朽勛業的永遠紀念,有的是對蛙圖騰的崇敬禮拜,有的則是祖輩遵循約定成俗的漢族民間禮儀,輾轉流傳,以至今日。
黎山老母殿,在SX省XA市臨潼區城南的驪山西繡嶺第二峰上。相傳黎山老母曾在此山修煉,并于唐玄宗時在此山之下向李筌傳授《陰符經》秘義,老母仙逝之后,人們將其葬于驪山之陽(今陜西藍田縣境內),以為紀念,后人逐漸改稱曰老母殿。
此殿坐北面南,建筑分前、后兩院,前院有山門、前殿及配房,后院主要有大殿及左右道舍等。主殿老母殿內供奉黎山老母塑像,并藏有唐代所立《驪山老母授經碑》一通,碑文記載了唐代學者李筌在驪山腳下逢老母傳授《陰符經》秘義的經過。山門內兩側置有鐵鍋、鐵缸各一口,均為明代所鑄造。殿外山峰秀麗,風景優美,是驪山風景名勝區內的重要古跡之一,為SX省道教重點宮觀。
老母殿位于古都西安以東20公里的驪山第二峰頭上。這是一座歷史悠久,殿宇恢宏的巨型宮觀,供奉著聞名遐爾的人類始祖驪山老母。有道是“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驪山因為有了這樣一位偉大的人類老祖母的盛名,而聲播四海,游人如織。
驪山老母殿,也叫老母宮,是古代的女媧祠演化而來。在秦代、唐朝廣德元年、明朝萬歷年間、清朝順治時期、共和國建國初期和1988年,曾經數次增修或擴建。2001年由現任老母宮主持陳圓明道長,率道眾節衣縮食,多方募集資金,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擴建重修后,才成就了如今肅穆莊嚴,規模宏大的道觀群體。
現今的老母殿坐北面南,占地20余畝,殿堂房舍80多間,三節庭院。依次為山門,三霄寶殿和老母主殿,配以東西廂房、殿后廊房、古樹名木、香煙裊裊、道樂陣陣、莊嚴和諧、令人神往。
游人到此,由老母殿停車場拾階而上,來到殿南道場,眼前便見道觀山門,圓拱大紅門眉上方高懸“老母宮”牌匾,為SX省書法協會主席鐘明善先生墨寶“天地人寰肇始老母乃先祖,日月星斗生輝大道是本源”的金色門聯。全面詮釋了驪山老母是生化天地萬物之母,開啟大道教化之始祖。
走進山門,但見金甲靈官正氣威嚴,青龍白虎兩邊護法。道家講求天人合一、陰陽合諧、燒香禮拜。當我們用靈魂與靈官爺對話之時,如果你是愛國守法、孝悌忠信之士,會得到靈官爺無上祝福。有過錯者,誠心改良,也會得到靈官爺保佑。
山門兩邊放置的是鐵鍋、鐵缸等文物,為明代神宗皇帝萬歷戊子年鑄造。鐵鍋高0.73米,徑口1.25米,重750公斤,鐵缸高1.29米,徑口1.08米,重1500斤,是古代老母殿廟會期間為朝山香客煮粥和盛水之用,也象征道家水火既濟,陰陽和諧之意。鐵鍋,鐵缺銘文清晰可見,其文曰:“安爐鑄鼎,以大炊功。神明普照,眾輸資成。南方火沸,北方水涌。兩者既濟,福壽無窮。”“安爐鑄鼎,以大炊功。東廚永賴,萬姓依生。水資北府,火取南丁。二者既濟,普利無窮”。
過山門前行數米,來到三霄殿前。三霄殿供奉碧霄、云霄、瓊霄三位女仙。三霄娘娘是主管人間福、祿、壽的三位最高女仙。道教認為三霄也代表天、地、人三才,只有天、地、人相諧相處,福、祿、壽才會與人終身相伴遂。
在三霄殿正北邊,是巍峨壯觀的老母大殿。兩殿相距20余米,中間筑有巨型焚香爐,爐內香火旺盛,香煙騰騰。
老母殿殿基隆起,殿宇仿故宮太和殿全木古建,四周環以漢白玉石護攔、飛檐彩拱、金色屋面、莊嚴肅穆、大氣恢弘。善信游人駐足于此,怦然心動、肅然起敬,于萬念俱寂之刻,頓起崇然祈福之心。
當您小心翼翼地跨過大殿門檻,在金色“創世圣母”牌匾下面,那尊正襟危坐,身坡錦袍,面露慈祥的巨型金身法像,就是聲名赫赫的驪山老母。老母高坐于龍首蓮花座上,儀表穆穆,令人肅然起敬,默然心動,兩邊金童玉女護法,左右供奉斗母、地母、碧霞元君、觀音老母、文殊、普賢以及金、木、水、火、土、風、雨、雷、電、太陰、太陽、經壇土地等各位尊神。滿殿祥光四溢,和諧靈通。祭品桌上香花紛繁,燭光閃閃,三方祭榻上,善男信女,躬身焚香,虔誠慕拜,以求健康平安,子女成才,事業發達,萬事如意。真是驪山老母慈悲無限,蕓蕓眾生心想事成。
在老母大殿后東側南隅,置求簽問卜一桌,是善信游客問吉祥之處。求簽之人,雙手執簽筒上下搖動,爾后遂取一簽,道長依簽取票,這簽詞清楚易懂。大殿抽簽的人人頭攢動,爭先恐后,異常踴躍。究其緣故,原來是神靈簽應,默契天地人心故。
當您心懷喜悅走下臺階,可見殿外西南角有一株蓊蓊郁郁的老皂莢樹。據《華清史話》記述:此樹是唐玄宗李隆基與楊玉環7月7日在生殿“在天愿為比翼鳥,在地愿作連理枝”的愛情盟誓后,在老母殿親手栽植的第一棵樹。粗壯的身軀和伸向蒼穹的手臂,見證了老母殿歷史遠久。因感悟老母磅礴靈氣,樹身一人高處漸顯豬八戒臉型。今古觀得以重修,又逢和諧盛世,八戒又高興地在其額頭上又生出雙角,呈現龍首麒麟之形。道法自然而然,弘老母之德隆,也彰顯宇宙萬物稟道生為一體的自然法則。游人到此,都會緒上一條紅絲帶,以求青春永駐、健康長壽。
當此之后,回首瞻望,又見老母殿門額之上懸掛著“道法自然”、“始判天地”、“至圣至尊”三塊門匾,心中又一次升騰起對驪山老母的崇仰之情,又有多幅盈聯嵌于紅柱上,“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類咸享。”“彌天濟世功與日月增輝,劈地衍人恩同泰山共重。”“補天地創人寰慈心大德昭永世,傳陰符制八寶道德文章濟信民。”“善也好孝也好功德積于常時,祈也好拜也好老母自知你心。”老母功勞彌天,恩重泰山。瞻仰膜拜者,定要行孝行善,廣積功德,這才不枉人生一世,不虛驪山叩首瞻念一回。
從老母殿北側沿石級而下,便覺草異花香,一片寧靜。這就是老母殿的后花園。這里在清代曾是老母殿藏經樓,游人登樓北望城邑如畫,可惜已在回漢動亂年代毀于戰火。如今于此,但見園內松柏蒼翠,花香草綠,東西北三面游廊相接,石桌石凳擺放有序,游人到此,依登而坐,歇憩再三,又可繞游廊眺望,遠見渭水如金、飄游如帶、逶迤蒼天。近看街衢如棋、樓宇林立,頓然讓人胸生層云,意馳悠遠,神清氣爽,精力倍添。
然而,當你離開老母殿,即將下山的時候,若有相問,驪山老母,何許仙人?您不覺得甚是缺憾么?原來這祭祀千年的老母,竟是一位德配天地,恩同山岳的遠古大神。中國道教協會所纂《道教大辭典》解釋說:“相傳驪山老母曾在此山‘煉石補天,摶黃土做人’。仙逝之后,人們將其葬于驪山之陽,又于驪山西繡嶺第二峰上修建了一座女媧祠以表紀念,后人逐漸改稱老母殿。”
明代進士都穆在《驪山記》一文中寫道:“唐代開元年間,少室山道士李筌在驪山與這位老母相遇。見其鬢髻當頂、余發半垂、弊衣扶杖、神狀甚異。向他傳授了黃帝的《陰符》經文以后,施法術令其取得麥飯,以解饑餓,爾后,則頃刻消弭,不知形影”。古書中還記載說:驪山母在遠古洪荒時代,曾摶黃土造人,教人婚姻,制作笙簧。《封神演義》則說:殷紂無道,老母興周伐紂。《西游記》中老母曾邀請觀音、文殊、普賢三仙變化母女,以堅定豬八戒取經之心,連《紅樓夢》中歷盡感情磨難,最終回歸仙界的賈寶玉,也是老母補天之‘無材石’轉化。西北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雷樹田先生,在他的《驪山十九首詠并序》一文中說:“受人筑廟祭祀之‘驪山老母’即后人對女媧氏之異名尊稱。”
“上神到——”
銘艷聽到弟子的通報后,趕緊起身迎接,只聽得一句調侃:“這不是女媧妹子家的老大嘛~”銘艷趕緊請安:“見過上神。”
驪山老母直接咯咯一笑:“自家孩子咋還那么客氣,你師父呢?”銘艷微微示意:自家師父和師公躲起來膩歪呢,咱就別打擾了。
兩人心下了然,銘艷見時辰差不多了,引著黎山老母入席了。
這次的生辰宴,銘艷決定按照曲水流觴的方式放在了山頂林園之中。
中國傳統宴會文化源遠流長,不同層次的社會百姓在家庭、朋友或公共場合都有著各種形式的宴請活動。其中曲水流觴作為早期宴會中頗具代表性、具有獨特價值的一種傳統文化形態,在歷史上曾被廣泛應用并發揮作用。
酒宴作為人們相互交流情感甚至達成協議的方式之一而得到普及。隨著時間的推移,文化的沉淀和歷史風格的改變,中國傳統宴會文化也逐步演變和發展形成了豐富多樣的樣式和制度。作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文化形態,曲水流觴由來已久。
曲水流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但是它在漢朝的時候得到了發揚光大。據記載,當時文人雅士喜歡結伴而行,在游覽河畔山水之余還會舉行“賞景觀物、對飲流觴”的作法。
經過不斷演變和傳承,到了唐代,曲水流觴已經成為了一項正式的、具有特定禮儀程序的宴請方式,并被廣泛應用于宴客接待、慶祝節日等場合之中。
宋代時期,隨著文化藝術的繁榮,曲水流觴逐漸從官方場合走向了民間市井。人們在詩詞歌賦的啟發下,把曲水流觴與文學、音樂、繪畫等領域緊密結合起來,營造出更為精致和優美的氛圍和形式。
進入清代,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曲水流觴也慢慢地退出歷史舞臺,但是在后世的文人雅士、書畫家、詩人等群體中,這種傳統宴會形式依然被保留和傳承,成為了一段歷久彌新的文化瑰寶。
首先,曲水流觴中的“曲水”指的是一種彎曲的河道,象征著人生的起起伏伏和變化無常,故而主人在設宴的時候往往選擇在曲水池畔的情景,在這樣的環境中用美酒佳肴和親友共享,表達對生命和未來的美好愿望和深刻思考。
其次,曲水流觴中的“觴”則指一種盛酒的器皿,由于它塑造成花香翠竹之形,屬于文人雅士喜歡的器具,帶有極高的禮儀和品位的象征。
最后,曲水流觴還包括了許多細節上的文化內涵,如送杯手法、斟酒順序等等,這些都是對古代傳統禮儀規矩的繼承和發展。
總的來說,曲水流觴通過其嚴謹的禮儀和文字,把古代文人雅士的自我修養、思想感悟以及對人生的態度帶入到宴會中來,較好地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與思想精髓。
曲水流觴中,酒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銘艷白酒或黃酒,并且品質上乘、保存完好;通常使用“觴”和“斝”等獨特的器皿來盛放飲料。這些器皿造型別致,取材精良,經過精心的裝飾之后呈現出千姿百態的美感;在水邊的園林、江畔亭臺按照規定布置好環境,點燃香燈和龍炷香,懸掛各種裝飾物和帶有吉祥寓意的對聯,以營造出詩情畫意的氛圍;“觴碗”、“觴歌”、相請合座等環節,師父甚至親自為父母斟酒、夾菜等;銘艷看著師父有些無聊,掐著時間將精心安排的舞獅、舞龍、戲曲、音樂、唱歌等表演節目,只當為師父轉移一下注意力。
宴席結束后,銘艷父母借口族中事務繁雜就先回去了,銘艷收拾著殘局,女媧上神和伏羲上神看著銘艷忙碌的身影,對視一眼,之前的事情也該提上日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