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電和風雪相視一笑,轉頭各自忙碌。
玉在中國的文明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五經通義》說玉“溫潤而澤,有似于智;銳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撓,有似于義;有瑕于內必見于外,有似于信;垂之如墜,有似于禮。”孔子說“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他認為玉具有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等君子的品節。《詩經》里有“言念君子,溫其如玉”之句。古人給美玉賦予了那么多人性的品格,以至于人們仍將謙謙君子喻為“溫潤如玉”。
“何以結恩情?美玉綴羅纓。”
“羅纓”是古代女子出嫁時系于腰間的彩色絲帶,以示人有所屬,所以《詩經》里有“親結其縭,九十其儀。”描述女兒出嫁時,母親戀戀不舍地與其束結羅纓,這就是“結縭”,它后來成為古時成婚的代稱。清聞人倓《古詩箋》中把“美玉綴羅纓”解釋為“以玉綴纓,向恩情之結。”古代女子為心儀之人的佩玉結綴羅纓,心意昭昭。
中國宋代是一個手工業和工商業空前發展興盛的時代,國富民強,文化發達。民間用玉也較前朝為盛,大量出現各種玉佩飾,玉用器。兩宋玉器承襲兩宋畫風,通常畫面構圖復雜,多層次,形神兼備,有濃厚繪畫趣味,文人情趣甚濃。佩飾分為玉束帶、玉佩,用具有玉輅,玉磬,禮器有玉圭、玉冊等等。內廷專設有玉作,玉料由西域諸國進貢。
明清是另一個玉文化繁榮的時代,這時民間盛行佩帶各種玉佩飾。有錢的人上到帽檐前飾,中至玉腰牌,玉掛件,下至玉鞋扣,幾乎全身上下都是玉。一般平民百姓也常會帶個玉手鐲、玉耳環,玉扳指等。所用玉料大多為青玉、白玉、青白玉等。其中特別以產于XJ和田的羊脂白玉最為名貴,黃玉也同樣價值不菲。翡翠也是在清早期流入中國的。但由于翡翠石料一般較為細小,所以多用來做介面,耳環等小件器。我們現今看到的大部分玉佩飾都是明清兩代的產物。
戰國、秦漢時期的玉佩繁縟華麗,甚至數十個小玉佩,如玉璜、玉璧、玉珩等,用絲線串聯結成一組雜佩,用以突出佩戴者的華貴威嚴。魏晉以后,男子佩戴雜佩的漸少,以后各朝都只是佩戴簡單的玉佩,而女子很長時間里依然佩戴雜佩,通常系在衣帶上,走起路來環佩叮當,悅耳動聽,因此“環佩”也漸漸成了女性的代稱之一,環佩在樣式和佩戴方式上是不斷變化的,清代學者葉夢珠《閱世編·內裝》解釋說:“環佩,以金絲結成花珠,間以珠玉、寶石、鐘鈴,貫串成列,施于當胸。便用則在宮裝之下,命服則在霞帔之間,俗名墜胸,與耳上金環,向惟禮服用之,于今亦然。”可知清代女性的環佩已經從古時只系于衣帶的腰飾,而轉為墜于胸間的項飾了。孔子曾說“君子與玉比德。”他認為玉具有仁、知、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等君子之風。《禮記·聘義》:“君子比德于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隊,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揜瑜,瑜不揜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于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詩云:‘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故君子貴之也。”流傳千古的名言“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更是把玉的特質與人格尊嚴聯系在一起。在《詩經》中有很多以玉喻人的句子,例如,《衛風·淇奧》:“有匪君子,如金如錫,如圭如璧。”《魏風·汾沮洳》:“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異乎公族。”《召南·野有死麋》“白茅純束,有女如玉。”詩句與意境最為優美的是《鄭風·有女同車》:有女同車,顏如舜華。將翱將翔,佩玉瓊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有女同行,顏如舜英。將翱將翔,佩玉將將。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一個男子贊美他將娶的妻子不但容貌美麗,而且有美玉一般的內心。但被比喻成玉人的人,并不都是女子,常常也被用來指男人,例如《世說新語》說嵇康:“嵇叔夜之為人也,巖巖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崩。”以后就有了典故“玉山傾倒”或者“玉山傾頹”。而一對容貌人品皆出眾的夫妻往往也被喻為“一雙璧人”。
《紅樓夢》第二十九回寫寶玉和黛玉慪氣,將頸上的通靈寶玉一把拽下又摔又砸,惹得黛玉大哭,襲人勸寶玉“你不看別的,你看看這玉上穿的穗子,也不給同林姑娘拌嘴的。”一句話又讓黛玉傷心不已,顧不得病搶過玉來,用剪子將自己給寶玉結的穗子剪成好幾段。書中有道“不是冤家不聚頭……人居兩地,情發一心。”一對癡情的人何苦來這樣相互折磨,其實林妹妹的一番情深都在這玉玦上,寶哥哥怎么會不知道?
佩玉已逐漸成為首飾時尚,許多人都非常喜愛。在玉佩中,往往運用了人物、走獸、花鳥、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等中國傳統圖案造型,以民間諺語、吉語及神故事為題材,通過借喻、比擬、雙關、象征及諧音等表現手法,構成“一句吉語一幅圖案”的美術表現形式,反映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充分體現了玉石文化的精髓。
玉佩中的中國傳統圖案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大體有吉祥如意、長壽多福類、家和興旺類、安寧平和類、事業騰達類和辟邪消災類等,其中以吉祥如意類圖案為多。但有很多客人對此并不了解,也看不懂,那么就一些比較普遍的圖案作一些簡單的介紹。便于大家購置時有所辨別。
反映人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與祝愿,在玉佩圖案中主要用龍、鳳、祥云、靈芝、如意等表示。這類圖案的玉佩一般適合各種客人佩帶。
龍鳳呈祥一龍一鳳和祥云。龍代表鱗獸類動物的圖騰部落,鳳代表鳥類動物的圖騰部落。兩部落沖突,龍勝,合并了鳳,從此,天下太平,五谷豐登,也是高貴吉祥的表現。祥云代表有好的預兆,表示對未來的美好祝愿。現代把結婚之喜比作“龍鳳呈祥”,表示夫妻喜慶。
龍鳳玉佩,長10厘米,寬3.8厘米,厚0.4厘米。玉呈土白色,色澤淡雅,平面雙雕。圖案以龍為主體,龍在上,鳳在下,龍鳳連體呈“~”形,龍為騰躍狀,卷唇,角豎起,龍頭上有線刻的眼、唇、須等。頸部有一小孔。鳳冠直立,英頸回首,嘴與頸連接。鳳眼及尾部羽毛均為線刻,主體花紋由云紋和鱗紋組成。龍鳳合體,顧盼有致,相映成趣。
鳳與龍一樣,也是古人想象中的祥瑞動物。春秋戰國以后,鳳作為“四神”中的南方朱鳥,成為天下安定的象征。龍鳳玉佩將寄寓祥瑞的兩種神獸和諧地搭配在一起,真可謂匠心獨運,構思奇巧,造型雅致。
龍通常由蛇身、獅頭、鹿角、鷹爪、魚的鱗尾等組成,象征動物的剛健美與柔和美。鳳鳥的起源及歷史類似于龍,它是女性的化身,是陰性柔美的代表。鳳鳥是由公雞的頭、鴛鴦的翅、孔雀的尾、仙鶴的腿組合在一起的神鳥,象征幸福、和美、團圓、女性美、陰柔美等。與龍陰陽相對,既代表男女相生相襲,又代表和諧美好,故有龍飛鳳舞、龍鳳呈祥之說。龍鳳早已成為一種文化的象征,所以,玉龍鳳佩自然成為中國主體玉佩飾。
戰國、漢代,由于社會經濟發展,文化思潮變換,導致玉器風格大變,龍鳳玉佩更不例外。此時龍鳳由單一、單體的獨立玉器演變為其他玉器的紋飾,或成為其他玉器造型中的一部分。
龍鳳紋作為裝飾紋樣廣為流行,如在玉璧、玉環上刻龍鳳紋圖案。由龍首演化的璜形佩,龍鳳結合琢制的玉雞心佩及其他玉飾幾成主流紋飾。更重要的是由龍與其他動物演變而來的“辟邪”、天祿、蟠螭等神獸玉雕大行其道,成為圓雕動物主流題材,他們千變萬化、形態各異,體現了戰國、漢代高超的雕刻藝術。圓雕玉龍、玉鳳較少,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玉在古代人眼里是潔白無瑕的象征,特別在文人騷客嚴重玉更是潔凈至極。孔子說“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他認為玉具有仁、義、樂、智、禮、忠、信、德、道等君子的品質。《詩經》里說道“言念君子,溫其如玉”。龍鳳是陰陽的完美結合,若是得子如龍,生女如鳳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所以龍鳳玉佩其實是代表了龍鳳呈祥的美好愿望,即一切美好的愿望。玉佩中的傳統圖案形式多樣,一般代表吉祥如意、家和興旺、長壽多福、辟邪消災等祝愿。不同的玉有不同的含義,而龍鳳玉佩幾乎包含所有這些,是為最吉祥的玉佩。所以女孩兒脖子上戴了枚鳳玉佩,佩上雕了只翩翩起舞的鳳凰;男孩兒脖子上戴了枚龍玉佩,佩上鐫刻著條舞爪騰云的龍。名曰龍鳳配對。
銘艷看著龍鳳玉佩,笑而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