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早飯后,我們驅(qū)車沿盤龍江,一路來到滇池岸邊,這里有個濕地公園,盤龍江自北向南,貫穿KM市區(qū),經(jīng)此河口流入滇池。
我第一次來滇池,就見湖面寬廣遼闊,一眼望不到頭,感覺好像大海一般。我不知道滇池名字怎么來的,按理應該叫做滇海,最起碼得叫滇湖吧。
遠眺滇池西岸,就見一條山脈拔地而起,地圖顯示那是西山,從地理風水看,昆明獨特之處,就是滇池西山,無論過去還是未來,兩者都是昆明引以為傲之處。
三人停留河口一陣,隨后驅(qū)車沿湖向西,不久來到海埂公園,這里既有游船碼頭,又有登山索道,游客可以乘船泛舟湖上,也可乘坐纜車去往西山。
不過我們沒那么做,而是根據(jù)路牌指示,去到一個獨特景區(qū),名字叫云南民族村,這里匯集云南幾乎所有少數(shù)民族村落,游客可以在此集中領(lǐng)略云南少數(shù)民族文化。
三人先后參觀彝族黎族,苗寨瑤族,白族傣族等等村落,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彝族村太陽歷廣場,那里立著一根高大石柱,上面刻滿各種圖騰。
看過介紹得知,彝人通過觀測石柱日影,以此計算歷法,該歷法稱為太陽歷,這和漢族古代使用日晷,道理一樣如出一轍。
另外傣族村白塔群也很特別,這個白塔群中間是座大白塔,四周圍繞幾十座小白塔,大小白塔組成壯觀塔群。
這些白塔每個塔頂,全都懸掛數(shù)個風鈴,整個塔群共有幾十上百風鈴,每當有風吹來,風鈴叮當作響,聲音悅耳動聽,傣族人認為那是吉祥的梵音。
三人逛了很久,等出了民族村,時間已是中午,我們吃點干糧補充體力之后,決定乘坐索道纜車去往西山。
這條登山索道分為前后兩段,前段是從海埂公園出發(fā),跨過滇池去到西山腳下,后段是從西山腳下出發(fā),一路爬升去到龍門景區(qū)。
纜車是敞開式吊椅,一次只能乘坐兩人,本來我和大錘打算一起,可是佩奇說她恐高需要人陪,于是大錘提出去陪佩奇,因此我是一個人坐。
三人先后乘坐索道,來到龍門景區(qū)大門,景區(qū)導游圖顯示,兩種游覽方式可供游客選擇,一種先是索道上山,然后步行下山。
另一種則相反,先步行上山,后索道下山,我們一致認為,上山容易下山難,因此決定先是步行上山,然后索道下山。
由于大門距離景點還有段路,因此三人又坐幾分鐘觀光車,這才來到龍門石窟,進石窟前是座道觀,一旁石壁刻有文字,記載龍門開鑿過程。
我們看過石刻得知,最早開發(fā)景區(qū)的人,卻是一位道士,名字叫吳來清,他從道觀開始,一刀一斧開鑿,等他去世后人繼續(xù),直到最后龍門完工。
整個工程前后歷經(jīng)百年,凝聚無數(shù)人的勞動心血,每級臺階每座樓閣,都是依靠人力一刀一斧,在巖石上開鑿出來。
這個工程放到現(xiàn)在,即使依靠工程機械,難度仍然不小,可以想象當年,完全依靠人力開鑿,整個過程多么艱難。
看過石刻之后,三人進了道觀,先后參觀了三清閣,靈官殿,純陽樓,大極宮,呂祖殿等古建筑,這才進入龍門石窟。
石窟一路向上,都是懸崖棧道,而且有的地段很窄,沿著棧道向上攀登,不久來到普陀勝境,此處棧道變得更窄,僅能容納兩人并行。
石窟巖壁鑿有空洞,透過空洞向外觀瞧,五百里滇池就在腳下。繼續(xù)攀爬一段時間,三人來到云華洞前,就見洞口立著一塊石碑,上面刻有八個大字,“一登龍門身價百倍”。
穿過云華洞沒多久,我們終于走到龍門,原來所謂龍門,就是一座石頭牌坊,門梁刻有“龍門”二字,游客穿過龍門寓意人躍龍門。
據(jù)說古代云南讀書之人,參加科舉考試之前,都會攀登西山穿過龍門,以此希望自己人躍龍門,在考場中金榜題名。
過了龍門后就是達天閣,里面供奉幾尊神像,其中一尊乃是魁星,就見魁星頭頂鰲魚,據(jù)說寓意一舉奪魁,獨占鰲頭。
經(jīng)過達天閣走過穿云洞,三人來到觀景天臺,這里居高臨下,視野非常開闊,五百里滇池盡收眼底,煙波浩渺美不勝收,讓人心潮澎湃熱血沸騰。
我們駐足停留一陣,隨即離開觀景天臺,穿過彩云洞后,再走一段懸崖棧道,最后穿過一道山門,方才出了龍門景區(qū)。
路上三人偶然聽說,山頂另有一處凌虛閣,那才是西山最高點,不過我們體力不支,有心無力,只能放棄登頂就此下山,等到三人返回海埂公園,太陽已經(jīng)下山。
此時天邊晚霞如同火燒一般,滇池湖面升起一層薄霧,仿佛披著一件薄紗。隨后我們驅(qū)車返回市區(qū),飯后沒有外出閑逛,而是早早休息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