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吶喊》中收錄了《狂人日記》《孔乙己》《藥》《明天》《一件小事》《頭發(fā)的故事》《風(fēng)波》《故鄉(xiāng)》《阿Q正傳》《端午節(jié)》《白光》《兔和貓》《鴨的喜劇》《社戲》一共14篇短篇小說。
《狂人日記》自不必說,“救救孩子”是耳熟能詳?shù)拿洹!皼]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是在新文化運動前夕的1918年4月出版。
《孔乙己》自不必說。“排出九文大錢”詳細(xì)描寫孔乙己去酒館喝酒時候的一粒一粒付賬時的情態(tài)。《藥》前文已經(jīng)蜻蜓點水。
這些小說互相勾稽,饒有興味。“咸亨酒店“和”單四嫂子”家里的風(fēng)貌也反應(yīng)ZJ省在魯迅先生生活時代下的濃厚封建意味。人物角色各有不同,但意象如“鬼”、“病”、“中醫(yī)”、“道統(tǒng)的衛(wèi)道士”、“妙手回春”等等大體反應(yīng)了這樣一種新舊交替時代的風(fēng)貌。
《明天》是一首直白的短詩:“你在何處,我們所戀慕的明天?不論老少,貧富,衰弱或強(qiáng)健,我們總是透過歡樂,透過憂煩,無止休地尋覓你的笑顏——但是在你的位置上,啊,可憐,找到的總是我們所逃避的,今天。”
《一件小事》是講民國六年冬天,一位鄉(xiāng)下到城里謀生的人力車夫撞到人但并沒有其他人看見,且在冒著被人訛詐的情況下還去幫助老人的故事。文章稱贊:“覺得他滿身灰塵的后影,剎時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須仰視才見。而且他對于我,漸漸的又幾乎變成一種威壓,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著的“小”來。”,最后,我反思后,“我沒有思索的從外套袋里抓出一大把銅元,交給巡警,說,“請你給他……”,反映了一人善意漣漪起社會性善意的動態(tài)場景。
《兔和貓》據(jù)說是寫給小孩子的。小說寫一個家庭主婦三太太在夏天給她的孩子們買了一對小白兔,兔和貓打起來的故事。三太太養(yǎng)育兔和貓,兔繁衍后,黑貓居然吃了幾只兔的孩子。結(jié)尾寫到:“那黑貓是不能久在矮墻上高視闊步的了,我決定的想,于是又不由的一瞥那藏在書箱里的一瓶青酸鉀……”似乎是倚強(qiáng)凌弱的一個生態(tài)故事。
《鴨的喜劇》是失明俄國詩人和童話作家愛羅先珂(1889—1952年)與魯迅交往的故事。曾先后到過日本、泰國、緬甸、印度。一九二一年在日本因參加“五一”游行被驅(qū)逐出境。后輾轉(zhuǎn)來到我國。一九二二年從上海到BJ,曾在北京大學(xué)、BJ世界語專門學(xué)校任教。一九二三年回國。他用世界語和日語寫作,魯迅曾譯過他的作品《桃色的云》等。這篇小說講述了愛羅先珂在BJ的寓所里養(yǎng)蝌蚪、小鴨和教書的故事。小鴨吃了蝌蚪后,愛羅先珂便思念母親,離開了仲密和在BJ的寓所。
也許人還是寫自己最擅長的生活環(huán)境最為動人。《社戲》便是這最有名的一部。說的是魯迅先生兩回看戲的經(jīng)驗,一次是BJ譚鑫培的京劇,一次是家鄉(xiāng)的社戲。關(guān)于看京戲的經(jīng)歷,他這樣寫:
“第一回是民國元年我初到BJ的時候,當(dāng)時一個朋友對我說,BJ戲最好,你不去見見世面么?我想,看戲是有味的,而況在BJ呢。于是都興致勃勃地跑到什么園,戲文已經(jīng)開場了,在外面也早聽到冬冬地響。我們挨進(jìn)門,幾個紅的綠的在我的眼前一閃爍,便又看見戲臺下滿是許多頭,再定神四面看,卻見中間也還有幾個空座,擠過去要坐時,又有人對我發(fā)議論,我因為耳朵已經(jīng)喤喤的響著了,用了心,才聽到他是說“有人,不行!””
第二回是看龔云甫和蓋叫天,都是20年代的京劇名角。“他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說道,“龔云甫!”我深愧淺陋而且粗疏,臉上一熱,同時腦里也制出了決不再問的定章,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亂打,看兩三個人互打,從九點多到十點,從十點到十一點,從十一點到十一點半,從十一點半到十二點,——然而叫天竟還沒有來。”
最后寫到小時候在魯鎮(zhèn)自己的家鄉(xiāng)看社戲。在烏篷船和漁火之上:“最惹眼的是屹立在莊外臨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戲臺,模糊在遠(yuǎn)處的月夜中,和空間幾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畫上見過的仙境,就在這里出現(xiàn)了。這時船走得更快,不多時,在臺上顯出人物來,紅紅綠綠的動,近臺的河里一望烏黑的是看戲的人家的船篷。”這是一場夜戲,又有許多吃糕餅、水果、瓜子、吃點心、吃羅漢豆,和少年時代的朋友,母親以及“六一公公”交往的經(jīng)歷。最后他寫:“真的,一直到現(xiàn)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筆者一直覺得在我國的語文教育中,總結(jié)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可能是沒有意義的。看到生動的原文后,那些“歌頌了”、“謳歌了”、“反映了”也許并不重要。感受大于一切。
致敬一百年后作品仍然熠熠生輝的魯迅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