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到江西2300公里,路好走,沿著JS省南邊界的省道公路走就行。途徑婺源、南昌、廬山、三清山、景德鎮、九江、宜春、萍鄉、井岡山。
或者走南邊的那一條,從上海到杭州到千島湖到衢州,上饒、鷹潭、撫州、吉安最后到井岡山。
古撫州和古贛州就在這條線上。
《臨川先生文集》指的就是北宋名臣王安石了。王荊文公和宋神宗一道,號稱“神荊”害得我們的東坡居士連連被貶官,史稱“烏臺詩案”。
才子之鄉撫州,誕生了王安石、曾鞏、陸九淵、晏殊、湯顯祖,還有白蓮教。
神秘的民間組織白蓮教和東晉的佛教凈土宗有關,正式創立于1133年,創始人茅子元。
茅子元屢遭官方封禁,被流放到江西九江。因此廬山東林寺和淀山湖是兩個著名的白蓮教結社場所。白蓮教主張“在家出家”,不剃發,不穿僧衣云云。
隱居的盡頭是江西,歷代詩文繁復,舉例說明蘇軾《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又例如王勃的《滕王閣序》(節選):“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或者李白:“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還有白居易過九江:《琵琶行》(節選):“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湯顯祖也是江西人,在前文安徽和江蘇的章節有大量描寫,由于臨川四夢居住地和江蘇安徽有關。但是湯顯祖(1550-1616)是正統的江西臨川人,號清遠道人。在《牡丹亭》之前,中國最具影響的愛情題材戲劇作品是《西廂記》,但《牡丹亭》夢一出,家傳戶誦,幾乎令《西廂記》減價。正所謂:“才情自足不朽”。
陸九淵也是江西人,撫州金溪人。讀一兩首他的詩來感受他本人:
“昂首攀南斗,翻身依北辰。舉頭天外望,無我這般人。”一種境界。
曾鞏(1019-1083)是江西南豐人。卒于南京。他一直為官,寫得一首好詩文。歐陽修是他的伯樂。曾鞏寫文工整,一般有《元豐類稿》、《游山記》、《辭中書舍人狀記》等等。
曾鞏有一知名文章:《擬峴臺記》。峴臺,位于JX省臨川(FZ市)撫河畔,古時為江南名勝,始建于北宋嘉祐二年(1057),這里掐頭去尾,只摘錄一段敘寫峴臺的盛景。
“州之東,其城因大丘,其隍因大溪,其隅因客土出溪上。其外連山高陵,野林荒墟,遠近高下,壯大閎廓,怪奇可喜之觀,環撫之東南者,可坐而見也。然而雨隳潦毀,蓋藏棄委于榛叢葦草之間,未有即而愛之者也。君得之而喜,增甓與土,易其破缺,去榛與草,發其亢爽,繚以橫檻,覆以高甍,因而為臺,以脫埃氛、絕煩囂,出云氣而臨風雨。然后溪之平沙漫流,微風遠響,與夫波浪洶涌,破山拔木之奔放,至于高桅勁櫓、沙禽水獸,下上而浮沉者,皆出乎履舄之下。山之蒼顏秀壁,巔巖拔出,挾光景而薄星辰。至于平岡長陵,虎豹踞而龍蛇走,與夫荒溪聚落,樹陰晻曖,游人行旅隱見而斷續者,皆出乎衽席之內。若夫煙云開斂,日光出沒,四時朝暮,雨旸明晦,變化不同,則雖覽之不厭,而雖有智者,亦不能窮其狀也。或飲者淋漓,歌者激烈,或靚觀微步,旁皇徙倚,則得之于耳目與得之于心者,雖所寓之樂有殊,而亦各適其適也。”
除了上述滕王閣、海昏侯、琵琶亭、潯陽樓、峴臺,還有一白鹿洞書院。這是中國四大書院之一。四大書院分別是河南的應天書院、湖南岳麓書院、江西白鹿洞書院和河南嵩陽書院。白鹿洞書院,因朱熹和學界名流陸九淵等曾在此講學或辯論,這里成為理學傳播的中心。從方位格局上看,書院座北朝南,宋朝書院講學之風盛行。位于江西廬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書院,因朱熹和學界名流陸九淵等曾在此講學或辯論,這里成為理學傳播的中心。幾進幾出的大四合院建筑,布局相當考究;從建筑材質結構上看,石木或磚木結構,以明、清建筑為主,屋頂為人字形硬山頂,頗具清雅淡泊之氣。
近期,白鹿洞書院每年出版一本《中國書院論壇》,每年召開一次學術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