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早就預料到紅軍向湘西遷移的意圖,派下重兵埋伏等待一舉剿滅。“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主席毛澤東根據當時軍事態勢,力主放棄原定北去湘西會合紅二軍團和紅六軍團的計劃,改向國民黨統治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以擺脫敵人,爭取主動。193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負責人在湖南通道舉行緊急會議。張聞天、王稼祥、周恩來等多數同志贊成毛澤東的主張,但李德等人拒不接受,堅持到湘西去。15日,中央紅軍占領貴州黎平。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開會議。經過激烈爭論,會議接受毛澤東的意見,通過了《中央政治局關于戰略方針之決定》,決定在川黔邊創建新的根據地。黎平會議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意見,改變了中央紅軍的前進方向,使紅軍避免了可能覆滅的危險?!?/p>
讀者不僅要問,國軍為何在貴州力量薄弱?遵義附近古稱播州,在大婁山脈東支中段與烏江中段北岸之間。播州被稱為“中國杜仲之鄉”“中國辣椒之都”,濕熱瘴氣之地,在多山多太陽的地方,只有種辣椒和中草藥是最經濟的。目前,這里蘭海高速公路、遵赤高速公路、杭瑞高速公路,210國道、326國道及川黔鐵路和渝貴鐵路穿境而過。簡看這里的歷史:
“春秋戰國,為夜郎東北小君長國鱉國地。秦始皇統一全國后,推行郡縣制,以鱉國地置鄨縣,今縣地屬鄨縣,隸巴郡。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唐蒙出使夜郎,置犍為郡,縣地隨鄨縣歸犍為郡,郡治初在鄨,在今遵義縣西境。元光五年(前130年),治所遷南廣(今YN省鹽津縣附近)。元鼎六年(前111年),置牂柯郡,鄨縣劃歸牂柯郡。三國,鄨縣仍屬牂柯郡。晉永嘉五年(311年),牂柯郡分為牂柯、夜郎、平夷三郡,今縣地隨鄨縣劃屬平夷郡。東晉咸安元年(371年),改平夷郡為平蠻郡,今縣地歸屬依舊。隋開皇初年,以烏江北岸地置牂柯縣,今縣地歸屬其中。唐武德三年(620年),改牂柯縣為建安縣,領屬今縣地。貞觀九年(635年),以隋代牂柯郡的延江(今烏江)北岸地置郞州,轄恭水、高山、貢山、柯盈、邪施、釋燕6縣。貞觀十一年(637年),今縣地為恭水縣。十三年(639年),以原郞州地置播州,復置恭水等六縣隸之。播州,隸黔中采訪使。所轄6縣,境域相當于今遵義縣、紅花崗區、匯川區及綏陽縣、桐梓縣地。貞觀十四年(640年),更名恭水為羅蒙,高山為舍月,貢山為湖江,柯盈為帶水,邪施為羅為,釋燕為胡刀。十六年(642年),改羅蒙縣為遵義縣。天寶元年(742年),改播州為播川郡。乾元元年(758年)年,復置播州,領今遵義、帶水、芙蓉3縣。今遵義縣包含有唐帶水縣和當時遵義縣部分地域。大歷五年(770年),羅榮入播。乾符三年,楊端入播,楊氏世據播州至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后唐長興元年(930年),遵義縣地屬后蜀。后晉高祖時,遵義縣地屬楚。后周顯德六年(959年),遵義縣地屬后周。宋大觀二年(1108年),首領楊光榮、楊文貴各獻其地附宋,分別置播州和遵義軍,遵義縣屬遵義軍,同隸夔州路。宣和三年(1121年),廢遵義縣,廢播州為城,隸南平軍。廢遵義為砦,隸珍州。端平三年(1236年),今縣地設播川縣,隸南平軍。嘉熙三年(1239年)復設播州安撫司,以播川縣為州治。咸淳末,播州領播川、樂源、綏陽3縣,隸夔州路,今縣地時為播川縣。元世祖忽必烈下詔招撫播州。至元十四年(1277年),楊邦憲以播州、珍州、南平軍地降,仍置播州安撫司,以楊邦憲為紹慶、珍州、南平等處宣撫司充播州安撫使。二十八年(1291年)升為播州宣撫司,隸屬于四川行省。次年,以赴京取道湖廣為便,改隸湖廣行省。宣撫司統轄黃平府、南平綦江、珍州思寧、舊州草塘等十九個長官司和諸峒寨。屬今遵義縣境有播州下轄之播州軍民都鎮撫司及烏江、水煙、石粉羅家永安等處的全部或部分。明洪武五年(1372年)初,改播州軍民都鎮撫司為播州長官司,今縣地為播州長官司地。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平楊應龍,播州改土歸流,分播州地為二,設平越軍民府屬貴州,轄余慶、甕安、湄潭3縣和黃平州;設遵義軍民府屬四川,轄遵義、桐梓、綏陽、仁懷4縣和真安州。今遵義縣境從此奠定。清雍正六年(1728年),遵義縣隨遵義府改隸GZ省。宣統三年(1911年),遵義軍政分府成立。民國元年(1912年),遵義府縣同城,留府去縣。民國二年(1913年),遵義府改為遵義縣,屬黔中道。民國九年(1920年),廢黔中道,遵義縣直隸于省。1949年11月21日,遵義解放。11月25日,建遵義縣人民政府。同日,原屬遵義城區的文化、洗馬、豐樂、丁字、朝陽、白農6個鎮建為遵義市。1951年2月,遵義市改置為遵義城關區,由遵義專員公署直轄。1952年7月,撤銷遵義城關區,恢復遵義市。1954年4月28日,遵義縣人民政府機關由遵義市遷駐南白鎮。1958年11月12日,撤銷遵義縣建置并入遵義市。1961年8月16日,恢復遵義縣建置。2016年3月20日,撤銷遵義縣,設立遵義市播州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