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一卷書里,黔桂本來是一個巨大的行政概念,但將這山村單獨寫寫,是為桂系軍閥白崇禧。白先勇講尋根,他寫:“由兩位本家的堂兄弟領路,尋尋覓覓開到了山尾村。山尾村有不少回民,我們的祖墳便在山尾村的回民墓園中。走過一大段泥濘路,再爬上一片黃土坡,終于來到了我們太高祖榕華公的祖墓前。
從前中國人重視族譜,講究慎終追遠,最怕別人批評數典忘祖,所以祖宗十八代盤根錯節的傳承關系記得清清楚楚,尤其喜歡記載列祖的功名。大概中國人從前真的很相信“龍生龍,鳳生鳳”那一套“血統論”吧。但現在看來,中國人重視家族世代相傳,還真有點道理。”
“如果當年不是辛亥革命,父親很有可能留在家鄉當一名小學教師呢。他十八歲那年還在師范學校念書,辛亥革命爆發,父親與從前陸軍小學同學多人,加入了“廣西北伐學生敢死隊”,北上武昌去參加革命。家里長輩一致反對,派了人到桂林北門把守,要把父親攔回去。父親將步槍托交給同隊同學,自己卻從西門溜出去了,翻過幾座山,老人山、溜馬山,才趕上隊伍。這支學生敢死隊,就這樣轟轟烈烈地開往武昌,加入了歷史的洪流。父親那一步跨出桂林城門,也就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
這是白先勇先生的描述。他的父親白崇禧1893年出生,是新桂系的頭號人物,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將,擔任國民政府國防部部長。1908年,白崇禧考入桂林陸軍小學堂,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然而,這一切離不開恩師李任仁的幫助。如果沒有他,白崇禧的一生可能沒有之后的輝煌。白崇禧的父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母親艱難地把他們拉扯大。白崇禧也是這樣,因為他十歲那一年,父親因病去世,沒辦法,只好去當兵吃糧,這樣就走上了從軍之路,沒想到這一去就走出了一個民國時期的一級上將。報考陸軍小學的時候,總共有1000多名考生,他名列第六。白崇禧在學習過程中有波折,不到半年,他就因為患瘧疾而被迫退學。他本身是一個有志向的人,所以這一退學使他非常遺憾。他經常吟誦唐朝詩人李賀的一首詩:“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這個時候他的內心激蕩著對躍馬沙場、建功立業的向往,辛亥革命的爆發剛好為他實現個人理想,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機會。
在白崇禧北上支援武昌起義的時候,他遇到了一生摯友李宗仁。兩人惺惺相惜,默契配合,成為戰場上不可忽視的重要角色,兩人攜手,為桂系軍派立下了汗馬功勞。北上途中,白崇禧遇到了從軍校畢業進入軍界的李宗仁,兩人一見如故,日日秉燭夜談,互相訴說著想要建功立業的宏偉抱負。終于,機會眷顧了這兩個年輕人。白崇禧和李宗仁,和黃紹聲一起,共同擁護孫中山先生,希望革命共和,他們也先后加入了國民黨。這三人一起,南征北伐,收拾了廣西大大小小的一堆軍閥,橫刀立馬,統一了廣西,成為廣西最大最強的軍事力量。白崇禧和李宗仁密切配合,成功扳倒了陸榮廷、沈鴻英、馬曉軍等人,建功立業從此開始。
各方都打著抗日的旗號。但其實都各懷心思,桂系和粵系的也不例外。白崇禧和李宗仁時常通信,共同商議大局。那時,他們已經成為蔣介石的眼中釘。蔣介石一直想讓白崇禧為自己所用,但白崇禧從來只對李宗仁忠心耿耿。這兩人聯手的威力之大可以抵上一個排,蔣介石十分忌憚,非常想打散這對黃金組合。于是,他安排了對此暗殺活動,希望能夠解決了李宗仁,將白崇禧收入麾下。
1931年,蔣介石派出一個刺客譚金龍,部署了嚴密的暗殺計劃,希望能夠一舉要了李宗仁的命。然后,李宗仁憑借自己的精神和機智,成功逃脫,這背后當然離不開白崇禧的幫助。之后的兩個刺客也是無功而返,李宗仁和白崇禧的友誼一直持續了十幾年。一直到后來解放戰爭,兩人因為政治立場不同分道揚鑣。
李宗仁幻想通過“和談”,阻止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代表團到北平談判,但最后又拒絕在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和平條件《國內和平協定》上簽字。4月21日,毛澤東、朱德下達全國進軍的命令,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4月23日,攻占南京,國民黨反動統治被推翻。此后,李宗仁先后退到桂林、廣州,繼續組織國民黨軍隊進行頑抗。11月,白崇禧指揮的桂系部隊大部被殲,李宗仁在政治上賴以生存的條件被摧毀。
1949年11月20日,李宗仁以就醫為名,從南寧乘專機飛往香港。12月,飛往美國。此后,在美國度過了十六年流亡生涯。1950年3月,蔣介石在臺灣恢復“總統”職務。1954年3月,正式罷免李宗仁“副總統”職務。1956年4月到1965年6月十年間,李宗仁先后五次派程思遠到BJ,晉謁周恩來總理,為他回歸祖國大陸作準備。1965年7月,李宗仁沖破重重險阻,偕妻回到祖國大陸。李宗仁回國后,受到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1969年1月30日,因肺炎在BJ逝世,享年78歲。這位思念大陸的老人終于回到了故土。周恩來評價李宗仁一生做過兩件好事:一件是臺兒莊,一件是回歸祖國。
白崇禧跟隨蔣介石去了。但是他的兒子白先勇寫鄉愁,寫1945年跟隨自己的父親回家吃到米粉。湯底、油花、馥郁的香氣和帶皮的鍋燒,讓自己的文化鄉愁成為一種深刻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