燎原
深圳的五月,暴雨來得猝不及防。林曉站在公司頂樓的落地窗前,看著雨水在玻璃上蜿蜒成河。手機在掌心震動,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來的郵件,邀請他們參與“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聯盟”的籌建。她轉身看向辦公桌上的相框——去年全家在敦煌拍攝的照片,朵朵戴著仿制的飛天頭飾,顧逸舉著3D掃描儀記錄壁畫細節。
“林總,顧工說全息投影的測試出了問題。”助理的聲音打斷了她的思緒。沖進實驗室時,煙霧繚繞中顧逸正蹲在設備旁調試線路,白大褂上沾著油漬,頭發翹得像觸電的刺猬。“我們想把儺戲面具投影到現實場景,”他摘下護目鏡,眼神里卻透著興奮,“但空間錨定技術......”
“用北斗定位系統試試?”林曉撿起地上的圖紙,在邊角潦草地寫下公式。顧逸的眼睛瞬間亮起來,抓起對講機喊道:“老王!把衛星信號接入模塊......”
這時,朵朵的班主任發來消息:“朵朵在科技節上展示的‘數字皮影戲’獲得特等獎,想邀請你們參加頒獎典禮。”配圖里,女兒站在展臺前,身后的幕布上,孫悟空正踩著AR筋斗云翻躍,臺下圍滿驚嘆的小朋友。
文化出海的進程在爭議中穩步推進。團隊開發的“漢字元宇宙”項目在歐美市場引發熱議,有人稱贊其為“打開東方文化的鑰匙”,也有人批評是“文化入侵”。在倫敦的發布會上,林曉面對媒體的尖銳提問,展示了系統里的“文化對話”模塊——用戶可以通過AI與蘇格拉底、孔子進行跨時空辯論,屏幕上實時生成兩種文明的思維碰撞圖譜。
深夜的酒店,林曉收到顧逸的視頻。畫面里,實驗室的燈光通宵未熄,他抱著熟睡的朵朵,身后是新研發的AI文化翻譯系統,屏幕上跳動著梵文、拉丁文與甲骨文的實時轉換。“朵朵說要當全世界的文化小使者,”他壓低聲音,“她把幼兒園學的英文兒歌,都改編成了皮影戲配樂。”
然而,危機悄然而至。競爭對手惡意舉報公司技術侵權,股價在一夜之間暴跌。林曉在緊急召開的董事會上,展示了厚厚的專利證書和研發日志,最后放出一段視頻:十年前的實驗室里,年輕的顧逸正在白板上推演初代算法,窗外是深圳凌晨四點的星光。“我們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實。”她說這話時,瞥見股東席上紅了眼眶的母親。
那段時間,林曉和顧逸幾乎住在公司。累了就在會議室的沙發上瞇一會兒,醒來繼續處理各方事務。有天清晨,林曉在茶水間沖咖啡,發現顧逸趴在電腦前睡著了,屏幕上是他為澄清技術問題連夜制作的動畫演示——用童話故事的形式,講述團隊十年磨一劍的研發歷程。
轉機出現在日內瓦的國際知識產權大會。林曉帶著團隊用全息投影重現了整個研發過程,當虛擬的“十年前的顧逸”出現在會場中央,一筆一劃勾勒出原始代碼時,全場響起經久不息的掌聲。會后,多家國際機構拋來合作橄欖枝,其中最重磅的,是與NASA聯合開發“太空文化遺產庫”的項目。
消息傳回公司,員工們自發在辦公樓前燃放煙花。林曉站在人群中,看著顧逸被興奮的同事拋向空中,突然想起創業初期那個擠在出租屋里吃泡面的夜晚。朵朵不知從哪鉆出來,舉著她新創作的數字繪本:“爸爸媽媽,我寫了我們的故事!”封面上,一家人駕駛著飛船,在數字星辰間播種文化的種子。
隨著業務拓展,公司開始涉足鄉村振興領域。團隊深入貴州苗寨,用3D掃描技術記錄即將失傳的古法染布工藝;在云南傣鄉,開發出能自動編曲的象腳鼓數字教學系統。林曉在調研時,遇到一位老奶奶,她顫抖著撫摸平板電腦里動態展示的自家祖傳刺繡,老淚縱橫:“我以為這些手藝,要帶進棺材了......”
某個周末,全家回到林曉的家鄉小城。他們出資重建的文化館里,全息投影的《清明上河圖》循環播放,孩子們戴著VR眼鏡體驗活字印刷。顧逸陪著岳父擺弄新安裝的智能健身設備,母親則拉著林曉的手,指著墻上的全家福:“你看,咱們家的日子,比年畫還熱鬧。”
公司二十周年慶典上,林曉發布了“文化星火計劃”——向全球開放技術平臺,扶持中小文化團隊。舞臺上,來自世界各地的合作伙伴通過全息投影“同臺”,有人展示用他們技術復原的瑪雅文字,有人分享非洲部落音樂的數字化傳承。當鏡頭掃過觀眾席,林曉看見滿頭白發的父母相擁而泣,朵朵已經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少女,正舉著攝像機記錄這一切。
散場后,林曉和顧逸漫步在公司新建的文化長廊。墻上陳列著十年前的創業手稿、重要項目的里程碑,還有世界各地用戶發來的感謝信。最顯眼的位置,掛著朵朵兒時的畫作——會飛的數字蝴蝶,如今已變成真實存在的文化傳播符號。
“還記得我們的第一個項目嗎?”顧逸停下腳步,看著玻璃展柜里那枚泛黃的楓葉書簽,“那時候,我們只想守護彼此的夢想。”
林曉倚在他肩頭:“現在,我們守護的是人類文明的記憶。”她抬頭望向星空,突然指著天際:“你看,那片星云像不像我們開發的文化圖譜?”
夜風中,兩人相視而笑。二十年光陰,他們從青澀的戀人,成長為文化傳承的火炬手。那些曾經的風雨兼程,都化作了照亮前路的星光。而他們的故事,仍在繼續,如同永不熄滅的火種,在數字時代的蒼穹下,點燃一片又一片璀璨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