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撿頓首,目露期盼,道:“朕欲與顧兄、花夫人共赴民間,體察民情,以知百姓疾苦,共謀天下太平之策。朕深知二位俠義之心,若得二位相助,必能事半功倍。”
顧宴惜與花芷聞言,心中雖喜,然亦憂慮。顧宴惜沉吟片刻,道:“陛下之愿,臣等自當遵從。然宮中安危,陛下不可輕忽。若陛下真欲體察民情,臣愿代陛下前往,花芷與花峰則留守宮中,護佑陛下安寧?!?/p>
阿撿聞言,搖頭道:“顧兄此言差矣。朕欲與二位共赴民間,非為一己之私,實乃為天下百姓。宮中之事,自有他人料理,朕無需擔憂。再者,有二位在側,朕亦能安心。”
花芷見阿撿心意已決,便道:“陛下既有此心,臣等自當隨行。然陛下需知,民間疾苦,非一朝一夕可解。陛下當以天下為重,以百姓為念,方能成就千秋偉業。”
阿撿點頭稱是,道:“花夫人所言極是。朕定當以天下為重,以百姓為念,不負二位所望?!?/p>
于是,顧宴惜、花芷與阿撿三人,共赴民間,體察民情。沿途所見,百姓疾苦,讓三人心中皆是沉重。然三人亦見百姓之中,不乏忠厚善良之輩,心中又覺欣慰。
一日,三人行至一處小鎮,見鎮中百姓正忙碌于田間,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笑容。阿撿心中好奇,便問一老農:“老人家,此處百姓何以如此安樂?”
老農見三人氣度不凡,便答道:“此處乃我皇陛下仁政所及之地,稅賦輕減,官吏清廉,百姓得以安居樂業?!?/p>
阿撿聞言,心中甚慰,道:“朕之仁政,能澤及百姓,實乃朕之幸事?!?/p>
顧宴惜與花芷相視一笑,心中亦覺欣慰。三人繼續前行,每到一處,皆能見到百姓安居樂業之景,心中皆是歡喜。
然而,時光荏苒,歲月如梭。顧宴惜與花芷雖身在宮中,然心中對江湖之向往,日益濃烈。一日,二人于宮中花園之中散步,花芷忽道:“宴惜,你我雖身處宮中,然心中之江湖,始終難忘。我欲與你共游天下,行俠仗義,你意下如何?”
顧宴惜聞言,心中一動,道:“芷兒所言,正合我意。然宮中之事,如何安排?”
花芷道:“陛下仁政,宮中自有能人料理。你我二人,只需向陛下辭行,便可游歷天下。”
顧宴惜點頭稱是,道:“既如此,你我便去向陛下辭行?!?/p>
于是,二人前往御書房,向阿撿辭行。阿撿聞言,心中雖有不舍,然亦知二人心意已決,便道:“顧兄、花夫人,朕知你二人心意已決,不便強留。然你二人離去之后,朕當如何是好?”
顧宴惜道:“陛下仁政,宮中自有能人輔佐。若遇難事,可遣人傳信于臣,臣必盡力相助?!?/p>
花芷亦道:“陛下若遇江湖之事,亦可傳信于臣。臣雖不才,亦愿為陛下分憂?!?/p>
阿撿聞言,心中感激,道:“顧兄、花夫人,朕知你二人俠義心腸,定能行走江湖,行俠仗義。朕在此祝你們一路順風,早日歸來?!?/p>
顧宴惜與花芷領旨謝恩,辭別阿撿,便攜花峰離開皇宮,踏上游歷江湖之路。自此,三人行俠仗義,游歷天下,留下無數傳奇故事。而阿撿亦在宮中勵精圖治,仁政愛民,成為一代明君。
歲月流轉,顧宴惜一家三口在江湖之中,行俠仗義,名揚四海。而阿撿亦在宮中,勤政愛民,成就千秋偉業。二人雖身處異地,然心中之友誼,始終如一。
一日,顧宴惜一家三口游歷至京城,聽聞阿撿仁政愛民,心中甚慰。便入宮拜見阿撿,二人相見,皆是歡喜。阿撿設宴款待,二人共敘舊情,把酒言歡。
酒過三巡,顧宴惜道:“陛下仁政愛民,實乃天下百姓之福。臣雖身處江湖,亦時刻關注朝中之事?!?/p>
阿撿笑道:“顧兄言重了。朕之所以能成就今日之業,皆因有顧兄與花夫人相助。朕心中感激不盡?!?/p>
二人相視一笑,心中皆是感慨萬分。自此,顧宴惜一家三口繼續游歷江湖,行俠仗義。
然而,歲月不饒人?;ㄜ婆c顧宴惜在游歷的過程中,也逐漸感受到了歲月的無情。他們的身體逐漸衰老,精力也大不如前。但他們依然堅持著自己的信念與追求,繼續前行。
終于有一天,花芷與顧宴惜來到了一個幽靜的山谷。山谷之中,鳥語花香,溪水潺潺。他們決定在此安度晚年,享受這難得的寧靜與和諧。
他們搭建了一座小屋,種植了花草果蔬。每天清晨,他們都會一起散步于山谷之間,欣賞那美麗的日出與朝霞。傍晚時分,他們則會坐在屋前的石凳上,品茶聊天,回憶過去的點點滴滴。
花峰也時常回家探望父母,與他們共度歡樂時光。他深知父母的辛苦與付出,更加珍惜與他們相處的每一刻。
然而,歲月如流水般匆匆逝去?;ㄜ婆c顧宴惜的身體逐漸衰弱,終于有一天,他們相繼離世。在離世前,他們留下了對花峰的囑托與期望:“峰兒,你要繼續努力,為天下蒼生盡一份力。我們雖已離去,但我們的精神將永遠與你同在?!?/p>
花峰悲痛欲絕,但他深知父母的期望與教誨。他擦干眼淚,決定繼承父母的遺志,繼續前行。
然而,無論他走得多遠、走得多久,他始終難忘那個星空下的夜晚?!拔嵘谑?,得父母之教誨,得以成就今日之我。父母雖已離世多年,但其精神永存吾心。今吾已老矣,回首往昔歲月如梭。星空之下,吾與父母共度之時光猶在眼前。愿吾之子女亦能繼承父母之志愿,為天下蒼生盡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