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動很了解,卻對靜很無知,人們都知道運動,卻不知道運動到底是為什么?也有部分人說“我們知道為什么,比如瘦身,比如健康,比如……”所以大家好像某種意義上來講是對的,只是很少有人說,人要“慢”,人要靜,所以幾乎,幾乎人們就是隨大流,趕大集,似乎大家做什么,我們就做什么,那么如此一來,這個“靜”就顯得格外多余,甚至沒人提及,我們也經常閱讀,也可以看到靜,卻大多看到的是內心的“寧靜”達到某種意境后的寂靜呢……所以如果說到靜大家一概不知,慣性的思維就是這樣,他們從不去發現并思考自己知道以外的事情,似乎那個和自己沒有關系,但是往往這個與人息息相關,所以說,我們要去學習,去明了就由為關鍵,那么說到這個“靜”我們今天可以展開談談,靜是一種狀態,一個行為和一個意識決定的一個選定,靜是一個人什么都不干,就是那么定定的坐著,有沒有人可以做到?你別說有,很多人做不到,就是靜下來對他們來說太發狂了,什么都不干,比干什么都難,比如你如果不看手機做十分鐘你可能覺得還可以勉強接受,大不了待個十幾分鐘閉眼就當休息了,但是如果說一整天沒有手機,也沒有書籍,只是生活,你會發現此時此刻才叫生活,但是你甘心嗎?你愿意嗎?這都是未知數所以你很執著的的這個時代的手機,也許就是你進入生活的一個突破口也是由動進靜的一個過程,靜不是讓你什么都不做,只是靜靜的做,就是你的思想安靜,你的行為安靜,只是去做,從而達到一個禪意生活,然而這種境界用文字語言表達很多人都是渴望的,但是它說起來簡單,做起來也簡單,只是那個舊的習性難以改變,所以我便從一些小事約束自己,說到約束,又會出來一堆人說“為什么要約束?這都什么年代了?為什么還要讓人約束?難道舊思想約束的還不夠嗎?”還有一些現在受西方國家的一些心靈的書籍影響,會覺得,“自由聽著就比約束舒服,更何況那么去做”當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有說辭,但是我為什么一直還在強調約束?因為我覺得某種意義上,約束如果來自他人,那就是一種壓迫和強迫,注意“這里面有一個迫”字,而如果約束來自于自己,是不是可以換一個說法叫自律,叫嚴于律己,為什么?因為人是一個多重結合體,為什么我們經常說有的人很聰明,有的人很能吃,有的人很有力量,有的人很喜歡制作……所以人身上有惰性,也有靈性,而我們約束自己就是為了更加的擴大化自己的靈性,而非慣養惰性,所以我們要約束自己。而靜就是直接進入禪意生活的最近的路口,因為我們知道,要吃八分飽,要早睡早起,要如何如何……但是如果你不明,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你就很難發自內心的去守這個需要常年保持的一個好的習慣因為唯有如此你才可以進入靜的路口,而你不明白就沒法去“行”,那么說了這么多簡單總結:就是你靜是為了進入禪意生活,而禪意生活就是需要靜才可以,而進入靜就需要自律嚴格要求自己也就是約束,所以,這很難,但是去做也很簡單,關鍵在于你是否愿意放下一些東西,一些你自以為可以達到的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