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飄著雪,紛紛揚揚,美極了。
站在27層大樓的平臺上,吳依雪望著天空,就這樣望著天空,風吹動著她的長發,飄飛起來,宛如在風中飛動著精靈。
雪,從高處落下,靜悄悄地落在了吳依雪的頭上、肩上,她沒有用手去撣拂那些純凈的雪花,仍由它們積落在她的身上。
“今天我辭職了”,她對著天空說。
“至少未來的三五個月,我會有自己自由自在的時間和空間”,她依然對著天空說。
吳依雪,二十六歲,大學畢業后在國企工作了5年,與工作領導、同事相處和諧,工作有相應成效的她,一個月前選擇了辭職。
她蘊釀已久的辭職,從一個月前交辭職報告,到今天拿到了正式辭職證明。
雪,在天空中下著紛紛落落。
“依雪”,這是媽媽給她起的賦有詩情畫意的名字。
“生我那天,天空下雪了嗎?”依雪在孩童時代,曾經問媽媽為什么要給她起名“依雪”。
“梅需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遙知不是雪,唯有暗香來”......依雪媽媽脫口而出,那些有“雪”的詩句。
“雪,是我最喜歡的文學意境和意象”,依雪媽媽說。
“雪,從至高處而來,她是一種精神和境界的象征”,依雪媽媽接著說,也許孩童時代的依雪并不能聽懂媽媽所說的這句話的意思。
關于雪,依雪媽媽還告訴依雪,依雪出生在麥田收獲的深秋時節,那天沒有小雪。而依雪媽媽自己出自在那一天,臘梅花開,天空飄著雪的時節。
哦,原來是依雪媽媽喜歡雪,酷愛雪,給自己的孩子取名中于是有“雪”。
孩子,是不是總會是父母所摯愛、追求、夢想的希望延伸,孩子的身上,是不是總會承載著父母歲月人生的生命記憶和符號。
依雪的媽媽是學文學的,她的爸爸是學物理的。在依雪成長的家庭中,物理的爸爸一直以理科的方式,愿望依雪長大后與他一樣,學習理工科,“子承父業”。
于是,依雪從初中到高中至高考,都走在一條其父為她選擇的學習路上。
學文學的媽媽,在依雪成長的原生家庭中,沒有多少話語權。
依雪媽媽雖然不十分認同依雪爸爸所說“文學不能吃飯,技術才能吃飯”的話,但學文學的她,在依雪爸爸說這話時,她每每會想到《傷逝》結尾,子君和涓生的故事。
雖然故事是愛情的主題,但魯迅先生在《傷逝》結尾的話“愛情是要所附麗的,生存是第一要義”的題記,讓她面對現實生存時,更多一份理性思考。所以,依雪媽媽不反對依雪爸爸對依雪高考志愿選擇的“包辦”。
因為,她也怕,一旦選錯了,一旦沒有按照依雪爸爸為孩子所選的路子走,孩子真在現實職業中碰壁,她真的承擔不了這個責任。
孩子成長中的承任,該由誰來承擔,父母為孩子承擔成長責任需要全方位包辦嗎?父母如何做才是更好的為孩子成長提供了生存和成長環境,依雪媽媽想過,但在孩子成長中,人至中年的她,自己在要職業發展中拓展,要在孩子成長中為孩子樹立一個職業的形象,她更多的也只是在家庭中起著一個輔助孩子成長的角色。
孩子原生家庭中的成長,父親扮演、擔當著主要角色。
依雪這個名字,依雪爸爸因為那幾天出差,而要給孩子報戶口,于是依雪媽媽做主起了這個名字。
依雪爸爸出著回來,嘆氣好多聲,因為他更愿意給孩子起一個叫得響的名字。
“依雪這個名字,太文弱”,他說。
依雪媽媽和依雪爸爸成長的原生家庭之故,讓他們之間的認識、認知是有差異的。當然,他們能結為夫妻,在不少方面的認識和認知,應該是又有更多一致認同的。
同而有異,這或許本身也是生命相處的方式。
世界上絕對認同,無差異的人與事,是沒有的。這是生物的多樣性、差異必決定的。
話說依雪爸爸小時候,家境窮困。
“那時破了洞、露著腳指頭的襪子,補了又補,一穿就是大半年,卻每次考試基本第一”是依雪爸爸用來講述他讀書優秀,生活窮困的勵志口頭禪。
“選什么專業,首先要選有好飯碗的專業”,依雪爸爸在依雪高考填自愿時,幾乎三天三夜沒怎么睡覺。
依雪爸爸研究高考自愿,他要為孩子選擇一個他心中最理想的專業。
那幾天,依雪悄悄對媽媽說:“我想讀服裝學院,以后當設計師”。
依雪媽媽是以開玩笑的口吻將依雪想讀服裝學院的心愿,傳遞給了依雪爸爸。
“服裝學院,遍大街的地攤貨都賣不出去。衣服多一件少一件,都可以。一天三頓不吃飯可不行”、“讀服裝學院,門都沒有”,依雪爸爸最終作主為依雪的志愿選擇為“經濟管理”類。
因為依雪文科比理科成績好,子承物理專業夠不著,于是依雪爸爸為她選擇了“仕途經濟”中的“經濟管理類”。
依雪,依著其爸爸給選擇的大學之路,在大學中硬著頭皮啃著“高等數學”,她將她人生中那一段美好的青春歲月,在自己不喜歡的專業中,苦苦的學業掙扎著,沒有掛科,順利畢業。
畢業后,依雪進入一家國企,財務部門工作,在依雪爸爸看來,這就是進了保險箱,一生“旱澇保收”,“衣食無憂”,他也就是盡到為父的責任了。
而現實呢?依雪在生長過程中,她在想什么,她快樂嗎。她自己的職業夢想是什么,她想做一個什么相的自己,依雪的爸爸想過嗎?
也許想過,也許沒有想過。作為受過高等教育的他,也許他也理解一個人的職業理想和夢想,一個人在生命成長需要快樂成長;也許,在他看來,職業理想與快樂成長,首先必須讓位于”吃飯”、“保飯碗”的生存前提。
依雪爸爸在依雪成長中,幫依雪作主她的人生選擇,他對嗎?他錯嗎?這,或許從根本上來說,就不是對錯答案式,答題卡式的這么簡單的問題。甚至無所謂對錯。
人的生命成長,生命是否能做主自己,這不是對錯的問題。
人在自我生命中成長,生命在一生中,必定、注定會面臨著各種選擇。
選擇,生命的注定。
依雪,今天選擇了辭職,未來她將怎樣走自己的生存、發展之路?
在生存與發展職業路上,依雪將有什么樣的人生經歷和選擇,她的路走得順嗎?她會為今天的辭職選擇后悔嗎?
依雪,緩緩地從積滿白雪的大廈平臺上,往出口走出。
白雪的平臺上,留下一個大大的愛。
“愛”,愛自己,愛選擇、愛未來,依雪在白雪中走向她辭職后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