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即使休息生物鐘也很準,六點肯定就自然醒了,看了會頭條新聞又逼自己再睡會,因為起來也沒有事情做。就像別人調侃的“你也不需要早起,因為你早起也沒有什么價值”好像真的是這樣。
這半個多月生活作息非常規律,上午起來弄點黑咖啡,想喝熱的時候就加點牛奶,想喝冷的時候就加一堆冰塊。然后在網上閱讀任何能夠找到的輕斷食類的書籍,包括減肥、飲食健康類的。這個就好像中藥內服外敷一樣。你看專業人士都論證過了,早上不吃是不會有什么問題的,不斷地對自己意識形態進行加持。確實是出現效果了,實際上就是靠餓,沒有什么好方法。早上一般八點左右是個饑餓的點。這個是原來的生物鐘,基本在上班路上邊吃東西邊開車了。但是在家咖啡喝完,加上書籍對于意識的外敷,20分鐘左右后,饑餓狀態就有所緩解了。再到十一點左右又開始有點了,這個主要是午飯的生物鐘,那么就開始簡單地煮點粗糧,如玉米、紅薯、土豆,或者就烤點粗糧面包,雞蛋是不能少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希望早餐吃得多,吃很多碳水類如包子、饅頭、面包等,所以中午會餓得比較明顯,因此中午的時候也會經常以重碳水為主,那如果早上只是黑咖啡或者檸檬水,會發現中午也不是非常的餓,那晚上就以水煮牛肉、蝦仁、西蘭花等看到得原色的材料為主。沒有重油的烹飪,效果還是很明顯了,衣服和褲子明顯寬松很多了。就是看后面是不是能夠堅持了。
每次想吃蛋糕、奶茶的時候我基本上會把收藏的書籍再拿出來翻翻,看看問題出在哪里?用什么可以替代,比如是不是做點其他的東西可以騙騙自己的。減肥真的身體記憶和意志力的雙重考驗。大部分時候你的想吃告訴你自己,你就是饞了并不是餓。我們所饞的東西,基本上都不是好能量的選擇。但是也是長期生活狀態下習慣的產物,比如我比較喜歡甜食,但是每次實際上也吃不多,就是習慣性地喜歡去買。
現在就希望把這段時間的減肥成果鞏固下,讓身體慢慢記憶這個體重。身體需要多少能量我好像也能夠慢慢摸索出來,相互之間的博弈和拉扯肯定是有的,實在不行的時候,我也會妥協,比如說傍晚有買過米粉和漢堡,但是只是吃兩口。因為吃了后你會覺得自己并不是饑餓想吃。這個真的是很神奇的探索。也有下午茶買過蛋糕,但是就吃了一口,直到放置了一周后扔掉,比較浪費,所以現在碰到因為嘴饞想吃的東西都會先想想,讓自己有時間冷靜地思考下然后再去下單。
感覺瘦掉的5KG是這個是這段假期里面最值得有點驕傲的地方,至少覺得自己能夠控制住些什么了,控制體重也算吧。大學畢業后一直是60公斤左右,后面生孩子工作都也控制得比較好,就是疫情開始到現在這幾年,感覺過了四十了有點對自己放任,體重一度到過68KG,也許是自己真的新陳代謝慢了,反正原因肯定很多,肚子上的肉肯定是自己一口口吃出來的,這個無可厚非。
早上睡回籠覺的時候還是做了個淺淺的夢:老妹跑到學校和我說,爸媽要離婚了,老媽要去澳大利亞了,我先是急忙騎自行車趕回家,但是路上突然出現的高低臺階,讓我不能騎得快,只能下車推行,突然間感覺老媽出去也挺好的,自己也能跟著出國呢,會不會比現在發展更好呢,在這個邪惡的想法后,我匆忙醒了過來。我們80后那代都有出國留學的夢,因為身邊很多人的同學都出去了,初中和高中的好友就是去了馬來,就是那個選擇物理的女生,我初中時候的偶像和女神。還有是去了日本留學的,后面有次同學聚會,唯一參加的那次,聽說是去做了中國在日本的“商業**”這個不知道真假,如果是真的估計也是退出后才能說吧,不過好在是愛國的崗位,還是挺佩服的,還有是去澳洲開創了房地產事業。
自己畢業后一直上海工作,雖然后面很多全國性出差也沒有離家很遠,那種莫名的羨慕,好像一直都存在,羨慕她們能夠出去打拼,弄不好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那種崇洋媚外的情節,在朋友圈里面秀旅行,孩子教育,個人發展,我知道自己的羨慕那是一種病。
也許潛意識里面也想著出去,去哪里實際上不重要。就是從畢業同學聚會后開始的一種莫名自卑。我想我應該從童年開始好好對自己的記憶進行記錄和剖析,看看那種內心深處自卑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