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每天的模式都是朝九晚五,工作日上班開會、出差、流程、協調,時間比較規律,整體工作的性價比還是可以的,晚上就是慢跑十公里,近半年來開始訓練英文口語,為了出國的時候方便開口,其余時間基本上晚上刷刷頭條會比較多點,這些年生活很規律也沒有什么變化。周末就在家待著,基本上因為經常出差去外地,周末就會喜歡宅在家里面。前面的研究生學習內容也拖沓了。實際上自己真的也比較懶的。周末基本上就是追追電視劇,天氣好的時候才會去門口公園跑個步。
從來沒有思考過自己真正想做什么,小學的時候我記得學校要寫自己長大后想做什么,我記得我寫了個想當幼兒園園長。那是我真實認真考慮過的,估計還是因為當時沒有問老師要第二碗餛飩的后遺癥。之后我就再也沒有想過我真正喜歡做的事情了。
現在逼自己思考好像也沒有辦法想出來。如果換個問題,有一天你知道要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你會覺得還有哪些遺憾沒有完成呢?估計這個問題也很復雜,得列個表了。
10-20歲無憂無慮,20-30歲平平淡淡,30-40歲起起伏伏,那后面的人生是不是應該問問自己到底是喜歡什么?
喜歡宅家里寫點東西,能夠記錄一些美好,也能夠平復自己的心情。最美的場景或者說自己最期待的是清晨推開窗戶,能夠聽到山里面的鳥叫,然后有小溪歡樂奔流的聲音,和我打字的聲音相互呼應,而且我還能夠聞到一絲入秋的涼意,混合著青草的味道。我可以喝杯熱茶,披件喜歡的薄毯。在沒有思路的時候可以翻看手邊自己的回憶,或者再看看日本老奶奶晚年一個人生活的場景。那一定是一種身體和心靈浸透在自己喜歡場景下的幸福。
喜歡看裝修房子的視頻,從破敗和雜亂無章,到精致的變成適合居住,那是一種化腐朽為神奇的活動。之前我很喜歡美式的風格,可能相對于歐式,美式可以更加地顯得有內涵吧。不過我后面如果在山里面居住的話,我想我還是會喜歡日式,不要被很多物質負累,我打算把自己的東西都斷舍離了,之前有斷過一些但是沒有堅持。不過最近因為失業也沒有窮兇極惡地去亂買東西了。要想真正改變習慣肯定是需要外力影響的,在這點上很多人都應該有感觸。記得得到頭條說過關于終活的事情,到一定年齡后就要整理自己的東西了,如果說堅持斷舍離,實際上你會發現你所需要的東西真的不多。一個背包走天涯都是心理上很強大的個體。上班的時候我特別喜歡背大包,包里面放電腦,放化妝包放很多自己感覺需要的東西,實際上除了電腦外,我其他東西都沒有每天用過。也可以說我真正需要的也就一臺電腦和一把車鑰匙。等到年齡大了,八十歲以后我可能只需要一臺電腦就好了。
喜歡去山里徒步,雖然爬過幾座雪山,但是內心還是向往一定要去趟珠峰大本營,然后再去布達拉宮拍個藏服。如果身體條件允許的話我還想去岡仁波齊轉個山。這個是我對XZ的心愿。岡仁波齊有部紀錄片我看了兩遍,一次是帶爸媽在電影院看的,一次是電視上也能夠免費看了,每次都還是很受震撼,一家人拖兒帶女,開始運輸帳篷物資還有個拖拉機的可以牽引,他們把物資運到前面,再往回走從昨天結束的地點開始,不差一步,再一步步地磕長頭。后面拖拉機被撞壞了,他們只有用人力拖車,拖著全部的物資繼續往前行進,每一步都那么的艱難,但是每一步都那么的篤定。路上家里有新生兒的出生,路上也有老人生病后在帳篷內安詳地過世,這一路的朝拜象征著他們對于信仰的虔誠,也象征著人這一生,從生到死對于信仰的虔誠,每次我都會看著流淚。
我們身邊的所有人都忙忙碌碌,上下班的時候我每天都會聽得到頭條,也每天會問自己日復一日地重復,也都是信仰所趨勢嗎。我找不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所以重復著自己讓自己看起來感覺很愛學習很努力。
在對于信仰的理解上估計我們沒有在這種磕長頭的場景中,或者沒有他們那種從出生到死亡的生活經歷是無法能夠理解的。就像紀錄片中他們抵達了LS,有間旅店的老板娘因為腳有問題出錢讓他們在布達拉宮附近磕一萬個長頭,他們真實地為這個阿姨磕完一萬個長頭再向著岡仁波齊出發。所以想著能夠離他們近點去看看,去感受他們內心和他們對于神明和信仰的理解。記得多年前去過一次色達五明佛學院,也看到遍地誦經和磕長頭的僧侶們,但是覺得來自大城市的自己和他們好像不是一個世界的。
隨著年紀大了,我仿佛覺得世間忙忙碌碌日復一日的我們,也是用另一種形式在磕著長頭,只是大家的表達形式不同,他們內心對于神明的信仰,我們內心是對于物質金錢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