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8年,俄羅斯帝國正在中亞方向大舉擴張。要提到的當然有阿古柏。當年那個千年佛國隨著近代各方角逐而陷入回亂。這種“陜甘回亂”在陜西潼關已經成為一種愈演愈烈的趨勢。潼關,大荔、華州、華陰等漢民群眾100多萬人血流成河,后白彥虎率領“回民十八大營”包圍省城西安。從1862年10月,西安已經被圍困了15個月,慈禧太后調三萬精銳部隊馳援陜西,勝寶作為主帥不敢出戰被慈禧太后賜死。西安城中回民大亂。XJ各地也亂了,1864年(即清同治三年),受太平天國運動和同治陜甘回變影響,XJ各地豪強趁機而起,出現了割據紛爭、各自為王的混亂局面。
到了1865年,阿古柏軍隊背靠沙俄的支持下,悍然入侵XJ省,后建立“哲德沙爾汗國”,長期盤踞XJ大部。這時候清政府內外交困,在是否收復XJ的問題上討論激烈。有老臣例如李鴻章認為XJ乃不毛之地,收復意義不大,“不毛之地,不要就不要了。”是他的名言。而左宗棠卻力排眾議,主張收復XJ,使后人不會被萬世恥笑。在左宗棠的力主下,當時清政府總算做了一件對得起民心之事:“全力支持左宗棠”。最終左宗棠只用一年就收復了XJ。但其實他卻做了四年的準備工作。
四年大練兵,左宗棠實施了緩進急功,先北后南,善待百姓,禁殺俘虜這樣的完整的策略性政策,在如此多的準備下,再加上戰斗力不俗的清軍部隊屢戰屢勝,殲敵無數,阿古柏軍隊,最終被左宗棠、劉錦棠等人帶領的清軍以破竹之勢一一擊敗,倉皇敗退,北疆、吐魯番、達坂城、南疆陸續被收回。回首看去,收復XJ進展之快,這還得益于左宗棠在策略和態勢上能夠多管齊下的結果。在清廷內部,他著手排除阻力,爭取最高統治者的支持,解決后方的穩定及糧餉問題。在軍事方面,他通過打擊弱勢力量,敲山震虎的方式,對XJ地區的割據勢力進行威懾。在態度方面,左宗棠十分強硬,以武促談,拿出了不收復不罷休的決心,迫使沙俄在談判中讓步,在1881年返還伊犁地區,也算是為清廷爭取回了一些利益。可是有一說一,遺憾的是由于清廷的積貧積弱,中俄最后修改的條約,也仍舊是一個不平等條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已經是一個妥協了很多的條約。
作為一個進攻XJ的棋子,阿古柏的血統來自卡拉套平原。然而沙皇俄國才是背后的強大勢力。那么阿古柏背后是誰呢?
如果對《還珠格格》背后的乾隆娶香妃有印象,這是1757年的事,1759年,乾隆平定天山以南的大小和卓也就是準噶爾叛亂。這里世居著維吾爾等一些民族。而北方的哈薩克汗國來自阿勒泰塔城和伊犁。北哈薩克、南維吾爾。哈薩克汗國的大、中、小三個玉茲,曾先后表示歸順清朝,部分牧民遷回阿勒泰、塔城、伊犁地區放牧;要求歸附的不僅僅是哈薩克和布魯特,蔥嶺以西的各部落,還有XJ西部的巴達克山、帕米爾、布哈爾、山克、塔什干、愛烏罕(阿富汗)等紛紛表示歸附。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土爾扈特人在首領渥巴錫的帶領下打敗沙皇俄羅斯的阻攔從幾千里外的哈薩克草原回歸祖國。
但道光以來,大約是1800-1850年間,大清治理力量開始不足。沙皇俄國乘機節節東進。咸豐元年(1851年)到咸豐十年(1860年)前,沙俄迫使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中俄北京條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訂》《中俄伊犁塔爾巴哈臺通商章程》。清同治三年(1864年)的《塔城條約》將XJ西北部巴爾喀什湖以南大約44萬多平方千米的領土割讓給俄國。美麗的七河草原就這樣拱手讓人。
光緒八年(1882年)至光緒十年(1884年),沙俄根據《中俄伊犁條約》中關于修改南、北疆邊界的原則性約定,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伊犁界約》《喀什噶爾界約》《科塔界約》《塔爾哈巴臺西南界約》和《中俄續勘喀什噶爾界約》等5個勘界議定書,由此又割占了霍爾果斯河以西、齋桑湖以東7萬多平方千米的中國領土。
現今的故宮博物院藏有這些有關邊界談判的奏折和地圖。文獻176件,界圖606幅。
道光為何給人積貧積弱的形象?1840年那場鴉片戰爭,大多數人以為敢對洋鬼子說“不”的只有林則徐,他們不知道,1838年那場29名督撫大員參加的禁煙大討論中,只有8位大員基本同意嚴禁,其他則只是主張加大對煙販和吸食者的打擊力度,但道光帝力排眾議,堅決主張嚴禁,支持并起用林則徐。如果不是道光帝支持,禁煙之事在鴉片戰爭爆發之前兩年就泡湯了。(楊芳)這位在鎮壓白蓮教起義中厚積威名的戰將,第一紙作戰命令竟是遍收婦女溺器載入木筏,由一副將統領,一聞炮響便蜂擁而出,舉筏齊列水面,以溺器對準英船,驅趕震懾其操炮邪術。楊芳以馬桶為勝具,后來被笑傳為“糞桶尚言施妙計,穢聲傳遍粵城中”。
升了白旗的奕山又不想丟人,便虛報戰果欺騙道光帝,說英軍進攻靖海門、激戰正酣時,煙霧中忽見觀音神像,英軍遂不敢再擊;又觀音山下3萬斤火藥被漢奸點燃,正欲爆炸,有白衣女神展袖拂火,頓時熄滅。道光帝聞訊,親書“慈佑清海”四字匾額送觀音廟,以謝神恩。節儉刻苦和想有所作為的道光帝,以其勇傲與孤陋,確實對英國人大喝了一聲“不”。但乞勝于馬桶或乞靈于觀音的“不”,該算一種什么樣的“不”呢?第一個大聲說“不”的道光帝,只能屈辱地說“是”。《南京條約》的內容,凡英人的要求全部答應,無絲毫回旋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