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小布什上臺后。中美關系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在對華政策方面,小布什放棄了克林頓時期關于建立中美“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表述,反而在競選過程中將中美關系定位為“戰略競爭對手”。公開表示克林頓政府對華政策太軟弱,應當增加強硬的成分。中美關系降至冰點。國內群情激奮,與美國有關的東西成為眾矢之的。赴美留學的熱潮也因此退,在一次,十分重要的演講比賽當中,我代表我的母校就《中國加入WTO的利與弊》侃侃而談,語驚四座,贏得了滿堂喝彩,校領導為此眼前一亮。恰好,為了擴大國內,國際影響力,校方準備人員前海外學習教育經驗。
早在三年前,1998年,經濟學家湯敏便指出隨著中國全球化進程的加快,高校擴招是不可避免的。人口紅利不單單指的是數量更需要質量。因為人口素質不夠高而造成經濟停滯不前的例子不勝枚舉,遠的有拉美陷阱,近的便是前不久的東南亞金融危機,泰銖被華爾街金融巨鱷狙擊,亞洲四小虎十幾年的經營付之一炬。可見,國際競爭不單單是雙方國力的較量,更與每個國民息息相關。
當然,高校擴招也并不總是那么高大上,說白了也只是擴大教育規模。但是我當時的校領導卻敏銳的意識到這個機會,當時大量新學校如雨后春筍般現,這也意味著,教育界的重新洗牌,蛋糕的重新分配。所以學校當局,將所有資源押寶擴大影響力,同時圈地擴建新校區,教學質量,住宿環境。愣是分幣不投。大量招進肯尼亞,埃塞俄比亞等非洲國家的留學生,同時派出留學生。
當時我還是國內某三本院校的學生
,因演講比賽的出色表現,被選為交生。當時與學校對接的國家有歐洲的法國,英國,德國和意大利。亞洲的有日本新加坡。北美的加拿大,美國。六十多位交換生因為美國這兩年亮眼的表現,紛紛選擇了歐洲。歐洲名額很快一掃而光,“好吧,上帝啊,給我個日本吧”。沒想到日本大學的交換生也沒有我選擇的機會。除我之外,多人也表示了不滿,沒人愿意去米國,這種禽獸之國。無奈之下,校方決定以學分和績點,專業作為標準,成績好的先選,成績差后撿。與會六十五人當中,我名列第五十九名。奪得了倒數第六選的桂冠。
權衡之下,我還是硬著頭皮選擇了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學新聞學專業。
LouisianaStateUniversity被稱為美國南部最美的大學,在國際上實際名聲不顯。組織交換生的校方以合理利用每一筆開支的原則,與國外合作的高校都是一些鮮有人知的學校,追求量大管飽。畢竟學校的錢也不是大風刮來的。更何況是三本院校。但是,從如今來看,不得不佩服,當時的領導班子。高校擴招后,不過兩年學校便升為了一本,五年后又入選雙一流,之后幾年,竟然與國內諸多名校平分秋色。這真是令人大為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