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剛亮,我和陳師傅就蹲在這堆皮影戲用的皮革前。這皮影戲的第一步,就是挑皮子,這事兒可不簡單,每塊皮子都得精挑細選。
陳師傅是個老手,他拿起一塊秦晉地區的皮子,對我說:“你看,這塊皮子多光滑,就像那秦晉的黃土一樣細膩。秦晉人做皮影,講究的就是這皮子要能經得起雕刻,得有那個勁兒。”
他又翻出一塊灤州的皮子,顏色鮮亮得很。“灤州的皮影,顏色得鮮艷,就像灤州人的性格,直爽,熱情。”陳師傅這么一說,我仿佛能看到那些灤州皮影在舞臺上活靈活現的樣子。
我伸手摸了摸一塊山東的皮子,厚實,有彈性。“山東的皮影,就得要這種皮子,結實,耐用,動作起來才有那股子豪邁勁兒。”陳師傅邊說邊比劃,好像已經看到了皮影在舞臺上翻飛。
陳師傅最后挑出一塊皖北的皮子,彈性十足。“咱們皖北的皮影,唱腔激烈,動作狂放,這皮子得能經得起折騰,才能表現出來那股子激情。”他的眼神里滿是對家鄉戲的自豪。
“雨琪,咱們今天來聊聊皮影戲的起源。”陳師傅的聲音沙啞卻充滿力量。
我點了點頭,手中的筆和本子已經準備好記錄下這些珍貴的知識。
“首先得說秦晉地區的皮影戲,它的歷史最為悠久,是皮影藝術的發源地之一。”陳師傅的眼神望向遠方,似乎穿越了時空。
陜西的皮影戲,以其雕刻精美和表演技術巧妙而聞名。它的影人是用牛皮雕刻,分為頭、雙臂、雙手、上身、下身、雙腿共11個部分,頭身比例獨特,表情豐富。
“再比如山東的皮影戲,形成于明代,影偶以驢皮雕刻,全身9節,造型粗獷、古樸明快。”陳師傅邊說邊比劃,仿佛能看到那些生動的影偶在眼前跳動。
“而我們皖北的皮影戲,”陳師傅語氣中帶著自豪,“馬派皮影戲,由馬信昌承創,至今已有130年歷史。它的唱腔激越、豪放,展現了我們皖北人的直率和熱情。”
我被陳師傅的描述深深吸引,仿佛能聽到那些激昂的唱腔在耳邊回蕩。
“杭州的皮影戲,”陳師傅繼續說道,“以羊皮彩繪為主,全身分6節,造型似窗花、剪紙,富有裝飾味。它的聲腔以亂彈、高腔、徽調為主,戲班由5至6人組成。”
我想象著那些精致的皮影在幕布上舞動,伴隨著悠揚的聲腔,展現出江南水鄉的韻味。
“川鄂滇地區的皮影戲,”陳師傅的聲音更加低沉,“大型牛皮影,結構復雜,是南方影戲的代表。它們的影人造型多樣,服飾圖案精美,戲劇程序復雜。”
我點了點頭,心中對這些不同地區的皮影戲充滿了敬意和好奇。
“最后是湘贛地區的皮影戲,”陳師傅說,“以紙雕刻為主,造型渾圓,面部多為七分臉,比北方影人大一倍多,衣服精巧,有的還嵌以彩色透明紙,映在影窗上,形象鮮艷。”
我驚嘆于湘贛皮影戲的獨特魅力,那些色彩斑斕的影偶仿佛在眼前綻放。
陳師傅停下了手中的動作,深深地看了我一眼,“雨琪,這些皮影戲不僅僅是表演,它們是各地文化的傳承,是歷史的見證。你要學的,不僅是手藝,更是這背后的文化和精神。”
我認真地點了點頭,心中充滿了對這門古老藝術的向往和尊重。這些皮影戲,不僅僅是表演,它們是活著的歷史,是傳承的瑰寶。
---
陽光透過工坊的窗戶,灑在了我們忙碌的身影上。我正準備著今天的皮影戲學習。小蘋果師姐,陳師傅的孫女,雖然只有10歲,卻已經是個老練的皮影戲學習者了。她手里拿著一疊便條,蹦跳著來到我面前。
“雨琪,爺爺讓我來幫你選皮。”小蘋果師姐的眼神里閃爍著認真和自信。
我接過便條,上面列著幾個不同地區的皮影戲特點和對應的皮革材質要求。這是陳師傅給我的考驗,也是一次學習的機會。
我正準備開始挑選,小蘋果師姐卻突然笑著說:“別看我只有10歲,我可是你的師姐哦,因為我比你知道的多。”
我被她的自信和幽默逗笑了,點了點頭:“是的,師姐,讓我們開始吧。”
我們一起走向存放皮革的架子。小蘋果師姐一邊挑選,一邊向我展示如何辨別皮革的質地和厚度。
“這塊牛皮的紋理很細,適合秦晉地區的皮影。”她認真地挑選著,小手在皮革上輕輕滑過。
我跟著她一起挑選,一邊學習,一邊感嘆她對這門藝術的熟悉和熱愛。
“小蘋果師姐,你怎么這么厲害?”我好奇地問。
她得意地笑了笑:“因為我從小就跟著爺爺學習,這些皮革對我來說就像朋友一樣。”
我們一邊挑選,一邊討論,小蘋果師姐不時地給我一些選皮的小技巧,讓我受益匪淺。
經過一番努力,我們終于挑選出了適合各個地區皮影戲的皮革。陳師傅在一旁默默觀察,看到我們的成果后,露出了滿意的微笑。
“很好,雨琪,你不僅掌握了選皮的技巧,還能和小蘋果一起合作。”陳師傅贊許地說。
我笑了笑,心中感到一陣溫暖。這不僅是一次成功的考驗,更是一次團隊合作的勝利,也是和小蘋果師姐之間一次愉快的學習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