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坐在工作臺前,心中雖然還回響著剛才那句彈幕,但我已經(jīng)學(xué)會了不讓這些干擾影響我的直播。我整理了一下情緒,準(zhǔn)備繼續(xù)我的制皮工藝展示。
“大家下午好,剛才的小插曲讓我們的直播更添幾分真實,不是嗎?“我嘗試用幽默緩和氣氛,“但讓我們回到正題,繼續(xù)我們的制皮工藝之旅。“
我拿起了一塊剛剛刮制好的牛皮,對著鏡頭展示它現(xiàn)在的質(zhì)地。“正如大家所見,這塊牛皮經(jīng)過我們的處理,已經(jīng)變得非常薄且透明,這是進行下一步工序——陰干——的完美狀態(tài)。“
我詳細地解釋了陰干的重要性:“陰干是制皮過程中的一個關(guān)鍵步驟。它能讓皮革在不受外界干擾的情況下,慢慢地、均勻地失去水分,這樣不僅能保持皮革的天然質(zhì)感,還能避免因快速干燥而導(dǎo)致的裂紋或變形。“
我將皮革輕輕放在通風(fēng)良好的地方,避免陽光直射。“我們會將皮革放置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讓它自然陰干。這個過程可能需要幾天時間,但耐心等待是值得的,因為它能確保皮革的質(zhì)量和皮影戲人物的最終表現(xiàn)。“
直播間的觀眾們通過彈幕表達了他們對這一工藝的好奇和贊賞。“雨琪,你真的很厲害!““原來制皮還有這么多講究。“
隨著直播的進行,那條令人不安的彈幕并沒有就此消失,反而像是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更多的負(fù)面評論開始涌現(xiàn)在直播間的屏幕上。
“就是她,我看過那個視頻,太讓人失望了。“
“怎么這種人還能直播教手藝?“
“大家別被她騙了,她以前做的事情你們知道嗎?“
彈幕一條接著一條,速度之快讓我措手不及。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直播間的氣氛也變得緊張起來。我嘗試保持鎮(zhèn)定,繼續(xù)我的制皮演示,但注意力顯然受到了影響。
“大家,請冷靜一下。“我盡力用平和的語氣回應(yīng),“我今天在這里,是想和大家分享制皮的工藝,以及我們皖北皮影戲的魅力。如果你們愿意,我們可以更多地交流這方面的知識。“
但這樣的回應(yīng)似乎并沒有平息觀眾的質(zhì)疑,反而激起了更多的議論。我深吸了一口氣,試圖穩(wěn)住情緒,不讓這些負(fù)面的聲音影響到我。
“雨琪,別理他們,我們支持你。“一些忠實觀眾的彈幕在屏幕中顯得格外突出。
我感激地看了一眼那些支持我的彈幕,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謝謝你們,真的很感謝。“我回答,然后繼續(xù)我的演示,“讓我們回到制皮工藝,陰干后的皮革將會變得更加穩(wěn)定,適合進一步的雕刻和上色...“
但輿論的風(fēng)暴并沒有因為我的堅持而停歇,直播間的彈幕變得越來越混亂。我意識到,我需要做出一個決定,要么繼續(xù)直播,要么暫時下播,處理這場突如其來的危機。
我選擇了后者。在直播的最后,我對觀眾們說:“感謝大家今天的觀看,看來我們今天有一些意料之外的討論。我需要一些時間來處理這些事情,下次直播我們再繼續(xù)我們的制皮工藝。“
關(guān)閉直播后,我沒有立刻離開工坊,而是靜靜地坐在那里,思考著如何面對這場危機。窗外的天色漸漸暗了下來,就像我此刻的心情。
我打開了手機,社交媒體上的消息像潮水一樣涌來。有質(zhì)疑的,有指責(zé)的,甚至還有一些不堪入目的言語。我深吸了一口氣,開始一一閱讀這些評論,試圖從中找到解決問題的線索。
直播的風(fēng)波讓我心神不寧,我坐在工坊里,面對著手機里不斷涌入的負(fù)面評論,感到無所適從。這時,陳師傅推門進來,眉頭緊鎖,但語氣依舊平和。
“雨琪,直播的事我都知道了。網(wǎng)上這些人說話不腰疼,別太往心里去。“陳師傅拉過一把椅子坐在我身邊。
我抬頭看著他,聲音里帶著一絲顫抖:“師傅,我真的不知道該怎么辦了。“
陳師傅拍了拍我的背,用他那帶著鄉(xiāng)音的普通話安慰我:丫頭,人生嘛,“總有起起落落。你媽媽在天之靈一定希望你堅強,你想知道你媽媽小時候的事嗎?“
我哭著點點頭,想。
陳師傅坐在老舊的木椅上,目光穿透了工坊里彌漫的皮革氣息,仿佛回到了那個動蕩的年代,聲音里帶著一絲沙啞:“你媽媽,那時候我們都叫她小妮子,人小鬼大,聰明得很。”
他笑了笑,繼續(xù)說:“她那時候特別講義氣,村里不管誰家有事,她總是第一個去幫忙。而且啊,她說話一套一套的,頭頭是道,比那些讀書人還能說。”
我聽著陳師傅的話,心里暖暖的,仿佛看到了母親年輕時那股子機靈勁兒。
“小妮子她愛學(xué)習(xí),那時候村里來個知青,教了她不少東西。”陳師傅說著,眼神里滿是對母親的贊賞,“她學(xué)得快,沒多久就能自己看書寫字了,還能給村里人講故事,講得有模有樣的。”
陳師傅的話語中透露出對母親的敬佩和對那個年代的回憶。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小妮子的決定猶如一盞明燈,照亮了張老師和她的孩子們的未來。
---
陳師傅的聲音在工坊里回蕩,他繼續(xù)講述著母親的故事,那個與知青張老師命運交織的故事。
“那時候,政策放寬了,許多知青開始返鄉(xiāng)。張老師,她本可以一個人回去,但她放心不下兩個孩子。“陳師傅嘆了口氣,“是小妮子,你媽媽,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震驚的決定。“
我靜靜地聽著,心中充滿了對母親的敬意。
“她一個未婚的年輕女性,竟然決定收養(yǎng)張老師的兩個孩子。“陳師傅的眼中閃爍著對母親的贊賞,“那時候,這可是個大事,但她沒有猶豫,她說,這兩個孩子不能沒有家。“
我想象著母親當(dāng)年的模樣,她一定是懷著一顆無比堅定和善良的心,做出了這個決定。
“村里的人都說她瘋了,但她就是那么倔,認(rèn)定了的事,十頭牛也拉不回來。“陳師傅笑了笑,“她說,這兩個孩子就是她的命,她得對他們負(fù)責(zé)。“
陳師傅嘆了口氣:“她呀,當(dāng)年真的吃了不少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