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場意外在沈懸星的生命里刻下了一道無法愈合的傷痕。
每當聞到杏仁的甜膩氣息,她的喉嚨就會條件反射般緊縮,仿佛又回到了那個被黑色塑料袋籠罩的午后。
醫生稱之為創傷后應激障礙,但對她而言,這更像是一個永遠醒不來的噩夢。
最讓她痛苦的是目睹母親逐漸破碎的過程。
那個曾經優雅從容的鋼琴教師,現在會在深夜突然驚醒,用陌生人的眼神打量自己的女兒。
有時沈懸星放學回家,會發現母親穿著睡衣坐在鋼琴前,手指懸在琴鍵上方微微顫抖,像是忘記了所有熟悉的旋律。
“媽媽,要喝點蜂蜜水嗎?“十二歲的沈懸星已經學會用溫熱的玻璃杯試探性地靠近。
她會故意把腳步放得很重,像對待容易受驚的小動物那樣給母親緩沖的時間。
當母親茫然地轉過頭,她就知道此刻面對的不是“媽媽“,而是某個被困在軀體里的陌生人格。
廚房的抽屜里藏著一本被翻爛的心理學著作,書頁間夾著五顏六色的便利貼。
沈懸星在“解離性身份障礙“那章做了密密麻麻的筆記,鉛筆寫下的“觸發機制“旁邊畫著三個驚嘆號。
她偷偷觀察母親的情況記錄本上,杏仁、陰雨天和鋼琴聲后面都打著危險的叉號。
學校里沒人知道這個優等生書包里裝著抗焦慮藥物。
當同學們討論周末去哪玩時,沈懸星正在備忘錄上記著
“15:30帶媽媽復診“。
她習慣性用左手無名指按壓右手腕內側,這是她新發現的緩解心悸的方法——就像母親發病時會無意識地摩挲婚戒一樣。
某個梅雨季節的傍晚,沈懸星在儲物柜前突然僵住了。
前排女生正在分享杏仁餅干,甜膩的味道像毒蛇般竄入鼻腔。
視野邊緣開始泛起白光,她看見八歲的自己正在拼命拍打車窗。
冷汗浸透校服襯衫時,有人遞來一條薄荷味的手帕。
“你看起來需要這個。“轉學生周默的聲音像是從很遠的地方傳來。
后來他告訴沈懸星,當時她的眼神就像目睹過世界末日。
這個比喻讓她在心理咨詢室里第一次哭了出來,心理醫生輕輕拍著她的后背說:“承認恐懼也是勇敢的一種?!?/p>
母親情況最糟的那個冬天,沈懸星開始寫日記。
泛黃的紙頁上全是第三人稱的故事:
“有個女孩今天又聞到了杏仁味,但她成功數完了六十秒“
“女人的手指今天彈完了整首月光曲“。
這種抽離的敘述方式意外地有效,就像為自己準備了隨時可以躲進去的避難所。
十五歲生日那天,沈懸星在蛋糕店前猶豫了十分鐘。
推門時風鈴驚起一串清脆聲響,柜臺后的老板娘笑著問:“要試試新到的杏仁酥嗎?“
她的手指下意識攥緊了書包帶,但這次喉嚨沒有發緊。
玻璃櫥窗倒映出她平靜的臉,原來最深的陰影里也會透進微光。
沈懸星站在圖書館的心理學書架前,指尖輕輕劃過那些厚重的書籍。
《創傷與復原》《心靈的自我修復》《走出抑郁的陰影》……這些書名像是一盞盞微弱的燈,在黑暗中指引著她。
她抽出一本《家庭創傷的代際傳遞》,封面已經有些泛黃,書頁邊緣微微卷起,顯然被許多人翻閱過。
她找了個靠窗的位置坐下,陽光透過玻璃灑在書頁上。
第一章講述的是童年創傷如何影響成年后的心理狀態。
沈懸星讀著讀著,眼前浮現出母親蜷縮在沙發上的身影,那雙空洞的眼睛里盛滿了無人知曉的痛苦。
書中的案例與他家的情形驚人地相似——冷漠旁觀的父親、抑郁的母親、沉默的孩子。
午休時間很快過去,沈懸星不得不合上書。
接下來的幾天,她每天都會抽空來圖書館。
她開始做筆記,把重要的段落抄寫在一個黑色封面的筆記本上。
有時候她會停下來,盯著某段文字發呆,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一周后的深夜,沈懸星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
她起身打開臺燈,重新翻開那本《家庭創傷的代際傳遞》。
在關于“創傷記憶的重新建構“那一章,作者提到通過敘事療法可以幫助患者重新理解過去的經歷。
沈懸星突然有了個想法。
第二天是周六,她早早起床,煮了母親最愛喝的紅棗粥。
當她把粥端到母親床前時,發現她已經醒了,正望著窗外發呆。
“媽,我有個想法,“
沈懸星小心翼翼地說,
“我們能不能試著聊聊過去的事?“
母親轉過頭,眼神中閃過一絲驚慌,但很快又恢復了平靜。
她接過粥碗,手指微微發抖。
“聊什么?“
她的聲音很輕,像是從很遠的地方傳來。
沈懸星知道這是母親為數不多清醒的時候。
“就聊聊您小時候的事。“
沈懸星坐在床邊的椅子上,
“書上說,把痛苦說出來會好受些?!?/p>
母親沉默了很久。
陽光慢慢爬過窗臺,照在她灰白的頭發上。
終于,她開口了:“我七歲那年,你外公第一次打我......“
沈懸星屏住呼吸,聽著母親斷斷續續的敘述。
那些被酒精浸泡的夜晚,那些無處可逃的恐懼,那些被壓抑多年的淚水,第一次從母親口中流淌出來。
說到一半時,母親突然停下來,眼淚無聲地滑落。
沈懸星握住她冰涼的手,發現自己的手也在顫抖。
那天之后,母親的精神似乎好了一些。
她開始愿意起床走動,甚至可以與她正常交流,偶爾甚至會去陽臺上曬曬太陽。
沈懸星繼續研讀心理學書籍,她學會了傾聽的技巧,學會了如何在不施加壓力的情況下引導母親表達。
她們開始每周固定一個下午,坐在客廳里聊天,有時是關于過去的痛苦,有時只是聊聊今天的天氣,清醒的時間都在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