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把善與惡相連接,實際上慈與善才是一對形影不離的兄弟。
慈善慈善,顧名思義。慈就是慈祥的面帶,微笑的去關愛他人,而善就是善良,用毫無任何索求的心理去幫助他人。所以,慈與善是相輔相成的,沒有詞就沒有善,同樣沒有善,也就沒有詞,他們并不像善惡那樣,是你敵我友的對立面。總之,我們要善待“慈善。”
“條條大路通羅馬,碌碌終到慈善家。”各式各樣的慈善是需要嚴謹認真的選擇,要選擇那些自己有能力去做且對自己他人或社會有益的慈善,這樣才能使自身生命的意義不斷升華。要明白,做慈善就是要把自己的一些東西奉獻給他人,而也有做假慈善的人,把他人的財物據為己有,這是極不道德的,乃此舉有百害而無一利,千萬不能讓自身的價值,因為假慈善而縮減!
慈善大致分為四種,一種慈善是犧牲自己,奉獻他人——這可說是稍有一點天真,但卻又是絕對無私奉獻的慈善,因為慈善最好是在有余力的情況下進行的,何必把自己當做不在附上的蠟燭呢?一種慈善是幫助自己,也幫助他人——最常見的慈善,這可算是生活中的點滴的慈善事業吧;還有一種慈善是成就自己夸功績,幫助他人又貶低——我的簡直就是恬不知恥,現在的諸多慈善人士中有多少人喜歡捐錢后又與受幫助者合影拍照便也罷了,還必須舉著紅包拍照,那笑容真是無法形容,那又會多傷那些被救濟的同胞們的心吶!而最后一種慈善才是大部分人都推崇的慈善大慈善,貢獻社會,成就自己——這才是真正值得我們去推崇,去贊揚,去宣傳,去實現,并惠及千千萬萬群眾的大慈善!當然一定不要讓鮮花與榮耀的潮水沖垮你心中的那道堤坎,至于像“大善人”“活菩薩”等這類詞匯只可出自別人口,不能用來自己夸。
培根曾說,善性是人性與神性最接近的地方,那么慈善自然也就是人性中善性最確鑿的流露。慈善還需以適應受者的心理方式而實行,亞圣孟子有云:“嗟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陳光標的高調慈善自然是不提倡的,那因為更會讓人覺得那是在居高臨下的施舍,不談流于形式之嫌,更像是在往自己臉上貼金。生前曾被媒體批評“一毛不拔”的史蒂夫.喬布斯,去世后被發現賬上曾有一筆對斯坦福大學的高達25億美元的巨額捐款,而且是匿名的。我想,流浪漢對玉米燒餅之需要,應當更善于,也更樂于對五毛一元之需要。
那如果說陳光標自比耶穌,那么每一個人心中懷有慈善的人,便都是天使。
王院長所談的善意的壓力,也許真的能讓中國人的慈善力量壯大起來吧,發揮它更多的作用,但是很多的時候遠水救不了近火,只有把慈善的種子播撒在每一個人的心中,我們才有可能在中國的慈善事業上掀起一股不退的熱潮,才有可能看到中國土壤上一片燦爛的錦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