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小溪村的圍墻建造完畢時,天氣已經(jīng)變暖了,地里的麥子也已經(jīng)慢慢變黃,小溪村的村長特意趕了一頭大肥豬到村長家,作為建造圍墻的感謝方式。
村長第二天很大方地把這頭豬宰殺了,平均分給每一戶村民,王檸要了豬頭、豬腳、豬下水和豬板油。
大家都不太會處理這個東西,王檸就全部收了,村長還一臉不好意思的笑著說:“王檸,這些都是骨頭,毛又多又臭,不好吃呀。”
王檸:“沒事,村長,我回去收拾一下就好,我家之前也殺了一頭豬,豬肉還有很多,豬肉我就不要了,你分給其他村民好了。”
……
村長最后抓了一只自家的老母雞給王檸,算是對她的補(bǔ)償。
王檸和王權(quán)建圍墻的一個多月時間,家里就只有王氏一個勞動力,還有三個六七歲的小孩,還要照顧后院的牲畜和菜園。
老五家的幾個孩子幫著王檸家除了很多小麥地里的草,所以今天王檸打算請他們到家里來吃飯。
和老五說好晚上一起吃飯,王檸就回家準(zhǔn)備。
南瓜豬肉餅、玉米蝦肉包子、老母雞燉干筍、豬頭肉燉白菜、涼拌豬頭肉、雞蛋炒韭菜、炒豬肝和豬雜湯煮紅薯粉。
大家都勞累了一個多月,每天吃的不是饅頭就是包子,都沒有好好吃過一頓飯。
今晚大家吃的都很開心,豬頭被吃干凈,豬雜湯也是,吃完沒剩什么菜。
第二天,又開始準(zhǔn)備干農(nóng)活了,地里的黃豆葉子都枯萎掉落,這兩天就要收回來,不然豆莢裂開后黃豆會掉落到地上,沒法撿。
老五派來兩個小伙子過來幫忙,加上王檸家三大三小,兩天就全部收回到曬場上。
黃豆脫粒簡單很多,小雨小風(fēng)他們都可以做,所以就交給王氏和三個小孩做,王檸和王權(quán)架著犁頭去水田里翻耕,還有剛收完的黃豆地也需要翻出來施肥。
去年從山里帶回來的水稻種子被王檸用水泡著,經(jīng)過一夜的浸泡,種子有點(diǎn)發(fā)漲,第二天撒在水田其中一小塊地里育秧苗,苗床面積不大,水稻撒的比較密實(shí),到時候長大了再移栽到田里就好。
王檸特意砍了竹子回來對苗床做了防護(hù),竹條拱形插入苗床兩側(cè),再用茅草編織成的草席遮蓋起來。這樣一來可以防止鳥喙食,二來減少苗床的空氣接觸面,讓苗床保持一個較穩(wěn)定的溫度,有利于水稻發(fā)芽生長,等水稻苗長到五厘米左右就可以拆除。
王檸在忙著秧苗,王權(quán)去翻耕黃豆地還有施肥等方面的內(nèi)容。
曬場上的黃豆已經(jīng)全部脫粒干凈,收獲了近兩千斤黃豆。
王氏特意做了一大鍋豆腐,還制成了一些豆皮,曬干后可以存放很久。
不得不說,王氏確實(shí)有做飯的天賦,去年跟著王檸做了一次豆腐后,現(xiàn)在一個人也能做豆腐了。
王檸拿一半的豆腐和一背簍黃豆送去給老五,至于他們是要做豆腐吃還是種,就看他自己的選擇。
菜園里之前就栽種下的紅薯藤已經(jīng)長的很茂盛了,不久就可以移栽。
今年春季,王檸還是打算三畝紅薯,一來紅薯產(chǎn)量最高,二來紅薯既可以作為蔬菜食用又能做主食吃,還可以做紅薯粉,吃法很多,總不能一年四季都吃面食吧,得換著點(diǎn)吃。
南瓜也要種,不過不用單獨(dú)種,可以和玉米套種,菜園圍欄邊也都種上,多一棵南瓜苗,就能獲得更多的南瓜。
南瓜也是,可以作為主食,也可以作為蔬菜,還可以吃南瓜尖,南瓜籽也是很好的零嘴,關(guān)鍵南瓜很耐貯存,種下也不用花太多時間去打理。
黃豆種一畝,留著自家做豆腐吃,大豆油這次榨完以后王檸也不打算榨了,王管事知道豆油的來源,他們肯定會自己去做,價格不會像之前那么高。再說,世道太亂,還是多種點(diǎn)糧食比較好。
剩下的十畝地,六畝種玉米,套著南瓜,四畝種小麥。
新開出來的七畝田,全都種水稻。
王檸特意拿了一個大南瓜和十幾個玉米棒子送給老五,并告訴他怎么種植。
王檸穿越到這里,老五對她一直都很照顧,現(xiàn)在也會經(jīng)常過來幫忙干活,這樣的人值得深交,互相幫助。
再說,他和陳堯私下里也是拜把子的兄弟,比起青山村的其他村民,王檸肯定也會偏袒他多一些。
老五謝過王檸,他正打算過來找王檸要點(diǎn)種子呢,沒想到王檸就送過來了。
之前他來王檸家吃了不少次飯,南瓜蒸出來的包子或餅,味道都很不錯,還可以做菜吃。玉米看王檸家屋檐下的大棒子,就知道產(chǎn)量比小麥高很多,吃起來也很香,是一個很不錯的主糧。
王檸家玉米其實(shí)更多的是喂雞喂豬吃,玉米淀粉含量較豐富,豬吃了長膘,人吃了也很好,王檸家都是吃的精玉米面,粗糙的那些都曬出來喂雞喂豬吃了。
說起豬,王檸家的四頭豬長得很大的,至少有一百六七十斤,現(xiàn)在每天的食量還挺大的。
王檸打算忙完春種,就殺一頭豬吃。
農(nóng)活那么辛苦,吃的也要跟上才行。家里幾乎每天都有肉菜,就算不是全葷也會炒菜的時候放著些肉進(jìn)去,這是王檸特意交代王氏的,吃肉才能有力氣干活。
三畝紅薯一畝黃豆在小麥?zhǔn)崭钋叭糠N下去了,田里的秧苗還有點(diǎn)小,只能先去收割麥子,等收割完后水稻也可以移栽。
十畝麥田,王檸一家人花了十多天才割完挑回曬場。
青山村小麥成熟都差不多,老五他們有四十八畝麥地,自己還忙不過來,也沒法來幫王檸。
王檸家收割完小麥,老五他們還在地里忙活著呢。
麥子最幸苦的就是打麥了,給小麥脫粒的過程真的很痛苦,又累又癢又嗆嗓子。
十畝小麥曬場沒法鋪開,只能一半堆在邊上,分兩批脫粒。
王檸一家大小,頂著灰蒙蒙的頭發(fā),連天白夜都在曬場上忙活,直到小麥全部脫落篩選完畢。
留下三小孩在家晾曬麥子做飯照顧牲畜,王檸帶著王氏和王權(quán),又奔向水田忙活。
王權(quán)負(fù)責(zé)平整水田,王檸和王氏拔秧苗、插秧。
不像現(xiàn)代社會的水田那樣,要么機(jī)械化插秧要么拉線插秧,王檸回憶著小時候家里插秧的情景,估算出秧苗的間距和行距,這個常規(guī)水稻分蘗性應(yīng)該不如現(xiàn)在的雜交水稻,所以王檸減少了點(diǎn)行距、間距,挨個插了兩行,教會了王氏后,兩人就各自在一邊開始插秧。
花了五天終于把七畝水田插完了,秧苗還剩著一點(diǎn),留著以后補(bǔ)補(bǔ)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