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樂園
一
那天淅淅瀝瀝的天氣,給所有在場的人帶來煩躁不安的情緒。在我們村,有一部分人家的門前是沒有水泥和沙子鋪過的,遇上這樣的天氣,無論男女老少,愛干凈的不愛干凈的人走過門前,必有“滋滋“的響聲,走進屋里,屋里就會多出一層厚厚的泥土,讓屋里骯臟不堪,甚至往來的人會將腳底放門檻上蹭一下把粘上的泥土留在門檻上,這樣腳底不至于那么厚,但門檻內外就會像小山丘一樣堆了一層。但是雨并不怎么大,像絲線一樣,也沒有電閃雷鳴的景象,只是天空灰暗,不那么明亮,死氣沉沉的,這個蒼穹之下的人也無精打采。兩間土墻房屋外面的人在咒罵著這六月的天?!白蛱觳畔逻^大雨,早上已經晴了,沒想到下午又來這么一場,這樣怎么辦事情?“用罵罵咧咧來發泄不滿。有很多村民撐傘走過時,迎面而來的人會說“這么小的雨也用得著打傘?“隨之幾人笑過后,打個哈哈走開了。
男丁都是干活的這樣的觀念在農村從未曾消失,甚至婦孺都必須干活,不干活不能活也是這么個理兒。所以匆匆忙忙的很多人背或抱磚頭砌火堆,為即將來臨的喪事做好萬全的準備。而主人家正忙著和主持做法事的人商量喪事的程序、價錢、吃食等等,鄉鄰們有些威望比較高的人在主持讓會針線活兒的婦女幫助做孝帕,用了很多的白布,那種白布是帶一點粗紗的,不是特別白,稍微有點暗黃。我看到的成品就是將白布折疊成條狀,一頭折疊過來用針線縫上,有的也可以留出一截拖在背上,有的卻可以不留,這并沒有什么特別的規定,但我看上去更像是一個發箍。家屬也在忙著找尋喪事穿的白衣服,穿白衣服時還要將衣服翻過來,將里穿在外,這些我也不明白,老一輩的人也不會細說。
也有的將音響話筒全擺上了,連著一個喇叭,喇叭放于一棵門前的樹上,只要在屋里對著話筒說話,全村人都可以聽到,村民便可以領命而去。
一切都已經就緒,大家便坐一起談天論地,笑聲連連,無不歡快,任誰也看不出這是喪事現場。
說不是喪事現場也不為過,和外面不同,兩間土墻房內擠滿了老人,據說是因為這些老人對于死人這件事比較清楚,知道死前需要做什么,死后做什么。家屬也被叫到老人的床前守候,據奶奶說,如果老人死時家人都在身邊,那就叫一家人都接了他的最后一口氣,那這家人后來的路會無比順利。所以此刻全家人都在床前,給老人掖被角,一下整理這里,過會兒又去整理那里,壽衣也已經準備好了,準備好的壽衣已經在這些老人眼中仔細檢查過,不能有鐵的東西在上面,壽衣的紐扣皆是布料的,據說如果有鐵跟著一起下葬,那埋葬后總有一天尸體會變樣,也就是大家所謂的喪事一樣。
屋里熱鬧極了,有的老人說“現在呀,就等他兩眼一閉了,現在也不能送醫院,看得出來他已經不能活了。不如讓他在家里面死去,死家里是最好的,至少到了陰間不冷清,如果送醫院,死醫院里那就連家也得不到住?!?/p>
很多人都附和到“是嘞,他這么老了,確實也……“后來的詞句大家都心照不宣。
這第一天的準備工作已經全都做好了,我跟著奶奶回了家。到了家里我問奶奶“為什么曾祖父還沒死,大家卻都說他死了,還已經準備好了喪事?“
奶奶不告訴我,她說我不明白,說我到了一定的時期自然會懂,我也沒再追問。爸媽出門打工,回不來,奶奶就讓我去幫忙,在我們村,如果別人家的人去世,如果有人在家都要去幫忙,就算去站著也要去,表示你來過,如果你家沒有人去過,那也就是說“主人家忙著做法事,沒有時間管這些,所以去的人就是去熱鬧,一熱鬧,家屬也會忘記悲痛,沒那么傷心傷身體,去勸慰家屬節哀順變。然后大家一起做了一起吃等等,而你們家沒人去,就相當于以后你家有人離世,那他家也不會來?!耙簿褪嵌Y尚往來的道理,但我從沒想過的是“禮尚往來“這成語會用在了這上面。
晚上躺床上給爸媽打電話說了這件事,爸媽未作評判,只是也和奶奶一樣讓我去打個照面等等。夜里一點左右,奶奶急急忙忙跑下來叫醒我,我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奶奶說“你曾祖父死了“,我當時是被奶奶叫醒的,就沒好氣的說“都是他家的人讓他死的,他們不早就希望他死?本來可以送醫院的……“我還未說完,奶奶吼到“別人家的事別亂說,我們做到自己的事就行“。
隨后我就跟著奶奶來到曾祖父的土墻房內,里面還是泥濘不堪,似乎都沒有人打掃過。我們去時只有他們家屬和三個鄰居在。我們去時曾祖父的兒女并沒有什么傷心的,過了幾分鐘就開始哭了起來,眼淚啪嗒啪嗒落下,不知怎么回事,我并沒有很同情或者想要勸其節哀順變的心思,我心底里還是認為是他們自己害死的曾祖父。
我之所以稱為曾祖父,是因為我媽媽的姑姑,也就是我的姑外婆嫁給了他家的兒子。我們就是親戚,又在一個村一個組里,遠親和近鄰都占了。但我們家和姑外婆家并沒有那么親熱,一來各自的家庭生活不相關,二來相隔一條溝,大概兩里路,若非必要,并不會走動。所以我對姑外婆并沒有那么好氣!姑外婆那個人很生硬,對著很多人都不會笑。
對著曾祖父也是如此,可能也是因為年輕時生活的困苦帶來的生活情趣的消失吧,有時候也能理解,凡是過的清苦的人,很大一部分是不能人情六理,總是活在自己的生活里的。姑外婆的男人是曾祖父的第五個兒子,曾祖父有五個兒子,女兒有幾個不記得了。
在曾祖父的屋內坐了一會兒,不知是淚腺發達還是看不下去這樣的虛情假意而痛心,我總算也隨著氣氛掉了幾滴淚后,用手機電筒照亮,給屋里的人告別后,獨自回了家。
在家里,在農村,凌晨兩點半是沒有鐘聲的,只有雞鳴狗吠的聲音,我臥室后面就是奶奶家的一條黑狗,一直吠個不停,吠得我心煩意亂。我對曾祖父并沒有太多的印象,不知道他長什么樣,在我小時候他就已經很老了,在我看來,老人都長的一個樣,他死的這一年已經八十五歲了,但住一個村,總有那么一點了解,大兒子家離他一里路左右,二兒子和四兒子搬去了我們那里的一個鎮上,只有三兒子和小兒子在他身邊。最開始,他也是和小兒子,也就是我姑外公一起住的,但由于長期的相處下來,吵鬧太多,他離開了小兒子家的大平房,住進了自己請鄰居砌的兩間土墻房,但他總算是得到一定的自由,臟亂差也只有他一個人,沒有人會嫌棄他,兒子們也會定期給他生活費,但老人總舍不得使幾個錢,或者說根本用不到多少錢。就這樣孤零零的他一直生活到死神降臨。
在這些回憶中,我慢慢睡了下去。第二天一早,天蒙蒙亮,便聽到樹上的大喇叭里的叫喊聲隨著清晨清新的空氣襲來,極其刺耳“喂……喂……“估計是誰在試音吧,接著說到“幫忙人快點全部到位“,我便也慵懶的起床洗漱后步行了過去。
二
而后的日子都是在做法事。
記得聽村里面的老人說過,人死后,法事做的越好,那死去的人在陰間過的會更好,對尚在人間的后代也是極好的。當我跨越過那條走過千萬遍的溝后,走入喪事現場。
先生們和一些懂這些禮俗的老人或青年一起將尸體裝入棺木,在裝的時候也有很多細節,比如棺材蓋子一定要用一種上好的膠封上。棺材是曾祖父生前就已經做好的了,做棺材的木材一定要是上好的樹木,太多細節已經記不清了。一堆人在裝時說說笑笑,其中也不乏有些嚴肅,禮俗很講究的,但究其原因還是為了讓死去的人在所謂的陰曹地府有個他生前未能享受到的好生活。
曾祖父的兩間土墻房很簡陋,所以他死后的喪事是在小兒子家的堂屋辦的,每家房子是一排,一定要留一間很寬敞的來搭一個神檻,上面供奉的是各路神仙以及自己的祖宗,也就相當于靈位,不過我只記得上面最大最醒目的幾個字“天地君親師“,接受過科學教育的我并不會對這些深究。
在曾祖父的小兒子家的堂屋里,聚集了一堆人,在觀看先生用很多復雜的程序裝曾祖父的尸體,由于個子小,我并未擠進一堆大人的前面,沒能清楚的看到細節,但可以聽到聲音,先生和他的徒弟們口中念念有詞,手上敲鑼打鼓,閉著眼睛,據說這是他們可以看到死去的人現在正在黃泉路上的情況,神乎其神。
念一會兒后,又讓兒女們圍著棺木繞一圈,稱為繞棺,兒女們的站位也很有講究,養兒防老在那里所說的老也就是死去的意思,所以曾祖父的喪事辦的隆重,受到村名一致的好評,“你看人家他家的兒子多就是好,繞棺的人真多,你看前段時間某某家“,兒在前女在后,兒女又從大到小。兒女全都戴著孝帕穿著反的白衣服,白鞋子,黑褲子,大兒子走最前面,拄著一根用竹竿做成的大概一尺長的上面粘上一圈一圈似荷葉邊的白紙的棍子,也就是說,在拄它時必須佝僂著身子。先生們按照經書念,應該說那些經書他們已經可以倒背如流了,在念了一段后,兒孫繞一圈,繞至堂屋門邊兒時,也就是棺木的前面,那里擺放著曾祖父的遺照,插著香,供奉著各種各樣的果子,在棺木的四周還有一圈的燈盞,棺木的下面是一個盆,盆里也是一盞油燈,盆上用棍子搭了架子,放著曾祖父的鞋子。棺木的上面栓著一只公雞。
當兒孫繞至棺前皆需跪拜三次,像這樣的三叩首,在一次念經的過程中,大概要進行十幾次。其實兒孫并不知道先生念了些什么?他們只能聽到一句那就是“叩首……“還要把那個“首“洗的尾音拖的很長,先生讓他們跪他們就跪。我不知道為什么一群人看得難道興致勃勃,邊看邊在旁邊小聲議論。
“姐,你看人家這家呀,兒孫真的太多了,養兒防老養兒防老的就是這一分鐘,太熱鬧了”大伯母和旁邊的一位同輩議論到,我不知道這句話到底是誰創造出來并且用在了喪事上面,很疑惑。
“是嘞,你看里里外外都是人,你看前段時間周家那個不到40歲也還沒娶媳婦的兒子死的時候,家里面也太冷清了,人都沒有一個呢”
大伯母隨聲附和“是呀,其實也不奇怪,你看周家的女人一點也不會為人,也從來不去別家幫,你說別人怎么會去她家呢,也只能她自己一個人將自己的兒子埋了,誰能管她呀“說完后,一輪跪拜結束了,家屬們跪在了草席上痛哭流涕,當然兒子們并不會哭,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佝僂著跪著,一臉的悲情愁緒。
外面的鄰居們,以及來幫忙的人圍觀一會兒后,有的觸景生情,流著淚勸家屬“節哀順變“,但過會兒后無論是家屬還是觸景生情的人眼淚收的快極了,隨即出去在起先搭好的帳篷里面開始另一番的娛樂生活。
在村里,一家人有人去世,來的人多,屋子里是住不了的,擠的壓根沒有站腳之地,所以大家都會在外面搭一個簡易的棚,好讓人如果在有天氣突變的情況下遮風避雨。然而不同的是,在隨著閑暇之余這樣坐著無聊而衍生的就是大家總要找些事情打發時間。里面便有了很多娛樂方式,最常見的就是麻將和撲克,如果從棚的周圍走過,也可以隨便都聽到一句“二筒,三條……“等等,不亦樂乎,不慎讓人以為這并不是喪事現場,而是一個娛樂場。
三
大伯是村里面很有威望的人,這得益于他樂于助人的性格,并且不像其他人一樣斤斤計較,村里面修路這些事情都是他一手包辦。他為全村人謀了很多的福,勝似萬人敬仰。
他在話筒里說了一句“請孝子賢孫馬上到靈堂前“,聽到的孝子立刻趕到了,沒聽到的也在大家的提醒下到了靈堂前。接著就是無盡的繞棺、跪拜、哭喪……屋里屋外擠滿了人,摩肩接踵,人山人海,談論誰哭得最好、誰哭唱的詞最是講究。
接下來就是為期一周左右的循環,離下葬的日子越來越近,在下葬的前面兩天很有講究,第一天鋪燈,八十五歲高齡壽終正寢,用很多的長條凳子搭一個大大的架子,上面放了很多的碗,碗的外圈用以后糊上,里面點上小蠟燭。誰搶到了就是接了福氣,所以在這時候,就會有大人指使自己家的孩子趕緊去抱著一個碗,等著先生們一聲令下就接福氣。那景象熱鬧極了。第二天開悼,這一天可謂是最為熱鬧的了,曾祖父的女兒們各自來上祭,帶來好看的花圈,隨著時代的發展,不僅僅是花圈,還有各種紙糊的新時代家具電器等等、色香味俱全的水果、還有女兒在前面拄著竹節哭著前來,邊抹淚水邊哭訴父親生前的好、沒有享受到的日子云云。每來一家就吹上了喇叭嗩吶,炸炮仗,氣氛熱烈,響徹云天,幾乎全村人都站在了旁邊討論哪一個女兒家來得最是華麗,誰家條件好。
“人家這家牽了三頭羊來…”
“那家的花圈好看”
“這家的人來得多”
……
不只是炮仗、喇叭嗩吶之聲,這些鼎沸的人聲也讓我耳朵轟隆隆作響。
“奶奶,我先回家去一下,等一下晚上讀祭文的時候我再來”。
讀祭文也是很熱鬧的,每個女兒家帶來了一封祭文,里面盡是對父親生前的事跡的鋪排,也需要先生用特殊的語調唱出來,還會帶著哭腔,如果帶哭腔那里哭得感覺像畫波浪線一樣起伏跌宕,也會被旁邊圍觀的人夸個不停。讀完各個女兒家的,就讀兒子家的“家祭”,也是如此。聽了一個我已經沒興趣了,就走了出來,想去尋個伙伴一起坐著聊天,外面火光滿天,因為女兒多,所以配著來上祭的人得在這里呆一個晚上,生起了很多的火堆,火堆旁也是有何種表演,有唱山歌的,有跟著喇叭嗩吶聲跳舞的,還有提著音響來蹦迪的……
我抬眼望向了帳篷,那邊“二筒”、“哦吼,胡了,給錢”,廣播里有唱孝歌的,唱一句敲一下鼓。
各種各樣的聲音充斥著我的耳朵,腦袋快要炸了,我趕緊回了家,第二天的下葬我再沒有去現場,只聽到“一二三,起,一二三,起…”,隨后幾聲悲鳴的炮仗在天空響起,過了幾個小時,奶奶在路上抬著雞蛋叫了我的名字“xxx,回了”,據說這是怕兒孫的魂魄會被帶走,把魂叫回來,所以叫做叫魂。
之后隨著參加挖土坑葬人的村民回來,一起吃了羊肉,一切就結束了。
喪事喜辦是從來就有的風俗,但是對于我來說不是特別理解,為此還特別咨詢啦爺爺,爺爺說自古以來村里有喪事,全村人都得來幫助,一則實行土葬棺材很重,光是自家人無法抬上山,二則如果家里聚集的鄰居多,會讓主人家一定程度上忘記親人去世的痛苦。
但看多了村里很多的喪事,我還是心存疑惑它究竟喜從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