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里的文人墨客開始討論這個年輕的雅士是誰,雖然劉思在現代是一個初中生,只是個孩子,可這在秦代,劉思已經算是個大人了,因為劉思此時已經1.7m了。
在秦代,判斷一個人是否成年并不是依據現代意義上的年齡標準,而是以身高作為主要的衡量標準。秦朝以身高六尺作為承擔法律責任的基本界限,換算成現代的長度單位,大約是1.38米。這意味著,如果一個人的身高達到了六尺,即大約1.38米,那么他就被視作成年人,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和義務,包括服兵役和徭役等。
對于劉思這樣的年輕人,盡管在現代他可能只是一個初中生,但在秦代,他的身高已經達到了六尺(1.38米),他就已經很正常的被視為成年人,需要承擔成年人的法律責任和社會義務。秦代的這種以身高作為成年標準的做法,與現代以年齡作為成年標準的做法有所不同,反映了當時社會和法律的特殊性。
劉思禮貌的說我只是個孩子,可秦朝文人墨客把他當做青年才俊看待。人群中一個有威嚴與氣度的男子注視著劉思。
此男子身材魁梧,身高一米八,粗壯的腰肢和廣闊的雙肩與自然融為一體。他的臉圓如月牙,雙眼細小,眼神清晰而有神。鼻梁一直挺直,猶如一座矗立于群峰之巔的寶塔。
此人正是李斯。李斯注視著劉思,覺得這個男子穿著打扮很奇怪,與親人不同,決定把劉思驅逐出秦。劉思說自己來自秦皇島,眾人哈哈大笑,哪里有這個地方。
劉思:秦皇島在春秋時期位于燕國,是華夏文明與游牧文明的交界之處。戰國時期,秦皇島也屬于燕國。秦皇島在秦代之前是燕國的一部分。
李斯:什么秦皇島。
劉思:秦皇島在秦國時期并不叫秦皇島。秦皇島這個名字最早見于明英宗天順五年(公元1461年)楊琚的《秦皇島》一詩中。秦皇島因秦始皇東巡至此派人入海求仙而得名,是中國唯一一個因皇帝帝號而得名的城市。在秦朝時期,秦皇島屬于遼西郡,是防御匈奴的重要屏障。
李斯:防御匈奴的地方的人,怎么跑到我們這來的,怎么進來的。
劉思:我能說我從圖書館里一本書里進來的么。我說了估計你更得讓皇帝把我趕走了。
李斯:你不想走可以,詩歌你寫了,曲你也唱了,你寫一篇散文,能夠打動始皇,就留你在原地不驅趕你。劉思思考片刻,打量著李斯,寫下了一篇散文:
臣聞士議逐劉思,竊以為過矣。昔文王求賢,訪姜尚于渭水,聘呂望于朝歌,迎伯夷于首陽,來叔齊于孤竹。此四賢者,不產于周,而文王用之,國以殷盛,民以樂業,遂成王業。孔子周游列國,不遇其主,然其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皆非魯人,而孔子教之,遂成儒家之大宗。此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于國哉!向使文王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賢才之實,而天下無文王之名也。
今諸君致四海之才,有經天緯地之智,懷濟世安民之志,而劉思者,其人也。劉思之才,不遜于古之賢哲,其文采風流,足以耀今震古;其謀略深遠,足以定國安邦。然而,諸君不察其才,不審其行,不問其志,不論其功,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遂欲逐之。然則是所重者在乎門第之見,而所輕者在乎國家之才也。此非所以安邦定國、開太平之術也。
臣聞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圣王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賢才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進,裹足不入我朝,此所謂“藉寇兵而赍盜糧”者也。
夫物不產于我朝,可寶者多;士不產于我朝,而愿忠者眾。今逐劉思以資敵國,損民以益讎,內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劉思聞之,遂上書曰:“吾聞君子之居世也,不以天下之非而廢其道,不以人之惡而避其行。吾雖不才,愿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以報國家。愿諸君察吾之志,審吾之行,勿以門第之見而廢天下之才。吾愿與諸君共勉,以開太平,以成大業。”
臣竊以為,劉思之言,可嘉可尚。愿諸君納之,以廣賢路,以安社稷。
劉思寫完這一篇古代的散文,全場文人墨客包括李斯一起點頭鼓掌。
劉思的朋友們在聽到劉思朗誦的這首散文,也跟著鼓掌。
朋友們被他深情的演繹深深打動,紛紛不約而同地站起身來,熱烈地鼓掌。他們的手掌相互撞擊,發出了有節奏的掌聲,這掌聲如同海浪一般,一波接著一波,經久不息。
李琦的掌聲最為響亮,仿佛在用掌聲表達對劉思的深深贊賞。他一邊鼓掌,一邊點頭,似乎在無聲地對劉思說:“太棒了,兄弟!”
安莉的掌聲雖然不如李琦那樣有力,但卻充滿了真誠和溫暖。她輕輕地拍著手,臉上掛著甜美的微笑,仿佛在用她的方式告訴劉思,她被他的朗誦感動了。
艾萍早已忍不住加入了鼓掌的行列。她的掌聲堅定而有力,每一次擊掌都像是在為劉思的朗誦打節拍,仿佛在用行動告訴劉思,他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觸動了她的心弦。掌聲持續,劉思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滿足感。這是對他朗誦散文技巧的認可,更是對他情感表達的共鳴。他微笑著,向朋友們深深地鞠了一躬,感謝他們的支持和鼓勵。掌聲漸漸平息,但那份溫暖和感動卻在每個人的心中久久回蕩。劉思的朋友們用掌聲贊美了他的朗誦,更用行動表達了他們之間深厚的友情和相互的理解。
李琦:劉思這首散文的核心觀點是反對排斥外來人才,主張國家應當廣納賢才,不論其出身和背景。文章通過歷史典故和比喻,闡述了吸納外來人才對于國家的重要性,并批評了那些因門第觀念而排斥人才的行為。
安莉:文章開頭引用了周文王求賢的故事,說明即使是外來的人才,只要賢能,也能為國家帶來繁榮。
提到孔子的弟子中有許多非魯國人,但孔子教導他們,成就了儒家的輝煌。
艾萍:強調外來人才(客卿)對國家的貢獻,認為排斥他們是錯誤的。文章中提到劉思是一個有才華的人,他的文采和謀略足以為國家做出貢獻。
安莉:批評那些因為門第觀念而排斥人才的行為,認為這會損害國家的利益。用泰山和河海不拒絕土壤和細流的比喻,說明圣王不排斥民眾,因此能夠明德。
劉思:我在文中自薦,表示愿意竭盡全力報效國家,希望人們不要因為我的出身而忽視我的才能。我勸諫君主和諸君接納我,以廣開賢路,安定國家。
李琦:這篇散文是一篇主張包容和吸納外來人才,以促進國家發展的文章,它通過歷史典故和比喻,強調了人才對于國家的重要性,并批評了那些因門第觀念而排斥人才的行為。
李琦繼續說道: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封建帝國,其文化特色主要表現在政治、軍事、法律、科技、建筑、文學、藝術等方面。秦朝對文人的非常重視。
劉思:如果不是當時在阿房宮寫詩唱曲作散文,現在應該正在給你們講述打匈奴的場景。他們要派我去戰場當敢死隊了。
艾萍:秦軍士兵不戴頭盔,以顯示他們的英勇氣勢,這種尚武精神是秦國統一六國的重要原因之一。秦人崇尚武力,聽說要打仗就急不可待,無所謂生死。商鞅變法中最重要的兩條是“獎勵軍功,禁止私斗,頒布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級制度”。秦軍士兵只要斬獲敵人一個首級,就可以獲得爵位一級、田宅一處和仆人數個。斬殺的首級越多,獲得的爵位就越高。這種制度極大地激勵了士兵在戰場上的英勇表現。
安莉:如果一個士兵在戰場上斬獲兩個敵人首級,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成為自由人。如果他的妻子是奴隸,也可以轉為平民。對于重視家族傳承的中國人來說,軍功爵是可以傳子的。如果父親戰死疆場,他的功勞可以記在兒子頭上。一人獲得軍功,全家都可以受益。
李琦:秦軍的戰斗文化源于兩方面原因:一是秦軍尚武的傳統;二是秦軍軍功授爵的激勵制度。秦人作為當時中國邊陲一隅的非主流民族,面對中原文化自然缺乏自信,所以他們很容易就形成了尚武的文化傳統。秦國軍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系統性的軍事法律制度,它的實施對于統一六國和北擊匈奴起到了重要作用。
艾萍:秦朝的軍事實力在當時可謂獨步天下,這得益于秦朝多年來對軍事戰略的不斷完善與創新,以及一系列成功的戰役戰斗。秦朝打匈奴時的敢死隊士兵的做法是一種結合了尚武精神、軍功激勵、家族榮譽、戰斗文化和軍事法律制度的復雜體系,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秦軍在戰場上表現出了極高的戰斗力和犧牲精神。
艾萍:不過你確實具有極高的戰斗力,你是一個有文有武的人。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其軍隊主要由成年男子組成。秦朝的軍事制度非常嚴格,有明確的征兵制度,成年男子在一定年齡需要服兵役。秦朝的軍隊訓練有素,裝備精良,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之一。秦朝的軍事力量是其統一六國和維護國家統一的重要保障。
李琦:也許劉思只是暫時的沒有被送去戰場而已。
劉思點了點頭。
艾萍:那李斯派你去上戰場了么。
劉思:沒有馬上去戰場。
艾萍放松了一下,那你去哪了。
劉思:他們派我去修阿房宮的下水道了。
艾萍剛剛平復的心情又開始波濤洶涌。
劉思:我知道你擔心我,但修下水道其實也是重要的工作,阿房宮的排水系統對整個宮殿的安全至關重要。
艾萍:我知道,但我更擔心你的安全。戰場和修下水道都充滿了危險,我寧愿你不要去冒這些險。
劉思:我明白你的擔憂,但這也是我的責任。修下水道雖然辛苦,但相對來說風險要小很多。
艾萍:阿房宮遺址下有挖出過地下排水管道。主要指的是漢代皇家園林上林苑的地下排水管道。這些排水管道位于秦阿房宮遺址區,是在配合西安繞城高速阿房宮立交橋匝道改擴建工程中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XA市考古研究院聯合組成的考古隊發現的。
安莉:這些排水管道長達20米,為陶制,灰白色,朝向西南、東北綿延。每節排水管道長約60厘米,管道一頭粗一頭細,直徑為三四十厘米。上面印有繩紋圖案,里面為波點紋。管道設計巧妙,由38個陶管組成,陶管大小一致,方便組合,大頭套小頭,節節相扣形成長達20米的地下排水管道。
李琦:盡管歷經2000多年,但這些排水管道保存相對完整,只有個別陶管有碎裂痕跡,保存如此完整的大口徑排水管道非常罕見。
艾萍:這些排水管道的發現,為研究漢代皇家園林上林苑的建筑布局和文化內涵提供了重要線索。同時,這些管道的發現也勾勒出了上林苑存在的歷史軌跡。在漢代地下排水管道東邊幾米遠的地方,考古人員還發現了一處戰國秦時期的墻基遺址,這為研究戰國秦上林苑、秦阿房宮的建筑布局和文化內涵提供了額外的資料。
劉思:秦代中國在城市規劃和建筑技術方面非常先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