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抬起頭,眼神中閃過一絲復雜的情緒。望著眼前的白蛇,那條白蛇盤踞在一塊青石上,鱗片泛著冷冷的光,仿佛一層薄薄的霜。它的眼睛微微瞇起,瞳孔狹長而深邃,透著一種難以捉摸的威嚴,仿佛能洞察世間一切秘密。
而在白蛇的兩側,劉邦和項羽形成了一個微妙的三角形對峙局面。劉邦站在左邊,雙手背在身后,臉上帶著一種似笑非笑的表情。他的眼神里藏著幾分狡黠,又透著幾分深沉,仿佛隨時都能從那雙眼睛里生出無數計謀。
項羽則站在右邊,他高大魁梧的身軀如同一座山,挺得筆直。他的臉龐棱角分明,劍眉斜插入鬢,一雙虎目圓睜,怒視著前方,仿佛隨時都能噴出火焰,周圍的空氣都仿佛被他的氣勢所壓迫,讓人不敢輕易靠近。
三角形的氣氛緊張得仿佛能掐出水來,周圍的空氣似乎都凝固了,只有偶爾吹過的微風帶來一絲涼意,卻也吹不散這壓抑的氛圍。
劉思:“項羽可真是個有意思的人物,身上那些事兒,復雜得很呢。”
艾萍微微一笑,點點頭“項羽,他的祖父項燕,那可是楚國的名將,威風得很。想當年,楚國在戰場上,項燕帶著士兵們沖鋒陷陣,那氣勢,就跟下山的猛虎似的,敵人見了都得退避三舍。他父親項梁,也是楚國貴族出身,家里祖祖輩輩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那在楚國,可就是高高在上的貴族家族了。從血統上來說,項羽確實是個貴族,身上流淌的都是高貴的血液。”
安莉:劉邦出身于一個普通農民家庭。他出生于沛縣(今江蘇沛縣)的一個小村莊,其父親被稱為“太公”,母親被稱為“劉媼”,家庭以務農為生。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貴族通常擁有大片土地、世襲的官職等特權,而劉邦的家庭并沒有這些條件。
李琦:在秦朝時期,劉邦擔任過沛縣的亭長。亭長是一種基層小吏,主要負責治安等事務。這個職位并不是貴族才能擔任的,而是通過地方推舉或者任命等方式產生的。而且他的工作內容比較瑣碎,如押送犯人等,他并沒有貴族的出身背景。
艾萍:秦朝統一六國后,一切都變了。項羽的家族一下子失去了原有的政治地位和特權,成了沒落貴族。雖說他們還是貴族血統,但在秦朝的統治下,啥貴族的紅利都享受不到了。那時候,他們眼看著家族從云端跌落,那種落差,一般人可受不了。
安莉:曾經,項羽的家族在楚地是何等的風光。府邸里金碧輝煌,雕梁畫棟,仆從如云,每日里車馬盈門,前來拜訪的都是達官顯貴。家族中長輩們身居高位,一言一行都關乎著一方百姓的福祉,他們的話語在朝堂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分量。項羽自幼便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耳濡目染,心中滿是對家族榮耀的自豪,也早早立下志向,要為家族延續這份輝煌。
然而,隨著秦軍的鐵蹄踏破楚地,一切美好都化作了泡影。府邸被查封,曾經熱鬧非凡的大堂變得空空蕩蕩,灰塵在角落里堆積,昔日的輝煌只能在回憶里尋覓。那些曾經巴結奉承的貴族們,如今一個個避之不及,仿佛從未有過交集。項羽的父親,曾經意氣風發的將領,如今只能整日郁郁寡歡,對著先祖的畫像唉聲嘆氣,那雙曾經指揮千軍萬馬的手,如今只能無力地摩挲著斑駁的劍鞘,暗淡的訴說著家族的落寞。
李琦:項羽自己也備受打擊,他看著鏡中的自己,那雙曾經充滿斗志的眼睛,如今滿是迷茫與憤懣。他曾經的伙伴們,如今有的投靠了秦朝,有的隱匿山林,而他卻不知該何去何從。他常常獨自一人漫步在曾經的練武場,那里的兵器架上空空如也,曾經的吶喊聲、刀劍碰撞聲都已遠去,只剩下風聲在空曠的場地上呼嘯,他很想去打仗。
艾萍:“說到項羽打仗,那本事可真是一絕。戰場上,他就像一頭兇猛的獅子,所向披靡。他打仗的時候,也有不少事兒讓人詬病。就說在新安吧,他坑殺了秦軍降卒20萬,那場面,血腥得很。20萬啊,那可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就這么被他給……進了關中后,他還燒殺劫掠,那些百姓可遭了殃。這可跟傳統貴族的道德規范差遠了,傳統貴族講究的是仁義道德,可他這些行為,簡直就是暴徒?!?/p>
安莉:在新安,那是一片被鮮血染紅的土地。秦軍的降卒們,原本還懷著一絲僥幸,以為放下武器便能保全性命,可命運卻如此殘酷。他們被驅趕著,像一群待宰的羔羊,擠在狹窄的山谷之中。四周是如狼似虎的士兵,手持長矛和利刃,眼神中沒有絲毫憐憫。
隨著一聲令下,殺戮開始了。刀光劍影之中,鮮血如泉水般噴涌而出,染紅了大地,也染紅了那些絕望的面孔。20萬條生命,在這一刻變得如此脆弱,他們的哭喊聲、求饒聲交織在一起,卻無法阻止那無情的屠戮。山谷中彌漫著血腥味,空氣中都似乎被這血腥的氣息所凝固,讓人窒息。
進了關中后,那更是人間地獄。城池被攻破,百姓們來不及躲避,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家園被踐踏。士兵們肆意妄為,燒毀房屋,搶奪財物,婦女們被拖走,老弱者被殘忍殺害。街道上,到處是殘垣斷壁,火光沖天,哭聲、喊聲此起彼伏,卻無人能阻止這災難。曾經繁華的市井,如今只剩一片廢墟,生靈涂炭,滿目瘡痍。
劉思:“秦朝末年,天下大亂。章邯率領的秦軍在巨鹿之戰后投降了項羽。當時,秦軍有20余萬之眾??蛇@些降卒的日子并不好過。諸侯聯軍的士兵們,以前在秦朝服役時沒少受秦軍的氣,如今反過來報復,對秦軍降卒又羞辱又虐待?!卑悸牭弥睋u頭:“這可真是冤冤相報。那秦軍降卒呢?”“秦軍降卒里有人私下議論,說如果不能入關滅秦,他們被帶回關東后,秦朝會殺掉他們的父母妻兒。這些話被諸侯軍聯的將領聽到,報告給了項羽。”劉思頓了頓,接著說,“項羽覺得秦軍降卒人數太多,又心懷不滿,要是帶入關中,說不定會反叛,威脅到聯軍的安全。于是,他和黥布、蒲將軍一商量,決定在新安城南坑殺秦軍降卒。楚軍在夜間對秦軍降卒進行了屠殺,把20余萬秦軍降卒都給殺了。”艾萍倒吸了一口涼氣:“這也太殘忍了吧!”劉思嘆了口氣:“是啊,這一事件對項羽的形象影響可大了。殺降這種事,違背了基本的道德和人性,天下人都反感他。而且,進入關中后,項羽還燒殺劫掠,關中百姓遭了大罪?!卑汲聊艘粫?,才說:“那項羽這么做,難道就沒別的辦法了嗎?”劉思搖了搖頭:“也許他當時是出于對軍隊穩定的考慮,但這種行為確實嚴重違背了人道主義原則,也讓他在歷史上的形象大打折扣。社會的動蕩會使人性扭曲?!敝車娘L似乎也變得沉重起來。
艾萍:“項羽分封諸侯后,本以為天下就能太平了,可結果呢,諸侯們一個個反叛,他壓根兒就控制不住局勢。
他還將義帝遷往長沙郴縣,這還不算,居然還暗中讓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在半路上把義帝給殺了。這事兒要是傳出去,那可是大逆不道啊,完全違背了臣子的道義。且不說義帝平日里待人寬厚,對群臣多有恩惠,單是這遷徙途中,義帝那蒼老的身影,步履蹣跚,滿是疲憊與無奈。他一路上還不斷回頭,眼神中滿是對故土的眷戀與不舍,仿佛在無聲地訴說著命運的無常。而那些隨行的侍衛,也個個神色黯然,他們深知此行兇險,卻只能無奈地跟隨,心中滿是對義帝的忠誠與擔憂。可就在這樣的情境下,吳芮、共敖卻受命于那心懷叵測之人,下手如此狠辣,這等行徑,真是令人發指,若被天下人知曉,定會激起公憤,成為千古罪人。
劉思:根據《史記·項羽本紀》等史料的記載,項羽確實有逼迫義帝遷往長沙郴縣,并暗中安排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在途中將其殺害的行為。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四月,項羽尊熊心為義帝,但為了消除潛在威脅,他派人逼迫義帝遷往長沙郴縣。
在義帝遷徙途中,項羽暗中命令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在江中將其擊殺。
這種行為在當時被視為大逆不道,違背了臣子的道義。義帝雖無實權,但名義上仍是天下共主,項羽的這一舉動引發了天下諸侯的不滿。后來劉邦在討伐項羽時,將“弒殺義帝”作為項羽的罪狀之一,借此贏得了更多諸侯的支持。
艾萍:“項羽的性格,也是個矛盾體。他剛愎自用,誰的話都不愛聽,就覺得自己是對的。
可他又優柔寡斷,鴻門宴上,那可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他要是把劉邦給殺了,說不定歷史就得改寫了??伤唬抛吡藙?。
劉思:項羽并非完全優柔寡斷。他一生中有許多果斷之舉,破釜沉舟,以大無畏的勇氣和決心,帶領楚軍在巨鹿之戰中以少勝多,大破秦軍主力,奠定了滅亡秦朝的基礎。鴻門宴上,他猶豫不決,可能是因為他性格中的另一面——重義氣、講仁義。他與劉邦雖有矛盾,但也有并肩作戰的過往,他可能不想背負“以下犯上”“背信棄義”的罵名,這種性格特點在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下,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安莉:在鴻門宴的復雜局勢中,項羽的決策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他身邊有不同意見的謀士和將領,范增主張殺劉邦,而項伯卻暗中通風報信并保護劉邦。項羽處于各方勢力的博弈之中,他需要權衡利弊。
李琦:鴻門宴時,楚漢雙方的力量對比雖楚軍占優,但漢軍也在不斷發展壯大,且劉邦背后有張良等謀士的輔佐。如果項羽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固然可能暫時消除一個強大的對手,但也會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其他諸侯可能會因畏懼項羽的殘暴而聯合起來對抗他,從而使楚軍陷入更加復雜的戰爭泥潭。從長遠來看,這未必是最佳選擇。
劉思:在秦末漢初的時代,社會文化強調“義”“信”等道德觀念。項羽作為一代霸主,他的行為不僅關乎軍事利益,還受到社會輿論和道德觀念的約束。他如果在鴻門宴上公然違背這些觀念,可能會失去人心,影響他在諸侯和百姓中的形象,進而動搖他的統治基礎。
安莉:歷史的發展是由多種因素共同推動的,不能簡單地歸結于某個人的某一次決策。即使項羽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也不一定就能改變歷史的走向。因為當時的社會矛盾、經濟狀況、政治格局等復雜因素依然存在,這些因素會促使新的勢力崛起,繼續推動歷史的發展。
李琦:劉邦能夠最終建立漢朝,除了他個人的才能和機遇外,還與當時的社會形勢密切相關。他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得到了廣大百姓的支持。即使沒有鴻門宴事件,他也會在其他方面尋找機會發展壯大,歷史的車輪依然會按照其內在的規律向前滾動。
艾萍:鴻門宴上,項羽本有機會除掉劉邦這個強勁對手。范增多次示意項羽殺掉劉邦,但項羽心慈手軟,優柔寡斷,最終放劉邦離開。這一決策失誤,使得劉邦得以發展壯大,最終成為項羽的勁敵。
劉思:鴻門宴上項羽集團內部的矛盾也暴露無遺。項伯為救劉邦,與項莊舞劍助劉,使得項羽的計劃落空。這種內部不團結,削弱了項羽集團的凝聚力和戰斗力,為后續的失敗埋下了隱患。
艾萍:項羽剛愎自用,目空一切,缺乏從諫如流的氣度。他自封西楚霸王后,分封諸侯不公,引起諸侯不滿;且他殘暴好殺,坑殺秦軍降卒,失盡人心。
劉思:項羽在戰略上也存在失誤。他定都彭城,遠離關中,失去了戰略要地;且在與劉邦的戰爭中,未能及時鞏固后方,導致后方不穩。
李琦:劉邦則與項羽形成鮮明對比。他善于用人,能夠團結各方力量;且他心懷大義,以天下為己任,贏得了人心。在與項羽的長期戰爭中,劉邦的這些優勢逐漸顯現,最終使其獲得了勝利。
安莉:鴻門宴是項羽失敗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項羽的失敗是其性格、戰略以及對手優勢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艾萍:“項羽身上也有傳統貴族的一些性格特征。他高傲得很,誰都不放在眼里??伤种亓x氣,講信義,不屑于用陰謀詭計。
劉思:在項羽看來,暗算前來賠禮道歉的人,那算什么英雄手段?這種性格,放在別的時代,說不定能成就一番大業,可他生不逢時啊。”
安莉:他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自視甚高,曾說“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認為自己應該學習能夠對抗萬人的兵法。
劉思: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項羽小時候,學習識字寫字沒有學成,就放棄了;又學習劍術,還是沒有學成。項梁因此很生氣。項羽卻說:“寫字,能夠用來記姓名罷了;劍術,也只能與一個人對敵,不值得學。我要學習能敵萬人的本事?!庇谑琼椓壕徒添椨鸨?,項羽非常高興,可是略微懂得了一點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學到底。
艾萍:司馬遷把項羽寫的不好。
劉思:書寫歷史的權利總是在勝利者的手里。
艾萍:可我覺得司馬遷對項羽的描寫并不是單純的貶低,他寫項羽的勇猛、重情重義,也寫他的剛愎自用、優柔寡斷,這種復雜性格才讓項羽這個人物更加立體。
劉思:司馬遷的《史記》是史學經典,他寫項羽并不是為了迎合勝利者?!妒酚洝穼椨鸬脑u價是比較客觀的,既寫了他的優點,也寫了他的不足,讓后人能看到一個真實的項羽。
艾萍:項羽在戰場上是英雄,但在政治上確實有不足。司馬遷這樣寫,讓我們能全面了解他,而不是簡單地貼上好或壞的標簽。
劉思:歷史是多元的,人物也是復雜的。司馬遷的筆下,項羽有他的光輝,也有他的遺憾,這才是歷史的魅力。
艾萍:當秦始皇巡游會稽時,項羽指著秦始皇說:“彼可取而代也?!?/p>
項羽出身于楚國的貴族世家,其祖父項燕是楚國名將,被秦將王翦所殺。這種出身讓他從小就有一種優越感和使命感,認為自己有責任和能力恢復楚國的榮耀,而秦始皇作為秦朝的統治者,自然成為了他眼中的“篡位者”,他覺得自己的身份和才能足以取代秦始皇。
劉思:秦朝雖然統一了六國,但其統治并不穩固,暴政引發了民眾的不滿。項羽看到秦始皇的巡游,意識到秦朝的統治已經出現了危機,而自己有機會在這個動蕩的時代中奪取權力。項羽有著強烈的建功立業、恢復楚國的志向。他看到秦始皇的巡游,意識到這是一個展示自己能力和抱負的機會,他渴望通過取代秦始皇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艾萍:項羽的祖父項燕是戰國末期楚國的名將,被秦將王翦所殺。項羽自幼目睹了秦國對楚國的壓迫和對家族的傷害,這讓他對秦朝有著深刻的仇恨。他就是想報仇。
劉思:項羽是一個具有英雄主義情懷的人,他渴望在亂世中建立自己的功業??吹角厥蓟实难灿危患ぐl了內心的英雄主義情懷,認為自己有能力成為像秦始皇那樣的英雄人物。
艾萍:項羽看不起出身低微的劉邦,認為他不配與自己為敵。在鴻門宴上,他沒有聽從范增的建議殺掉劉邦,部分原因是他覺得暗算前來賠禮道歉的人算不得英雄手段。
劉思:也許,項羽本就不想殺劉邦。鴻門宴是項羽和劉邦關系的轉折點。在鴻門宴之前,項羽聽從謀士范增的建議,本有殺劉邦之心。范增多次示意項羽,讓他下定決心殺掉劉邦,以絕后患,但項羽最終沒有動手。他可能覺得劉邦在當時還沒有表現出足夠的威脅。
鴻門宴之后,項羽和劉邦之間的矛盾并沒有因此化解。兩人之間爆發了長達數年的楚漢戰爭。在戰爭過程中,項羽多次對劉邦的軍隊發起攻擊,雙方在戰場上你死我活地拼殺。這說明項羽對劉邦的態度是敵對的。
安莉:項羽在打敗秦軍主力后自封為西楚霸王并分封十八路諸侯,確實有恢復類似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局面的傾向,這種分封制度與秦朝的大一統制度有很大不同,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央集權。他試圖通過分封諸侯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自己作為霸王居于諸侯之上號令天下,但最終失敗了。
李琦::當時天下各路諸侯起兵反秦,六國舊貴勢力渴望恢復分封制時代。項羽雖掌握一定兵權,但并非唯一勢力,難以僅憑武力穩定天下,故需通過分封來安撫各方勢力。
劉思:項羽想通過分封建立自己的權威,號令天下。他自立為西楚霸王,占據梁、楚九郡,建都彭城,占據戰略要地。
艾萍:項羽封劉邦為漢王,將巴、蜀、漢中分給劉邦。巴蜀地區道路險阻,經濟相對落后,項羽此舉意在削弱劉邦的實力,將其困鎖在巴蜀地區。
劉思:項羽將關中地區分為三部,封秦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分別為雍王、塞王、翟王,合稱“三秦”,企圖通過他們控制關中,防止劉邦東進。
艾萍:項羽的分封并未真正穩定局勢,反而激化了各諸侯之間的矛盾。田榮因未被封王而起兵反叛,其他諸侯也因利益分配不均等問題與項羽產生矛盾。
劉思:分封制度使各諸侯在各自領地內擁有較大自主權,削弱了中央集權。項羽雖為西楚霸王,但對各諸侯的控制力有限,難以有效號令天下。
安莉:劉邦在漢中韜光養晦,積極招賢納士,積蓄力量,最終突破項羽的封鎖,還定三秦,進而與項羽展開楚漢之爭。
艾萍:項羽和劉邦對大一統的態度不一樣,項羽分封諸侯并不是完全否定大一統,而是一種在當時他認為更可行的統治方式。他希望通過分封諸侯,讓天下諸侯都聽命于他,從而實現一種相對穩定的政治局面。這種局面雖然與秦朝的中央集權大一統有所不同,但也有其統一的一面,即天下諸侯在他的號令下共同維護天下的秩序。不過,這種分封制度在實際操作中存在很多問題,諸侯之間互相爭斗,導致天下局勢并不穩定,最終也導致了項羽的失敗。
劉思:劉邦想繼承秦朝的郡縣制,這是中央集權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たh制下,地方官員由中央直接任命,聽從中央指揮,有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穩定。
劉邦在建立漢朝初期,也分封了一些異姓諸侯王,但這與春秋時期的分封制有本質區別。分封異姓諸侯王是出于鞏固政權的需要,將一些功臣封為諸侯王,讓他們鎮守邊疆或穩定地方。但這些諸侯王的權力受到中央的嚴格限制,不能像春秋時期的諸侯那樣擁有獨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權力。
項羽在滅秦之后,自稱西楚霸王,分封了十八路諸侯。這種分封制與春秋時期的分封制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將土地分封給諸侯,諸侯在自己的封地內享有較大的自主權。但項羽的分封制也有其特殊性,他主要是為了鞏固自己的霸權地位,通過分封諸侯來控制天下。
項羽的分封制并沒有建立起像秦朝那樣的中央集權制度,諸侯之間相互爭斗,缺乏統一的中央政府來協調和管理。這種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諸侯之間的混戰,不利于國家的統一和穩定。
安莉:劉邦通過繼承和發展秦朝的郡縣制,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為漢朝的長治久安奠定了基礎。而項羽的分封制則是一種臨時性的措施,缺乏中央集權,最終導致了他的失敗。
艾萍: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是常態,各國之間相互爭霸。秦朝雖然實現了大一統,但秦朝的統治時間很短,而且秦朝的暴政也引發了天下百姓的不滿。項羽生活的時代,正是秦朝滅亡之后,天下大亂的時期。在這種情況下,他試圖恢復一種類似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割據局面,也是基于對當時局勢的一種判斷和應對。
劉思:項羽雖然是一位杰出的軍事家,但在政治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他性格剛愎自用,不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他的分封制度沒有考慮到諸侯之間的利益沖突,也沒有建立起有效的中央集權制度來約束諸侯。這使得他在后來的楚漢戰爭中處于劣勢,最終被劉邦打敗。
艾萍:項羽和劉邦之間的關系以及項羽的政治目標是復雜多面的。項羽在鴻門宴上沒有殺劉邦,不能說明他不想殺劉邦,而是他性格優柔寡斷。他的分封諸侯制度,是一種在當時他認為更可行的統治方式。不過,這種制度在實際操作中存在很多問題,最終導致了他的失敗。
劉思:項羽的行事風格確實有光明磊落的一面,他不善于搞陰謀詭計,這在他的軍事行動和一些決策中都有體現。他廢除義帝的命令是公開進行的。這種性格使他在戰場上殺伐果斷,能夠憑借勇武和豪氣取得多次勝利,如巨鹿之戰中的破釜沉舟。
然而,在政治斗爭中,這種性格卻使他顯得有些天真和幼稚。他缺乏政治遠見和謀略,不善于運用權術和策略來鞏固自己的地位。此外,他妒賢嫉能,對有才能的人多疑而不信任,導致韓信、陳平等重要部將紛紛離他而去。這些都反映出他在政治斗爭中的不足,最終使他失去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