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波平息后,寧子渲決意沉淀下來,投身于一項意義深遠卻荊棘滿布的事業——藝術傳承。她深知自身于樂壇、舞臺積累的點滴成就,皆承自先輩們的滋養,如今,心懷熱忱,欲將傳統藝術瑰寶融入現代演繹,薪火相傳,卻未料到前行之路,困阻重重,恰似逆水行舟。
計劃初始,是與非遺傳承人們合作,將古老戲曲唱腔融入流行音樂創作,碰撞新火花。可初次會面,交流便陷入僵局。老藝人們恪守傳統,戲曲一招一式、一腔一調皆有嚴苛規矩,擔憂現代改編會“毀了祖宗的東西”,對寧子渲帶來的流行曲風樣本滿臉疑慮,態度堅決又保守;寧子渲則一心求新,期望打破常規,雙方理念南轅北轍,氣氛凝重,創作研討多次不歡而散,項目似在起跑線上就被無形枷鎖困住。
音樂錄制環節,難題接踵。戲曲演員習慣舞臺現場收音,面對錄音室精密設備,發聲緊張、氣息不穩,多次試錄,效果皆差強人意。且傳統戲曲節奏舒緩、行腔婉轉,與流行樂緊湊節拍、直白旋律難以自然銜接,剪輯拼接時,聽感生硬別扭,像齒輪錯卡,制作團隊反復調試,進度卻如蝸牛爬行,緩慢且艱難。
而在宣傳推廣層面,受眾定位成了“燙手山芋”。傳統戲曲受眾多為老一輩戲迷,偏愛原汁原味;年輕群體追逐潮流,熱衷快節奏、強氛圍感音樂。兩者兼顧,易兩邊不討好,宣傳話術不知如何精準拿捏,海報設計、預告視頻風格搖擺,社交媒體投放后,關注度寥寥,傳承項目似在茫茫大海中失了方向,無人問津。
沈卿白見狀,主動牽線搭橋,當起“文化翻譯官”。他籌備系列文化交流茶話會,邀請戲曲傳承人與年輕音樂創作者齊聚,分享戲曲背后歷史典故、情感內涵,以故事破冰,消解隔閡;又組織觀摩傳統戲曲演出,讓寧子渲團隊沉浸式感受其魅力,尋創作靈感,再探討改編可行性。經多番磨合,雙方終尋得平衡,決定保留戲曲精髓唱段,巧妙編織進流行架構,創新融合。
針對錄音困境,沈卿白聘請聲樂專家,為戲曲演員定制錄音室發聲訓練,從呼吸控制到麥克風使用技巧,一一悉心教導;調整錄制方案,營造類舞臺氛圍,讓演員放松,同時,音樂制作人精細打磨銜接部分,運用現代混音技巧,使戲曲與流行樂過渡自然順滑,如潺潺溪流,交融一體,錄制漸入佳境,動人旋律誕生。
宣傳難題前,他帶領營銷團隊深入調研,鎖定“文化尋根”年輕群體,制定“傳統新生,韻響未來”策略。海報繪傳統戲曲角色執現代樂器,預告視頻剪輯古今碰撞精彩片段,引發好奇;線上開啟“戲曲pop挑戰”,邀網友模仿創作,線下走進校園、社區舉辦小型展演,點燃熱情,項目熱度飆升,傳承之聲漸傳千里。
然而,好事多磨,項目高潮之際,外界質疑聲浪又起。有“傳統衛士”指責融合是“不倫不類”“褻瀆經典”,在文化論壇、社交媒體發文批判;部分流量藝人眼紅熱度,暗諷寧子渲“蹭非遺熱度,博眼球上位”,負面輿論洶涌,合作傳承人們心生忐忑,項目面臨夭折危機。
寧子渲心憂如焚,幾近落淚。沈卿白沉穩應對,收集各界好評、專家肯定,制作專題回應文章,闡釋融合初心是傳承發揚,非褻瀆;聯系主流媒體報道項目背后艱辛與成果,彰顯誠意;對造謠流量藝人,發律師函警告,以正視聽。一番努力下,理性聲音回歸,傳承項目穩步推進,舞臺上,戲曲與流行共綻華彩,掌聲雷動中,寧子渲明白,傳承之路雖艱,只要堅守初心、攜手破局,定能讓古老藝術于現代煥生機,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