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音樂傳承綜藝的成功播出,宛如一陣春風,吹開了小眾文化在大眾視野里的繁花,寧子渲也由此收獲了更多贊譽與欽佩,可她心中對藝術多元拓展的渴望,恰似熊熊烈火,驅使她再度邁向新征程,探尋更廣闊天地,只是此番前行,依舊險阻重重。
在綜藝熱度正盛時,她將目光投向了新興的藝術科技融合領域,打算打造一場結合全息投影、虛擬現實技術的沉浸式音樂演出,意圖用前沿科技為音樂披上夢幻“外衣”,給觀眾帶來史無前例的感官盛宴。想法固然驚艷,然而剛一涉足,棘手難題便紛至沓來。
技術對接環節,狀況百出。全息投影團隊與虛擬現實開發者理念不同、操作標準各異,在構建演出虛擬場景時,一方注重畫面寫實,另一方追求光影奇幻,爭執不下,導致場景建模多次推倒重來,進度緩慢得如同蝸牛爬行。而且不同技術軟件、硬件兼容性極差,測試過程中,投影畫面卡頓、虛擬設備信號中斷成為常態,頭戴式顯示裝置佩戴不適還引發了部分參演人員的抵觸情緒,磨合工作陷入僵局,演出籌備仿佛被死死困在了泥沼之中。
音樂創作這邊,同樣面臨挑戰。既要契合高科技營造出的超現實氛圍,又不能丟失音樂本真情感,創作團隊絞盡腦汁,卻在復雜音效設計與旋律平衡上栽了跟頭。電子合成音效與傳統樂器聲音交織時,不是喧賓奪主,掩蓋了音樂主體,就是格格不入,拼湊感十足,聽起來生硬別扭,反復修改也找不準那個和諧的“契合點”,靈感仿若枯竭,創作停滯不前。
而在場地預定方面,理想場館既要滿足超大空間放置高科技設備,又需具備優質聲學條件保障音樂效果,可符合要求的場地檔期早已排滿,協調許久,要么租金高昂得離譜,遠超預算,要么只能爭取到零散時段,根本不足以完成復雜的設備調試與演出彩排,籌備工作處處受限,舉步維艱。
沈卿白趕忙投身解圍,他邀請行業資深技術顧問,組織雙方技術團隊開展“技術融合研討會”,從演出需求、觀眾體驗出發,制定統一畫面風格與操作規范,引入中間轉換軟件、優化硬件配置,攻克兼容性難關,卡頓與信號中斷問題迎刃而解,虛擬場景在不斷調試下漸趨完美,如夢如幻,參演人員也欣然接受,積極投入排練。
面對音樂創作困境,沈卿白找來國際知名音樂制作人,以“虛實交融、情音共生”為理念,引導團隊分層處理音效,將電子音作氛圍渲染,傳統樂器奏響主旋律,巧用混音技巧平衡二者,經過日夜打磨,獨特音樂在實驗室奏響,電子與傳統水乳交融,既充滿未來感又飽含深情,創作重回正軌。
為解決場地難題,沈卿白發動各方人脈,多方打聽,終于尋得一處因資金周轉暫時閑置的舊廠房,空間開闊、結構穩固。他牽頭進行改造,親自監督聲學裝修、設備安置,協調檔期,以合理租金拿下長期使用權,演出有了理想“舞臺”,籌備順利推進。
就在萬事俱備、演出即將盛大啟幕之時,外界質疑聲卻如潮水般涌來。有人詬病這場演出“過度炫技,華而不實”,指責是利用科技噱頭吸引眼球,忽略了音樂本質;部分傳統樂迷更是痛心疾首,認為這是對音樂純粹性的“褻瀆”,在各大社交平臺口誅筆伐,負面輿論甚囂塵上,預售門票銷量驟減,演出面臨嚴峻考驗。
寧子渲滿心委屈,眼眶泛紅,幾近落淚。沈卿白緊緊擁住她,冷靜應對,收集創作過程的靈感筆記、技術融入音樂的創新亮點,制作視頻解讀演出初心,展示音樂與科技深度融合下情感傳遞的獨特魅力;邀請權威樂評人、科技專家提前觀演,撰寫好評文章,力證演出藝術與科技“雙優生”本質;發動粉絲群體理性發聲,分享期待與信任,用真誠化解誤解。演出當晚,場館內座無虛席,掌聲歡呼聲交織,觀眾沉浸其中,領略到前所未有的視聽震撼,寧子渲深知,堅守藝術創新與初心,縱遇風雨,終能綻放絢爛光芒。